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司徒:被諸葛亮罵慘了的他,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諸葛亮安排了許多非同凡響的對手:

嫉賢妒能的周瑜,狡詐多疑的曹操,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但要說起最有趣的對手,那就非王朗王司徒莫屬了。

兩軍陣前,搖唇鼓舌,最終勸降不成,反被諸葛亮罵得怒氣填胸、倒在馬下,這便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橋段——“武鄉侯罵死王朗”。

自此,二人的陣前互噴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經典橋段,甚至有不少人在各網絡平台圍觀打卡這次“世紀罵戰”。

各種各樣的配音搞怪視訊層出不窮,王司徒倒是以成了“現代網紅”、“三國頂流”。

諸葛亮一句“我竟從未見過如此厚顔無恥之人”,不僅将王朗氣得“大叫一聲,撞死于馬下”,也将“厚顔無恥”的标簽貼在了他身上。

王司徒:被諸葛亮罵慘了的他,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其實,王朗并非小說中寫得這樣不堪。

翻開他的一生,你會發現:

他非但不是那“潛身縮首,苟圖衣食”的“皓首匹夫,蒼髯老賊”,反而是一代偉人,人生赢家。

王司徒:被諸葛亮罵慘了的他,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危時不亂

東漢名臣的成長路徑大緻是相同的:

他們先是拜名師、學經學,到首都洛陽的太學去鍍金;有了才名後,便受征辟擔任中央或地方官員,出色的還有機會成為朝廷重臣。

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東漢末年的高門,必須既是儒生也是大族。”

王朗的成長便是如此。

王朗是當時大儒楊賜的門生,這楊賜出身名門“弘農楊氏”,又位列三公。

老師顯赫的政治背書,再加上自己的勤奮努力,王朗早早便踏入仕途。

是以王朗十分感念師恩,楊賜辭世後,他痛徹心扉,如喪考妣,脫下官服,換上麻衣,決心為老師守孝三年。

這一義舉令王朗的名聲不胫而走,傳遍鄉裡,此後接連被“舉孝廉、辟公府”,但他都以服喪之期未滿而一一謝絕。

直到三年期滿,他才接受了徐州刺史陶謙的舉薦,做了陶謙的治中從事。

當時漢室已如大廈将傾,漢獻帝也被西涼軍閥從洛陽挾持到了長安。

賊臣弄權,天子流離,但各路諸侯卻選擇作壁上觀,除曹操外更無一人對漢獻帝施以援手。

就在此時,王朗挺身而出,他力谏陶謙:“春秋之義,求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

王司徒:被諸葛亮罵慘了的他,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陶謙接受了他的建議,并遣使帶奏章到長安,表明堅決擁護漢獻帝。漢獻帝得到消息後,大為感動,立刻下诏“拜陶謙安東将軍,王朗會稽太守。”

王朗在會稽任職期間,惠愛在民,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可好日子總是短暫的,橫掃江東的孫策很快就盯上了會稽這塊肥肉。

當時,王朗的幕僚們都認為孫策勢力龐大、能征善戰,不是會稽郡的兵力可以抵抗的,便建議王朗避而不戰。

但王朗是個純粹的儒者,骨子裡流淌着忠君愛國的血液,尤其是他這“會稽太守”一職是皇帝親命,自己就是死,也不能棄城而逃。

“身為漢吏,宜保城邑”的王朗一點兒也不慌亂,早已下定決心與孫策決一死戰。

可王朗畢竟是儒者出身,在研究學問上他是專家,但說起領兵作戰,他可就是一個門外漢了。

沒過多久,會稽便被孫策攻占,王朗也兵敗被俘。

由于王朗本身的名氣很大,加之此時的孫策正需要這樣的人才,是以他不僅沒有加害王朗,反而十分誠懇地勸說王朗為自己效命。

對于孫策的主動示好,王朗是不屑一顧的。因為在他看來,孫策攻占的是天子的城池,這是大逆不道之舉,自己身為大漢官員,豈能和逆賊同流合污?

于是,他嚴詞拒絕了孫策,堅守住了漢臣的尊嚴。

王朗堅守臣節、威武不屈的事迹很快傳遍天下,就連遠在許昌的曹操也有所耳聞。

曹操聽聞王朗的義舉後,便上表漢獻帝征召王朗到朝廷來任職,也正是這道诏命給了王朗新的希望。

王司徒:被諸葛亮罵慘了的他,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對于孫策來說,曹操的面子是要給的,因為對方很有實力;漢獻帝的面子也是要給的,因為對方畢竟還是天下共主。

