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曆史上無疑是響當當的一姐,重磅級人物之一。她在宋詞創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彪炳史冊。李清照當為中國古代四大才女(李清照,卓文君、蔡文姬、班昭或曰上官婉兒)的魁首。不說别的,就說她那幾句“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所展示的豪情萬丈,劍指長空,不說女性望塵莫及,就是天下男兒敢于和她比肩一較高下的又能有幾人。
李清照(1084——約1151),号易安居士。十八歲時,她與金石考據家趙明誠結婚。婚後,李清照與丈夫如膠似漆珠聯璧合享譽當世,可以說是中國封建時代志同道合、夫唱婦随的模範夫妻。人們對美滿婚姻的所有贊譽都可用在這一對幸福兒身上。客觀上趙明誠家境殷實,這對佳人生活條件相當優越。

天有不測風雲。金兵侵入中原,李清照夫婦流落南方。建炎三年(1129)戊申秋,49歲的趙明誠病死于建康(今南京)。趙明誠死後,是獨守青燈?還是梅開二度?對李清照來說這是一個問題。過了一段孤苦日子之後,倍感孤獨的李清照選擇了再婚。
李清照的再婚遭遇了騙财騙色,她的後半段生活從天堂到了“地獄”。
在李清照喪夫孤寂之時,當時擔任右奉承郎監諸軍審計司(軍隊裡負責财務審計和稽核的普通官員)的張汝舟,頻繁出現在李清照面前,大獻殷勤百般示好。張汝舟,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宋徽宗崇甯二年(1103年)進士。李清照當時無依無靠,又渴望着能過上一種安穩的生活,紹興二年(1132年)夏,她頂着世俗壓力嫁給張汝州。
李清照認準的路是一定要走下去的。她才不理會什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和什麼“貞女不事二夫”這樣的鬼話呢。對人們的譏諷自是毫不理睬。當時的許多典籍對于“公衆人物”李清照再婚這件事都有記載,多是譏笑和嘲笑。
最早的記載出現在胡仔的《苔溪漁隐叢話》一書,說“易安再适張汝舟,未幾反目,有啟事與綦處厚雲:‘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驵儈之下材’,傳者無不笑之。”
王灼的《碧雞漫志》說,“趙死,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流蕩無依。”
李清照清楚知道:她是冒着天下人的恥笑邁出這一步的。為此,她自是寄予了諸多希望憧憬,盼着與再婚丈夫共同攜手人生路。李清照對這一份婚姻付出了真情實感,但這隻是李清照的一廂情願。她的新婚夫婿是這個想法嗎?是發自内心喜歡上了她這個年近半百的寡婦嗎?
張汝舟娶李清照不是為了她的容貌,也不是看上了她那無與倫比的才華;她那徐娘半老的風韻值不了幾個錢。哪裡有什麼感情可言。他是奔着李清照的那些文物、古董而來的。
張汝舟為了這個終極目的走完第一步,和李清照生活在了一起。當他準備實行第二步時,他發現他“上當了”。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是他通過和李清照一起生活後,發現李清照這位“老婆子”已不再是他所了解的“富婆”。她身邊的财物已經沒有多少了,就是這些僅存不多的文物、古董,李清照好像做了“婚前财産公證”一樣全部視為己物,根本不讓他伸手過問,更不要說他有權利去支配了。他的“苦心”算是白費了。
張汝舟大為失望。惱羞成怒的他開始暴露出暴虐、惡俗赤裸裸的本性。他開始對李清照拳腳相加,實施“家庭暴力”,恨不得将她打死,直接占據那些為數不多文物。李清照在給綦崇禮的信裡,說張汝舟跟她結婚的根本目的,不是跟她結婚,是跟她身邊的文物結婚。
“身既懷臭之可嫌,惟求脫去,彼素抱壁之将往,決欲殺之。”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禮書》說出了婚後的情況。她還說,“視聽才分,實難共處,忍以桑榆之晚節,配茲驵儈之下才。” 我真後悔晚年,把我這清清白白之身,許配給了這麼一個肮髒無恥的市儈。
