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誅殺商鞅,而留其政,完美政治家秦惠文王,統一之路最重要的一環

作者:策神曆史

前一段時間電視劇,大秦賦愣是被無良編劇整成了大情婦,徹底敗光了大秦帝國前幾部的觀衆緣。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統一華夏,混一中華,千古一帝,實至名歸。但是在秦統一中國的曆程中,秦始皇是這場接力賽中的最後一棒,在這一個傳遞了6代的接力跑中,第一棒,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居功至偉,秦趙襄王在位期間,屢屢用兵,消滅山東六國雄兵百萬,注意這裡的百萬不是虛值而是個實數,尤其是長平一戰消滅趙國四十幾萬人,徹底把趙國打出了統一中國的候選名單,但是我認為在這秦國從弱小到崛起到最後統一中國的旅程中,有一個人的功勞絕對不能忘記,那就是秦惠文王,沒有他的堅持,秦國的變化很有可能和其他國家的變化一樣,政亡人息,甚至可以說,秦惠文王的功勞絲毫不亞于秦孝公與秦昭襄王。

誅殺商鞅,而留其政,完美政治家秦惠文王,統一之路最重要的一環

商鞅變法在秦國的曆史上确實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在戰國時期變法是一個潮流,幾乎每一個大戰國都在進行變法圖強,作為變法的先驅,魏國任用李悝變法,國力增強,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楚國也,曾任用吳起變法趙國還有趙武陵王的胡服騎射,燕國有燕昭王,南韓用申不害變法,所有的國家都在嘗試用變法來使自己變得強大。但是和秦國相比,這些國家的變化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陣亡人兮,變法者或者支援變法的君主去世,那麼這個國家的變化也就結束了,變法的内容要麼隻留下一點點皮毛,要麼索性全部回歸本源。隻有秦國将商鞅變法的成果一五一十的保留了下來,這才造成了後來秦國有氣吞六國一統中華的局面。

誅殺商鞅,而留其政,完美政治家秦惠文王,統一之路最重要的一環

這其中秦惠文王的功勞是最大的。秦孝公支援商鞅變法是商鞅背後最大的靠山,但是秦相公不可能永遠不死,要想把變法内容堅持下去,隻有後續的君主任可變法,這樣才能夠避免政亡人息的局面。秦孝公沒有活過50歲,變法的時間并沒有長到能夠徹底改變秦國在秦國形成強大的變法慣性。是以在秦孝公死的時候,國内反對變法的聲音還是很強的,秦孝公剛剛死,屍骨未寒,他最器重的商鞅,就遭到了反噬,被五馬分屍而亡。一般情況下作為變法的主腦,商鞅死翹翹了,

誅殺商鞅,而留其政,完美政治家秦惠文王,統一之路最重要的一環

由他主導的變法自然而然也就結束了。但是在秦國并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殺商鞅而留其政,一方面是秦國朝堂君主與大臣博弈的結果,另一方面,作為君主惠文王是實實在在看到了商鞅變法對秦國帶來的改變,是以他絕不願意讓秦國翻新鞋走老路。

在當時,秦國的變法基本上已經成型,隻要繼續依靠強大的慣性以及憑借行政機器執行就可以了,商鞅的重要性遠遠不如秦孝公時期。是以秦惠文王可以殺商鞅,一來向保守勢力妥協,同樣也可以堵住保守派的嘴,死對頭商鞅死了,他們沒有理由繼續折騰。

誅殺商鞅,而留其政,完美政治家秦惠文王,統一之路最重要的一環

其次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商鞅的威望極高,甚至蓋過了新登基的秦惠文王,如果再留着商鞅的話,商鞅登高一呼,會不會威脅到赢家對全國的統治?這一點是作為君王的秦惠文王所必須考慮。是以他殺商鞅而留秦法,一方面堵住了守舊派的口,另一方面實打實的消除了自己王權路上的威脅,還保住了變法的成果,一舉三得,秦國的變法沒有半途而廢,而是堅持到底,這才使得秦國最終能夠問鼎中原。

其次,秦惠文王吞并了巴蜀,為秦國奪取了穩定的大後方。

誅殺商鞅,而留其政,完美政治家秦惠文王,統一之路最重要的一環

巴蜀兩國在四川盆地裡自己鬧騰,互相攻擊,這兩個國家都想秦國求援,試圖借着秦國的手消滅對方,進而獨霸四川盆地。面對這兩個國家的球員,秦國朝堂為此特地開了一個擴大會議,著名的外交家張儀覺得沒有必要幫助他們,巴蜀彈丸之地,滅了也沒啥意思,不如東出痛打南韓,那叫一個爽。但是此時此刻司馬錯出場了,他認為打南韓無非就是幾個城池的得失而攻打巴蜀則能夠赢得一片廣闊的後方。

誅殺商鞅,而留其政,完美政治家秦惠文王,統一之路最重要的一環

最終在司馬錯的帶領下,虎狼之師的秦軍,消滅了巴蜀兩國,最終占領了四川天府之國,獲得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再加上靠着張儀的忽悠與反間,秦國從楚國奪取了漢中,再加上後來李冰修建都江堰,把成都平原徹底開發,使之成了秦國的大後方,確定其兵精糧足,可以一直保持對外的攻勢,這才有了後來的昭襄王與白起的大殺四方。

誅殺商鞅,而留其政,完美政治家秦惠文王,統一之路最重要的一環

是以在秦國的曆史上,秦惠文王絕對不是一個過渡性的人物,而是一個極為關鍵的人物,絲毫不輸給秦孝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