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基輔會戰”德國大勝,為何2個月後,莫斯科保衛戰卻敗給蘇聯?

蘇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不應該被忽視的部分,在這片廣袤的俄羅斯大地上,蘇聯紅軍和德軍譜寫了一首人類戰争史上最雄偉、最壯烈的史詩。

兩國的傷亡人數都是千萬級的,蘇軍傷亡人數更是超過了兩千九百萬(含被俘、失蹤、傷病)。

兩個"工業國"之間的較量,就如同兩台"殺人機器",一旦開動,"死亡"就會接踵而至。

“基輔會戰”德國大勝,為何2個月後,莫斯科保衛戰卻敗給蘇聯?

莫斯科保衛戰,是蘇軍第一次打破"閃電戰"不可戰勝的神話,是蘇聯軍民對抗侵略者的一次重大勝利。

今天我們不講莫斯科保衛戰,主要講一講,發生在莫斯科保衛前的兩個月,一場同樣規模浩大、且以德軍勝利告終的重要戰役——基輔會戰。

“基輔會戰”德國大勝,為何2個月後,莫斯科保衛戰卻敗給蘇聯?

1941年夏至,德軍在東線向蘇聯發起突襲,兵分三路,分别指向列甯格勒、莫斯科和基輔、高加索地區。這便是"巴巴羅薩計劃"的三大戰略目标。

可結局我們都知道,這三個目标隻能說是"勉強完成"了一個。

德軍在1941年9月攻占了基輔,就是"完成目标"的重要标志,可他們付出的時間和代價,對整個戰局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呢?

德軍的三路大軍,分别是由勒布率領的"北方集團軍群",博克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和倫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

由于"偷襲成功",開戰僅四天,古德裡安的裝甲叢集和霍斯的裝甲叢集在明斯克達成合圍,蘇軍三十萬人被俘,剩餘部隊奮力拼殺後,突出重圍,随後撤到斯摩棱斯克組成新防線。

“基輔會戰”德國大勝,為何2個月後,莫斯科保衛戰卻敗給蘇聯?

7月份,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繼續挺進,古德裡安趁退卻的蘇軍立足未穩,接連渡過别烈津納河、第聶伯河,與北面趕來的霍斯叢集在斯摩棱斯克對蘇軍再次形成合圍。

在新任指揮官鐵木辛哥指揮下,兩軍鏖戰至8月8日,蘇軍再次敗走,并後撤至莫斯科附近。

此刻,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已經明顯成為了戰場上"突出部",威脅到了南面仍在烏克蘭堅守、并且打得頑強機智的蘇軍西南方面軍側翼後方。

而德軍也面臨着要麼繼續東進,迅速拿下莫斯科,要麼"中央集團軍群"主力南下,與北上的倫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合作,保衛基爾波諾斯指揮的蘇軍西南方面軍。這次"魚和熊掌"的選擇題,關乎德國未來的命運。

“基輔會戰”德國大勝,為何2個月後,莫斯科保衛戰卻敗給蘇聯?

就在這時,最糟糕的事情發生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不僅沒能在短時間内達成一緻意見,還一度吵得不可開交,大有搞政治鬥争的趨勢。

以古德裡安、布勞希奇、哈爾德等人為首的德軍将領,主張優先攻打莫斯科;但希特勒、凱特爾、倫德施泰特等人卻認為,應掉頭南下,與南方集團軍群合圍基輔。

最後,希特勒先是以成功"忽悠"了古德裡安站在了自己這一邊,随後又逐一鬥敗了其他進階将領。而這場争論,竟持續了近一個月之久。

不過話說回來,蘇聯方面也沒比德軍好到哪去。朱可夫将軍雖然在7月下旬就已看出西南方面軍大有被徹底殲滅的可能,是以主張盡早撤退。

但斯大林出于"基輔是重要的工業城鎮,又是革命的紅色堡壘",一味地要求"堅守"。結果到最後,落得個"人地皆失"。

“基輔會戰”德國大勝,為何2個月後,莫斯科保衛戰卻敗給蘇聯?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德軍是如何向基輔地區的蘇軍發起"沖擊"的。

起初,德軍打算從波蘭和羅馬尼亞同時出動,兩路夾擊烏克蘭地區的蘇聯西南方面軍,但開戰時,他們擔心蘇聯會對羅馬尼亞普羅耶什蒂油田實施打擊,于是決定采取從波蘭單邊一路迂回,由"南方集團軍群"克萊斯特裝甲叢集充目前鋒。

