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于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梁啟超
國文人很多,由于儒學以及科學制度等的影響,讀書人都在中國人心中占據很高的地位,中文中也有很多詞用來形容他們的才華,比如出口成章,口若懸河,信手拈來等等。一個人如果學識淵博,能夠熟練運用自己掌握的詞語和典故,寫出的文章又能激勵和影響他人,那這個人一定是被萬人敬仰。
是以,許許多多的中國文人都希望自己有博覽群書,過目不忘的本領,并作出人人都交口稱贊的文章。但要想有如此的本領是極其不易的,除了要有過人的天賦,還要有超乎尋常人的努力。在中國曆史上的文人,能做到這樣的人屈指可數,梁啟超就是其中一位。

說起梁啟超的名字,每個中國人都再熟悉不過,梁啟超在中國曆史上,特别是民國時期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梁啟超出生于1873年的廣州新會。幼年時期的梁啟超就顯示出過人的才華。他自幼就喜愛讀書,且涉獵範圍廣,主要學習孔孟經書等中國傳統文學。那時的梁啟超還未接觸過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隻是因科舉考試的需要,主要學習做八股文章。
10歲那年,梁啟超第1次參加科舉考試,盡管第1次,他應付起來依舊得心應手。兩年之後,年僅12歲的他,就中秀才及第,在當時廣州新會引起了軒然大波。也是因這次秀才及第,1885年,梁啟超才有機會進入廣州學海堂讀書。也正是從這裡開始,梁啟超的思想面貌發生了徹底改變,他的人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進入了全新的篇章。
在剛進入廣州學海堂讀書時,梁啟超的心思還一心一意放在科舉考試上,他為了科舉考試數次,南北奔波,進京趕考。在這樣數次的奔波途中,梁啟超見識了更多的人和事,逐漸打開視野,對自己處于的社會和國家有了更新的認識,他逐漸明白,世界上存在太多太多的人,他們不關心自己是否吃飽穿暖,不關心自己是否能夠踏進仕途,衣食無憂.
他們關心的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他們希望拯救這個危在旦夕的中國。梁啟超愛國為民的意識逐漸被激發,他毅然決然抛棄了以前進入仕途的夢想,選擇站在這些有志青年一邊,跟随他們一起,開始走上救國救民的道路。
為找尋一條能夠真正救國救民的道路,梁啟超博覽群書,廢寝忘食,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他逐漸懂得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道理,若中國不能發展,必将走向滅亡;他逐漸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知道自己肩負重任,肩負改變中國面貌的重任;他逐漸懂得,改變中國的第1步“以開民智為第一義”。
後懷揣着這些想法的梁啟超,與陳千秋,康有為結識。在三人的思想交織下,明治維新思想誕生,梁啟超成為明治維新的發動者之一,他與康有為等人一道走上改革維新,救國救民的新道路。
為宣傳改革維新,喚醒中國人民改革政治體制,救國救民的思想,他先後創作了《變法通議》,《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等文章,宣傳改革維新,他認為中國若想改變時局面貌必須改良中國的政治體制,實行西方的憲政體制。他文章用詞娴熟,觀點犀利,極複感染力,喚醒了中國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學子,一批批優質人士。
令人遺憾的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革派,政治力量和手腕太過弱小,他們想通過改革中國的政治制度,來拯救中國的想法,最終以失敗告終。戊戌六君子的鮮血染紅了中華大地。但這一次的失敗并不能擊垮梁啟超,他仍舊為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時局而奔走。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梁啟超曾進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一職,本來可以在這個職位上繼續發光發熱的梁啟超,卻遇到袁世凱複辟帝制,他的想法又一次落空。盡管梁啟超的政治生涯并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但他的學術造詣之高卻令人望塵莫及。
梁啟超擁有人人都羨慕的博覽群書,過目不忘的高超本領。不僅如此,他一生勤奮好學,喜愛讀書,且涉獵範圍廣,他每日都要讀書,以讀書開始,以讀書結束。梁啟超還為自己總結了讀書之法,将每日要讀的書分成兩大類,一類是要精讀細讀,一類則是浏覽,快速閱讀。
他過目不忘,博覽群書的本領正是在這種良好的習慣中養成。梁啟超認為我們不僅要養成讀書細的習慣,也要養成讀書快的習慣。讀書不細則等于白讀,而無所得,浪費時間。讀書不快,則不能博覽群書。
梁啟超一次到書鋪買書時,曾遇到一本他非常喜愛的圖書,想要買回家細心閱讀。但那是梁啟超年紀還小,還在為科學考試四處奔走,他手頭并不寬裕,再加上那時書本價格極貴。可他對此書實在喜歡,就和賣家讨價還價,隻是賣家不願降價出售該梁啟超,無奈,梁啟超隻得在書鋪當場翻閱。
他用了幾個小時通讀全書,讀完書便要走,賣家詢問他為何不買書,梁啟超請回答,他已經将全書背下。賣家聽後十分驚訝,他不信有人竟能在短短幾小時内背完一整本書,就随手翻了一頁讓他背誦。梁啟超竟熟練背出,且一字不差。賣家十分驚訝竟有如此過目不忘之人,便将那本書贈予了梁啟超。
還有一次,胡适在與梁啟超一起讨論事情時說起,中國古詩很多,描寫動物的詩也多,但偏偏有個動物,我們很熟悉,但描寫它的人卻很少,這個動物就是豬。梁啟超聽聞立即舉了一個描寫豬的詩句:夕陽芳草見遊豬。胡适聽聞十分驚訝,梁啟超竟能如此信手拈來。
由此可見梁啟超博覽群書,過目不忘的功力之高。因為此詩出于乾隆皇帝之手,但乾隆皇帝詩文繁多,約有4萬餘首且多為随筆寫成,不講究什麼格式詞藻,幾乎少有人對他的詩文如此熟知。由此可見梁啟超讀書學習之厲害,無人能及。梁啟超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蔣百裡,徐志摩等是他的學生。
梁啟超對中國文化頗有研究,他著成的無數學術著作,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近現代曆史文學都有着深遠的意義。他不僅是發揚西方文化,學習西方理念的改革家,也是對中國文學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學家。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寶劍鋒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唯有讀書,才能腳踏中華大地,頭頂青天白日,承載5000年的曆史文化,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