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衆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得位不正的皇帝:李世民是在玄武門之變中以殺兄逼父這種極端的形式坐上皇位的。中國古人向來強調名正言順——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像李世民這種通過非正常手段上位的皇帝最先要解決的就是政治合法性的問題。李世民哪怕是找借口也要讓自己的上位看起來更加合情合理一些。李世民為了給自己塑造政治合法性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力宣傳突出自己的政績。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李世民通過篡改史書刻意削弱李淵、李建成在大唐開國過程中的作用進一步突出了自己的功績。在李世民授意篡改的史書中晉陽起兵變成了自己一手策劃的,而父親李淵倒更像是他手中任意操縱的提線木偶。李世民這樣做就是要向天下人強調自己當皇帝要比父親李淵、兄長李建成強。盡管唐高祖李淵才是唐王朝的開國之君,然而在李世民篡改過的唐代史書中李世民倒更像是唐王朝的開國之君似的。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後世的一些史書因為受到唐代史料的影響也跟着以訛傳訛。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就說:“高祖是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也就是說唐高祖李淵能得天下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勞。關于李淵晉陽起兵的前因後果在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李世民見隋朝氣數将盡,是以就和李淵身邊的親信裴寂商議起兵事宜,然而當時李淵卻滿足于現狀而不願起兵。後來裴寂選了晉陽宮的幾個美女在李淵喝醉酒之後陪他過夜。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事後裴寂對李淵說:“安排宮女侍奉這件事一旦暴露是要殺頭的,我這麼做就是為了要勸你下定決心起兵啊。”李世民趁機向李淵進言:“當今皇上無道,天下百姓苦不堪言。父親您不要拘于小節,起兵才是轉危為安的唯一途徑,否則我們全家都要性命不保。”李淵大驚之下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報官。李淵沉思片刻後又說:“吾豈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次日李淵與李世民進行了一番長談。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正是在這番長談之後李淵才說道:“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軀亦由汝,化家為國亦由汝”。這個故事在《新唐書》中被解讀為李淵本就沒起兵的意圖,隻不過是在李世民的謀劃下才勉強被動起兵。按照這種說法是李世民一手策劃了晉陽起兵,而李淵就像是李世民手中的提線木偶一般。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這種說法:縱觀《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晉陽起兵的全過程中所用謀略皆是被李淵設計。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李淵果真對時局缺乏清晰的認識嗎?他确實沒圖謀天下的雄心嗎?恐怕并非如此,隻不過他表現得比李世民更為慎重而已。當時的李世民隻有二十歲,既無官職在身也沒什麼社會地位。相比之下當時的李淵已五十二歲,身為唐國公的他手握重兵。無論從哪方面看李世民都不大可能越過他的父親李淵直接一手策劃晉陽起兵的所有事宜。李世民在晉陽起兵這一曆史事件中實際上所扮演的是具體事務經辦人的角色。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盡管李世民在大唐開國過程中的作用又被人為誇大的成分,但如果抛開這些誇張的成分也仍不能否認李世民在大唐開國過程中的确是功勳赫赫。李世民盡管并不是晉陽起兵的最高決策者群組織者,但他在晉陽起兵時作為李淵意志的忠實執行者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當時李世民奉李淵之命到各地招兵買馬,結果在旬日之内就募集到數千人。李世民盡管并不是晉陽起兵的主角,但的确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率先占領了西河地區,進而為李氏政權的發展打開了局面。李淵在攻打關中時遭遇隋将宋老生的打擊。當時李淵甚至一度想要退回太原,又是李世民在父親的帳外哭谏才挽救了危局。李淵在長安正式開創大唐王朝後年紀輕輕的李世民就因為自己的赫赫功勳被拜為尚書令和右武侯大将軍、封秦王。中國曆史上有太多胸無大志且毫無才能的皇子隻因為出身血統就被封王。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相比之下李世民的爵位和榮譽都是他自己争取來的。封王後的李世民并沒安于享樂,而是轉身又馬不停蹄投入到統一全國的戰争中去了。武德元年六月到十一月李世民任大元帥西征:在曆經諸多坎坷後平定了割據隴右的薛仁杲政權。李世民凱旋回京後官拜陝東道行台、尚書令。至此整個關東地區的兵馬皆受李世民節制。武德二年到武德三年李世民率軍平定了宋金剛和劉武周。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至此李唐政權在西北部的威脅已被完全肅清,可以騰出手來專心與東部的各路割據政權交鋒了。武德四年(621年)七月李世民奉命率大軍攻打洛陽王世充。