反正王朗對自己來說也沒什麼用,那不如賣個人情,把他送給曹操吧。

就這樣,王朗不顧戰亂的危險,輾轉幾年後,終于來到許都,開始了他的新人生。

王司徒:被諸葛亮罵慘了的他,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安時不怠

王朗來到獻帝身邊後,沒過多久就發現,獻帝看似受到曹操的保護,實則活在曹操的陰影之下。

曹操才是許都真正的主人。

王朗感受到了曹操的野心,他并不甘願做一個純臣,而自己那小小的忠心,與對方的野心相比,簡直是雞蛋碰石頭。

大廈将傾,他很無力,也很無奈。為了保全自身和家族,他隻能選擇妥協。

王司徒:被諸葛亮罵慘了的他,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是以,他來到許都的第一件事,就是選擇與自己的過去割裂,去拜曹操的“碼頭”。

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栖,賢臣擇主而事。

平心而論,在那亂世中,即便是選擇改換門庭,也并沒有什麼可苛責的。

而且值得肯定的是,王朗并非兩面三刀的小人,在後來二三十年安定的生活裡,他一直都盡到了一個人臣的本分,沒有片刻懈怠。

曹操成為魏王後,讓王朗任職魏國大理,即最高司法長官。

在辦案中,王朗堅持“務在寬恕,罪疑從輕”的原則審理案件,以治獄見稱。

王朗一直心憂天下,自從各路諸侯起兵以來,已三十餘年,“四海蕩覆,萬國殄瘁”。

針對這種現狀,他上表曹丕減輕賦稅,休養生息,“以濟其弱,以贍其乏”,為曹魏制定了一個二十年發展規劃。

曹丕在稱帝後,經常出宮遊獵,有時甚至半夜才回宮。由于曹丕是個很記仇的人,是以當時很多大臣都不敢進言勸谏。

但王朗卻看不下去了,他直接上表說道:“近日車駕岀臨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違警跸之常法,非萬乘之至慎也。”

王司徒:被諸葛亮罵慘了的他,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王朗可絲毫沒有給曹丕面子,他直言不諱地指出了曹丕的問題。曹丕聽後自知理虧,便答應下不為例,從此也更加敬重王朗了。

王朗不僅能夠在一旁規範曹丕的言行,還能夠在國事上建言獻策。

公元221年,吳蜀夷陵之戰爆發。曹丕诏令群臣讨論,是否應該趁機出兵,聯吳滅蜀。

衆臣都覺得此計可行,王朗卻提出“相時而後動,擇地而後行”的戰略方針,認為魏軍不應在此時出擊,而應耐心等到孫權親征且與蜀軍相持不下時,才突出重兵猛攻蜀軍要害。

曹丕采納了王朗的意見,果然消耗掉吳蜀不少兵力。

後來魏明帝曹睿即位,王朗依舊保持着一個谏臣的作風,面對曹睿的大興土木,他直言相勸,毫無保留,是以深得眷顧。

生前官拜司徒,位列三公;死後配享廟庭,榮寵不衰,王朗真算得上是人生赢家。

王司徒:被諸葛亮罵慘了的他,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人生赢家

其實,比起政治,王朗更喜歡做學問。

他是一個學識淵博的學者,而非争權奪利的政客。

《三國志》稱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

王朗博學廣聞,校注的各家經典都很權威,由他所作的《周易傳》更是被官方拿來作為學生考試的必備教材,後世也把他注解中的思想稱為“王學”。

其子王肅繼續了他的遺志,遍注群經,對今古文經意加以綜合,是“王學”的領軍人物。

其他幾個兒子也大都功成名就,孫女王元姬後來嫁給司馬昭,先後生下5子1女,其中長子司馬炎正是晉朝的開國皇帝。

如此一看,王朗簡直是那紛紛亂世中的人生赢家。

王司徒:被諸葛亮罵慘了的他,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而且他還恭儉節約,對于那些缥缈的榮華富貴并不在意。

曹丕稱帝後,在分封王朗戶邑時,還準備封其一子為列侯。但王朗始終不同意,并請求将爵位封給侄子王詳。

王朗淡泊名利,樂善好施,是世人崇敬的道德模範,更被曹丕贊為“一代偉人”。

或許正是因為王朗的高尚德行,才讓王氏家族得到了上蒼的眷顧,不僅其本人活到了76歲的高齡,就連他的後人也都有不錯的歸宿。

至于《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王朗對罵的橋段則是子虛烏有,事實上二人從未見面。他們兩人的唯一對話,便是在劉備去世後,王朗等魏國大臣寫信勸諸葛亮稱蕃。

諸葛亮則做了一篇《正議》公布天下,表明了嚴正立場,并捎帶着鞭撻了那些對他提出投降建議的魏國臣子。

由此看來,王朗被諸葛亮“罵”了幾百年也真是有些冤枉了。

正如曹植所說:“王司徒,德實充塞于内,智謀縱橫于外。”

王朗始終是一個恪盡職守的臣子,是一個高才博雅的文人,也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名士。

他雖沒有驚天動地的奇謀之功,但他危時不亂、安時不怠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

作者 | 不雨亦潇潇,說書的俠客,仗劍的書生。

圖檔 | 《三國演義》劇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