#人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大徹大悟##人生在世,你悟到什麼道理##人與人之間交往最重要的是什麼##有什麼社會潛規則#
01
很多人為周鐵男叫屈。畢竟,怕死這是人之常情。更不談,那個情況下的局面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能力範圍,并且也沒有那麼強烈犧牲生命的必要。

的确,他有孫悟空的氣魄,可他沒有孫悟空的本事,更沒有孫悟空的背景,并且,孫悟空是要經曆後面一系列非常艱難的磨難的。更不談,到了後來,孫悟空也沒有了以前大鬧天宮的彪悍,還是在一些時候表現出了一些慫。更不談,周鐵男當時是處于孤掌難鳴的情況下。是以,嘲笑他怕死,真的太過于苛責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他就是另外一個敢于為集體利益沖在前面的張一曼。隻是,他沖在前面的途徑更容易被大衆接受罷了。
而,張一曼的途徑不被大衆所接受,但她對自己的決定确實是極為堅定的。
并且,那枚沒有打在周鐵男腦袋裡的子彈,最終打在了張一曼的腦袋裡。
可以說是完成了一個非常呼應的循環:睡銅匠方面,張一曼是主動的,而讓子彈打在自己腦袋裡,張一曼依然是主動的。
這也是這個女人讓人印象深刻的非常重要的地方。
但,按照中國人傳統的認知體系裡,所能接受的女性往往是被動的。如果真要主動,往往能夠接受的也是死,而不是性。
可以說,最終張一曼找對了那個時代女性真正的位置。
而,這真的非常黑暗。
02
《浮生取義:對華北某縣自殺現象的文化解讀》作者吳飛提到:“舍生取義”,常常被用來贊美自殺的忠臣義士,但這絕不意味着,隻有“舍生”才能“取義”。畢竟,需要舍生的場合很少,但“義”卻是每個人在生活日用、揖讓進退之間都該看重的。
張一曼讓我們看到了舍生,卻看不到那個義在何方。
這就是讓觀衆感覺非常擰巴的地方。付出那麼多,不僅毫無收獲,甚至損失巨大。
如果這是一場喜劇,義就是那個被撕毀的有價值的東西;
如果這是一場悲劇,義依然是那個被撕毀的無價值的東西。
那義究竟是一個有價值還是一個沒有價值的東西呢?畢竟,這可是涉及到每個人日常的東西。
那就不得不回歸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之上:人活着究竟有沒有意義?
而,這也是那個時代反複出現的一個非常尖銳而且重要的問題。
然而,很多人并沒有答案。
03
無論是張愛玲的一部看似女性逆襲成功悲劇史的《金鎖記》,還是餘華呢一部死亡把生命溫情撕扯得粉碎的《活着》,蘇童那部散發着人性深處的欲望交織陰暗的《米》,有的隻是僅存肉體的毀滅,而沒有讓人感到堅定的義。
這就讓人不得不思考:周鐵男真的是對的嗎?裴魁山難道真的是錯嗎?張一曼究竟是個蕩婦還是一個好女人呢?
而,這些問題除了讓人感到混亂,幾乎很難有什麼結果。
其實,在現實世界裡這種事情很常見。簡單來說,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是非之地,也可以了解為裡外不是人、進退兩難的局面。
而,日常最簡單的處理辦法就是:一開始就不讓自己陷入這種地方,或者感覺不對,趕緊離開。
如果真要對周鐵男、裴魁山、張一曼這幾個人進行評判的話,得換一個标準:底線。也就是往下掉的程度。
而,這種情況下,周鐵男雖然也表現出了貪生怕死的樣子,但他沒有傷害到别人。可,裴魁山和張一曼卻涉及了。隻是,裴魁山傷害了張一曼,而張一曼傷害了銅匠一家,但張一曼也是以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是以才會讓人覺得裴魁山讨厭,張一曼可惜。
而,《驢得水》這部電影的全篇都在講一個事情——當個人意志侵害了集體意志的利益的時候,集體意志可以輕易地碾碎個人意志。
這才是我們觀看這部影片更需要關注的地方。
04
那如何避免在過于複雜的環境中,陷入進退兩難的是非之地呢?
首先,我們需要保持低調,先看清楚所處環境的偏好和禁忌,然後,再适度高調,并保持與周圍人足夠的距離以及離開的權力。
我們需要知道,這幾個老師之間的第一關系不是戀人,更不是家人,而隻是同僚。并且,他們所處的環境也不是直接面對敵人的戰場,而是一個糾結多方複雜關系,并且誰也不好得罪的複雜領域。是以,了解相關規則和禁忌,并且保持必要的距離和離開的自由才是更為合适的。當這些條件都具備的情況,才可以在力所能及,確定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去争取自己想要的利益。
而,這也是把整個教師隊伍帶入風險之中的最初原因。
當然,如果真能做到這些,也就沒有了這麼一個故事了。但,生活本來就不一定需要那麼多跌宕起伏。關鍵,還是先要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以及能要什麼。
有時,就是甯願沒有什麼精彩的故事,也不要陷入是非之中。這就是成人領域需要做的一些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