在決定天下歸屬的虎牢關之戰中李世民用1000玄甲精兵斬殺俘虜王世充6000餘人。王世充在這種形勢下隻好向割據河北的夏王窦建德求救,李世民則用3500名玄甲精兵為前鋒增援虎牢關大破窦建德十餘萬衆。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洛陽城中的王世充見到夏王窦建德的十幾萬大軍都被消滅了,于是隻好率領文武百官向李世民投降。虎牢之戰中李世民率領麾下的玄甲軍一舉消滅王世充、窦建德兩大強敵。在虎牢之戰前隋末群星逐鹿尚不知鹿死誰手,虎牢之戰後李唐王朝統一天下的趨勢就明顯了。從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登基起先後發動了旨在統一天下的六次重大戰役(這其中李世民就指揮了四次)。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可以說李世民在唐朝的統一戰争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李世民在打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功勳,而李世民在治天下的過程中也創造了卓越的文治武功。就在李世民即位剛十二天的時候東突厥十萬大軍由颉利可汗親率一直進擊到大唐王朝的都城長安城下飲馬渭水。這時的李世民選擇了忍辱負重:拿出國庫所有積蓄賄賂颉利可汗,與此同時自己親赴突厥大營求和,然而即使在此時他也依然堅持絕不放棄長安城。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盡管李世民是前來求和的,可當他單槍匹馬步入突厥營帳和颉利面對面談判時颉利被震懾住了,不久之後突厥方面主動退兵了。不過這件事被李世民和他的臣民視為國恥牢牢銘記。僅僅隻過去了三年李唐王朝就聯合反對颉利可汗的各部族向其發起全面的戰略報複:唐軍深入突厥腹地俘虜颉利可汗滅東突厥。自此大量突厥人開始自動内附,突厥血統從此逐漸融合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血脈之中。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盛唐時期五品以上的突厥籍武官多達一百多人,幾乎占到五品以上武官的一半。公元630年東北和西域各部族紛紛要求内屬大唐王朝:各族首領齊聚長安共同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也是在這一年孤懸海外的倭國向大唐帝國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十年後唐軍征服了位于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國。這次唐朝沒有将高昌故地設為羁縻州府,而是完全效仿中原内地設為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漢代開拓西域雖标志着西域納入中華版圖,但那是以西域都護府的名義,而李世民則完成了中原王朝第一次在西域設定郡縣的壯舉。至此大唐王朝已先後取得針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龜茲等國的軍事勝利。在這赫赫武功的背後大唐王朝并未出現漢武帝伐匈奴那樣的經濟民生凋敝:李世民在經濟上推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李世民在位期間的賦稅徭役比起隋朝大大降低。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這種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大政方針使農民能安定生産。與此同時李世民還通過緊縮政府機構的方式節省開支。在經曆隋末戰亂以後全國人口大量銳減,是以出現了大量無人耕種的無主荒地。李世民在位期間就通過減免賦稅等形式鼓勵百姓墾荒。在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李世民也注重對商業經濟發展的鼓勵:貞觀年間商業經濟取得了迅速和長足的發展。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當時世界著名的商業都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之外還有内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這一時期不僅唐朝國内商業貿易繁榮,與此同時陸上與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也是商旅不絕于途。當時的長安不僅是大唐帝國的都城,同時也是一座世界聞名的國際貿易大都會。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李世民為節省宮廷開支、減輕人民負擔曾一次性放三千多名宮女出宮任其自由婚配。有一年歲末李世民視察監獄時下令放獄中的四百名死囚回家過年,約定好第二年秋天再回來接受刑罰。結果等到來年秋天四百名死囚無一例外全部回來報道。《舊唐書》對貞觀時期曾有如下記載: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裡,鬥米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及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資糧,取給于道路焉。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當然李世民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說到底他也是一個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人性中有的弱點缺陷在他身上同樣會有所展現:李世民到了晚年随着年齡的增長以及自滿情緒的滋長也出現了一些驕奢忘本的苗頭。