李清照這次再嫁真的是看走了眼,下錯了賭注。
沒等張汝舟把李清照“打死”, “生當作人傑”的李清照不會在暴力面前屈服,李清照絕不會坐以待斃,她開始破釜沉舟絕地反擊。她要離婚,要自救。張汝舟對她更是一頓暴打,告訴她沒這個門可走。在那個時代,隻有丈夫可以休掉妻子;哪有妻子提出離婚的。
李清照說:“你不同意離婚,那咱就‘法庭上’見。”李清照将張汝舟告上了朝廷。這時,兩個人結婚還不到一百天。
按宋朝法律,妻子控告丈夫,即使完全勝訴,也要入獄兩年。這也是男尊女卑的具體展現。特立獨行的李清照敢想敢做、敢愛敢恨,為了脫離苦海擺脫這個惡魔,她甯願忍受牢獄之災,也不願屈就自己、龌龊了自己的後半生。她毅然決然将張汝舟告發。這個官司被渲染得沸沸揚揚驚動了高宗皇上。1132年10月11日,張汝舟被朝廷逮捕。經審理張汝舟罪名成立。12月1日,皇帝下诏,将張汝舟削籍為民,發配到廣西的柳州。
李清照告發張汝舟的罪名,叫“妄增舉數入官”。這個罪名是宋朝一個特殊的罪名,就是罪犯虛報科舉考試次數,進而達到為官的标準。宋朝時有這樣一個制度:秀才以上,參加考試的次數,達到一定數目,即使沒有考上,也可以向上提一個格。張汝舟就是在這方面弄虛作假虛報了考試的次數,騙取官職。
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了李清照告發後夫張汝舟的過程:“(紹興二年九月戊子朔)右承奉郎、監諸軍審計司張汝舟屬吏,以汝舟妻李氏訟其妄增舉數入官也。其後有司當汝舟私罪徒,诏除名,柳州編管。(十月己酉行遣),李氏,格非女,能為歌詞,号易安居士。”
裡面還有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禮啟》的一封信,“既爾蒼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說,惑茲似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書來辄信;身幾欲死,非玉鏡架亦安知,僶俛難言,優柔莫決,呻吟未定,強以同歸。”說了誤嫁張汝舟過程。誤嫁張汝舟是倉促中辦的錯事,她病中糊塗,張汝舟熱誠地向她示愛。李清照的弟弟是老實人,希望姐姐晚年有靠,信了媒人的花言巧語。她自己病得要死,分辨不出求婚者并非可托以終身的可靠人,姐弟猶豫彷徨之際,張汝舟迫不及待的将她迎娶回家。
李清照終于達到目的,離異成功。還算幸運,李清照在牢房中隻待了九天就放出來了,沒有坐兩年。出獄後她在《投内翰綦公崇禮書》寫到,“清照敢不省過知慚,扪心識愧。責全責智,已難逃萬世之譏;敗德敗名,何以見中朝之士”;“雖南山之竹,豈能窮多口之談?惟智者之言,可以止無根之謗”。李清照說,扪心自問,覺得自己還是很羞愧很慚愧的。
李清照再婚一事遭到天下人所不齒;她的離婚再次掀起軒然大波。當時的一些文人學者紛紛在自己著作裡對李清照離婚冷嘲熱諷。
“不終晚節”,“傳者無不笑之”,“晚節流蕩無依”……這般的語句一時充斥諸多文本。
遭遇再嫁婚變的李清照,再次回到孤身一人的世界。她飄泊流徙,如一葉孤舟飄在風雨飄搖的歲月裡……大約在1155年,七十多歲的李清照寂寞地死在江南,一代才女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凋謝了,連個确切年份都無人知曉。
李清照演繹的千古絕唱,震撼了古今天下所有男人。一千年後,我們再讀李清照的故事時,我們難以想象,一個孤獨無助的女人,在流離失所颠沛流亡中,生存下來是多麼的不易;還要忍受着他人的指指點點肆意評說;“不終晚節”被載入史書又是何等的恥辱。
李清照再婚落入魔窟的不幸令人同情;自我救贖的勇氣令人贊許;一葉飄零的際遇令人悲憫。
但曆史,隻能是曆史。或許,我們隻能說:悲哉,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