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金戈鐵馬,叱咤風雲,曆經了千難萬險;幾十年枕戈待旦,英雄豪情,始終不忘初心。在新四軍中,他無疑是戰鬥力數一數二的将軍,不僅立下了赫赫戰功,還為新中國的成立貢獻了極大的力量,他就是開國将軍譚友林。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開國少将,為何在1955年授銜之時被評低,以至于戰友們紛紛為他打抱不平呢?而他最終為何又收獲了羅榮桓元帥的親自道歉呢?

1916年11月,譚友林出生在湖北省江陵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盡管家庭十分拮據,譚友林的父親還是毅然決然地把他送進了私塾讀書。父親的期待很簡單,為的就是能讓他學會做人的道理,将來做一個善良正直的好人。
天有不測風雲,在譚友林九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罹患血吸蟲病離世,隻剩母親一個人苦苦支撐家業。無奈之下,譚友林隻得辍學回家務農。1927年正是一個軍閥混戰、兵荒馬亂的年代,國民政府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而霍亂病的陰影也籠罩在這片苦難的大地上。
譚友林的叔父一家正是在這種苦難中不幸離世。他在憤怒之餘,也逐漸認清了國民政府的醜惡嘴臉,萌生了對社會現狀的不滿之情。恰巧1928年洪湖地區的中共黨組織舉行了小規模的土地運動,共産黨員們将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為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
于是在這個時候,譚友林心裡就默默種下了一顆共産主義的種子。緊接着,譚友林就先後加入了共産主義兒童團和青年團,并在1930年成功被紅軍學校錄取。
1934年7月,在朱長清和谷志标兩位同志的介紹之下,譚友林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共産黨員,并先後參與了陳家河、桃子溪、闆栗園等戰鬥,并取得了殲敵兩個師的勝利。譚友林打起仗來奮不顧身、不怕犧牲,與許多紅軍将領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36年5月,紅軍開始了翻越雪山的征程,同年7月中旬,最為艱難的“過草地”也随即開始。譚友林的右臂本就有以前的舊傷,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他的傷勢也越來越嚴重,一度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隻能由戰士們擡着他的擔架行軍。
賀龍等人的幫助下,周恩來知曉了這件事,他馬上安排了譚友林進行手術。前後經過了四次手術後,譚友林的傷勢才逐漸痊愈。還沒等傷勢完全見好,譚友林又迅速地投入了工作中。
七七事變後,彭雪楓将軍從确山縣的新四軍留守處來到根據地開會。在彭雪楓将軍的倡議之下,譚友林向周恩來主動請纓去到豫東地區開展敵後遊擊鬥争。在他的帶領之下,遊擊隊的規模不斷擴大,主力部隊達到了一萬兩千人之多。
1939年,譚友林受到彭雪楓将軍的委派,向當時大名鼎鼎的葉挺軍長彙報工作。譚友林講述了遊擊隊所做的一系列敵後工作,受到了葉挺軍長的高度贊揚。同時,葉挺軍長還将遊擊隊的名字改為新四軍第六支隊。
1945年,譚友林被任命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分區的一名司令員,并接到了剿匪的任務。剿匪這項工作,涉及到盤根錯節的諸多方面,完成起來難度很大。譚友林等人通過對土匪活動軌迹的分析,制定了詳細的作戰部署,并采用遊擊的方式打擊敵人。
此時正是白雪皚皚的冬日,東北地區氣溫極低。有古語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譚友林的戰術便是銷毀土匪們的食物。譚友林指揮小分隊們帶足了糧食,不分晝夜地在土匪窩藏的深山老林中搜尋。一旦發現有藏在樹洞裡的糧食便悉數拿走。
如此一來,土匪們逐漸陷入了饑寒交迫、人心渙散的絕境之中,不斷有人放棄抵抗,選擇自首。在包圍圈逐漸縮小的情況之下,清剿行動也進入了倒計時階段。在當地群衆的協助之下,四大股匪徒得以被全部肅清,剿匪作戰順利結束,也使整個大後方的局勢更加穩固。
1950年北韓戰争爆發以後,譚友林被任命為志願軍39軍副軍長,跟随第一批入朝作戰的志願軍部隊赴朝抗美。志願軍總部将攻克雲山這個戰略要地的重要任務交給了譚友林帶領的39軍。而此時39軍的敵人,便是大名鼎鼎的美軍王牌之師——陸軍第一騎兵師。
陸軍第一騎兵師可謂是戰功赫赫,不僅讓“聯合國軍”統帥麥克阿瑟引以為傲,更是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手裡的一張王牌。面對這樣一支精良的隊伍,譚友林明白隻能智取。于是在夜色的籠罩之下,志願軍向美軍發起了進攻。
連續3日的激烈交戰後,雙方都損失慘重。11月5日,志願軍終于勝利地結束了雲山戰役,同時擊毀并繳獲了大量美軍武器。雲山一仗,39軍首戰告捷,大大地鼓舞了中國軍隊的士氣。從此,39軍在北韓軍民中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緊接着,譚友林又迅速參與到了收複平壤及漢城的諸多戰役中,取得了驕人的戰績,并在北韓戰争勝利後被授予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
1955年,譚友林被授予少将軍銜。過後不久,羅榮桓元帥找他談話,歉疚地表示他的軍銜授低了。畢竟不管是憑資曆、職務,與他同期的戰友授的都是中将軍銜。羅榮桓向他承認錯誤,表示他們的前期工作做得不夠細緻。
譚友林卻認為,和他同期參加革命的許多戰友為革命早就在出生入死中犧牲了生命,他現在卻有了家庭,兒女滿堂,還當了将軍,有什麼可不滿足的呢?後來的很多老同志也聯名向上級寫信,要求為他授中将軍銜,他也婉言謝絕。
退休之後,譚友林始終醉心于書法創作,他的書法作品筆體蒼勁,盡顯風骨,不失為上乘之作。而這份沉浸于詩書的淡然,也無疑是他戎馬半生的最好慰藉。
譚友林的一生都在為了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努力奮鬥。從年少時立下的報國之志,再到後來戰争中的出身入死,盡管有萬般艱難,他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信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無疑是他人生的最好寫照。
譚友林的一生更是從來不計榮辱與得失。盡管面對授銜被授低的情況,他卻始終沒有怨言,而是将心比心地與其他戰友比較。顧全大局,淡泊名利,這樣的人,無疑才是青史留名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