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中頭十年所呈現的是勵精圖治、英明神武的形象,然而後期的李世民漸漸也開始安于享樂了。從貞觀十年以後起昔日為減輕百姓負擔節衣縮食的李世民開始大興土木、廣求珍寶。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貞觀十年以後李世民命人陸續開始修建翠微宮、玉華宮等富麗堂皇的宮殿。有大臣上奏稱這種大興土木的行為會加重老百姓的負擔,李世民卻反而認為老百姓不做事就會産生惰性。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三月到七月間魏征連續上了四道奏疏勸谏李世民要做到善始善終。看到奏疏後猛然警醒的李世民寫了《答魏征手诏》表示從谏改過。貞觀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李世民十個方面行為不如以前謹慎。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魏征中《十漸不克終疏》中指出:陛下剛登基時曾為減輕百姓負擔而躬行節儉,可如今卻從萬裡之外尋求駿馬;陛下在剛登基時求賢若渴、從谏如流,可如今卻聽不進反對自己的意見;陛下剛登基時因為操勞國事而無暇顧及私人娛樂,可如今有時沉迷于郊遊、打獵以緻于夜不歸宿;陛下以前向來反對大興土木這樣的勞民傷财之舉,可如今卻說老百姓如果沒事情讓他們幹就會變得驕縱逸樂......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李世民為什麼會在貞觀十年以後發生這樣一些變化呢?李世民剛登基的時候面臨的形勢是相當糟糕的:一方面國家在經曆隋朝末年的動亂以後留下的爛攤子急需有人收拾,另一方面得位不正的李世民迫切需要做出成績向天下人證明自己。是以在那時李世民從大局考慮能比較好地遏制自己的私心雜念,然而貞觀十年以後國家已得到了初步的治理。這時東突厥已投降、李世民已被尊奉為天可汗。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這時李世民已沒剛登基時那樣緊迫的壓力了。好逸惡勞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當一個人為遠大目标奮鬥時是可以暫時克制與生俱來的私心雜念,可一旦形勢相對緩和之後能做到善始善終就沒那麼容易了。尤其是像李世民這種大權在握的皇帝在本質上沒人能遏制他的欲望:盡管朝中有魏征這樣一群忠直的大臣不斷上書勸谏,然而說到底接不接受他們的勸谏還是在于李世民自己的選擇。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在皇權專制政體下皇帝的私欲沒任何實質性的制度限制,唯一能限制皇帝的就是個人自律。可要讓一個人能一輩子始終如一地自律實在是太難了。在國家得到初步治理以後李世民實際上已滋長了一些驕傲自滿的情緒。與此同時年齡的增長也使李世民日漸感受到死亡的威脅:李世民一生戰勝了劉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李建成、突厥這些強大的對手,可無論如何他最終到底還是戰勝不了死亡這個終極對手。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得位不正的李世民最忌諱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們也自相殘殺。李世民可以戰勝征服對手,可他控制不了别人的心。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為儲君之位開始展開一系列的明争暗鬥。李世民面對愈演愈烈的奪嫡之争、面對日益臨近的死亡威脅感覺到了空前的無力。既然自己無力改變什麼,那麼為何不及時行樂呢?昔日勵精圖治的李世民開始漸漸沉迷于放縱享樂。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随着年齡的增長使李世民也和秦始皇一樣想要追求長生不老。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朝散大夫王玄策在出訪天竺時被天竺篡位之君阿爾裘那扣押,但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逃了出來并以一人之力向吐蕃和尼泊爾借來七千兵力,最終身為大唐使節的王玄策利用這支借來的雇傭兵完成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王玄策得勝凱旋回朝時帶回來一個自稱會長生不老之術的天竺和尚那邏迩娑婆寐。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李世民讓那邏迩娑婆寐在宮中煉制長生不老藥。李世民為搜集煉制長生不老藥的原料派人赴各地采集奇藥異石。經過一年多的煉制後“天竺仙丹”終于研制成功。當時正被疾病纏身的李世民聞訊後忙不疊拿來服用,然而“天竺仙丹”反而進一步加重了唐太宗的病情。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52歲的李世民駕崩于含風殿。從李世民晚年大興土木、煉制丹藥等行為可以看出确實已不複早年那般英明。

從谏如流的李世民為何到了晚年變得昏庸起來

當然李世民晚年的昏庸隻是相對于他為帝前期開創貞觀之治而言的。李世民晚年确實出現了一些驕傲自滿的情緒,但當魏征上了《十漸不克終疏》以後他還是及時醒悟。李世民當皇帝的二十三年間也曾犯過一些錯誤,不過總體上他還算是一個知錯能改的明君。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是以能成為中國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本身就證明他們在曆史上是有一番重大作為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