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能忘卻的記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華工

曆史上的今天(11.2)大事精選

法國華工紀念碑

時間:1988年11月2日

目的: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漂洋過海到歐洲戰場從事戰時工程的中國勞工。

不能忘卻的記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華工

背景:一戰爆發,英、法等青壯年大量傷亡,使得兵源銳減、勞力奇缺,難以為繼續維持戰鬥,為緩解這一情況,從1916年5月開始,從我國河北、山東等地陸續招募勞工趕赴歐洲,為其提供戰地後勤服務,主要從事挖戰壕、運軍火、修路架橋等。對于當時的民國參戰是加入世界新秩序,成為現代化強國的機會。而當時中國虛弱不堪,沒有實力直接參戰,加上當時國内有不少反對參戰的聲音,同時日本強烈反對中國參戰,是以,實施了“以工代兵”的變通決策,參與到一戰協約國中。

不能忘卻的記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華工

經過:梁士诒1915年夏開始實施“以工代兵”計劃,首先通過駐英公使向英國政府兜售計劃,但由于英國開始傷亡較少對後勤保障需求不急切,同時擔心中國通過參戰後提高了中國的地位,因而遭受英國政府拒絕。梁士诒轉而向法國提出該計劃,法國不像英國很快同意計劃,并派退役少校陶履德組成招工團趕赴中國。當時,由于中國還是中立國是以該計劃隻能以民間名義進行,梁士诒成立“惠民公司”負責勞工招募事宜,1916年5月14日惠民公司與陶履德招工團隊,簽訂了招工合同并開始在山東河北等地開始招募勞工輸送到法國,另一方英國在1916年夏季的索姆河一戰中傷亡達22.萬,元氣大傷,出現嚴重的勞工短缺,在生死存亡之際,英國隻好一改初衷,開始招募華工。最終法國在中國招募了4萬華工,英國招募了大約10萬。

不能忘卻的記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華工

意義:雖然最終華工傷亡慘重僅在英軍與法軍中死亡和下落不明的就有2萬人左右。但“以工代兵”政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願望與能力,為戰後巴黎和會赢得了一席發言之地。2.參戰獲勝後增加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同時歸國華工給當時中國帶了新思想、新技術。3.觸發了之後改變中國命運的“五四運動”。

不能忘卻的記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華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