7月10日,蘇聯波塔波夫第五集團軍會同其它部隊,向克萊斯特的側後發起進攻,暫時切斷了該部的供給線,且波塔波夫始終保持着對德軍側翼的威脅,使賴希瑙第六軍團無法執行支援裝甲部隊和鞏固戰果的雙重任務,這讓希特勒和其統帥部傷透了腦筋。

但德軍在戰場上展現出的戰鬥力,還是讓他們做到了"兵臨城下",基輔似乎已經唾手可得。

但在這時,希特勒考慮到"基輔是一個吸引蘇軍留在烏克蘭的誘餌",是以他決定下令"暫緩攻城",以吸引蘇軍援軍的到來,包一盤更大的餃子。

現在我們再來看蘇聯西南方面軍,就會發現他們幾乎已經身處絕境: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古德裡安裝甲叢集和"南方集團軍群"的克萊斯特裝甲叢集,已在北、南兩個方向威脅它的大後方。

相應的,蘇軍統帥部并非沒有遠見,他們非常明白堅守基輔的關鍵,是防止占德裡安裝甲叢集南下。

“基輔會戰”德國大勝,為何2個月後,莫斯科保衛戰卻敗給蘇聯?

8月14日,蘇軍倉促組成了布良斯克方面軍,讓葉廖緬科擔任司令員,負責向東攔擊南下的古德裡安叢集,以保障西南方面軍後方的安全。

8月25日,德軍第二軍和古德裡安裝甲叢集開始強渡傑斯納河,迅速沖垮了布良斯克方面軍的攔截,向西南方面軍後方深插進去。

布瓊尼元帥趕緊打電話向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告急:"我提請你注意葉廖緬科的行動,他本該把這股敵人消滅掉,可實際上他卻一事無成。"

是的,西南方面軍的命運完全被寄托在了葉廖緬科在開戰前的"保證"上。此前他曾向斯大林同志保證,自己一定能夠擊敗古德裡安。

顯然,他高估了自己,斯大林也高估了葉廖緬科。而此刻,南面的克萊斯特裝甲叢集渡過了第聶伯河,開始北上。

就這樣,德軍兩支裝甲部隊在西南方面軍空虛的後方,形成了"勢不可擋"的進攻态勢。

“基輔會戰”德國大勝,為何2個月後,莫斯科保衛戰卻敗給蘇聯?

到此為止,蘇軍基本上是"敗局已定",後續蘇軍高層的決定,能影響的隻是損失的大小。遺憾的是,他們沒能抓住最後的機會,讓更多的有生力量從基輔撤出。

總司令布瓊尼和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的頭腦較為冷靜,他們認為,鑒于古德裡安的裝甲叢集已貫穿後方,形勢已經危如累卵,西南方面軍即将被合圍。

兩人于9月11日向最高統帥部要求"放棄基輔",向東撤退。基爾波諾斯甚至專門飛往莫斯科,表達自己的意見。但還是被斯大林和沙波什尼科夫無情的拒絕了。

“基輔會戰”德國大勝,為何2個月後,莫斯科保衛戰卻敗給蘇聯?

與此同時,即将就任列甯格勒方面軍司令員的朱可夫,在9月9日被斯大林召見時,也表示"西南方面軍必須放棄基輔,撤過第聶伯河"。但他的建議同樣沒有被接受。

9月14日,古德裡安的第二裝甲叢集和克萊斯特第一裝甲叢集在基輔以東的深遠後方、240公裡處的洛赫維察完成會師。

西南方面軍被徹底裝進了"口袋"。9月17日,蘇軍統帥部終于松口,下令向東撤退,但為時已晚。

9月16日至26日,德軍将基輔地區變成了一台"絞肉機",最慘的是,在這台絞肉機裡,隻有蘇軍是"肉"。

當基輔會戰結束時,蘇軍有四個集團軍被殲滅,兩個集團軍損失近半,基爾波諾斯将軍和他的政委布爾米斯堅科、參謀長圖皮科夫三位方面軍最高指揮官全部在突圍過程中戰死!蘇聯第五集團軍司令波塔波夫将軍被俘。

這一仗,德軍俘獲蘇軍六十餘萬,繳獲坦克八百多輛、火炮三千多門。對德軍而言,這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對蘇聯卻是一次無比慘痛的經曆。

接下來,按照史學界常用的說法,必然會指出:基輔會戰為客觀上推遲了德軍向莫斯科的進軍,進而使德軍被雨季和提前來臨的嚴冬所困。

而蘇軍統帥部利用基輔會戰從遠東等地調集足夠的預備隊,最終在莫斯科城下發起反攻,重創德軍。是以有些學者得出的結論是,基輔戰役是德軍"戰術上的勝利"和"戰略上的失敗"。真的是這樣嗎?

“基輔會戰”德國大勝,為何2個月後,莫斯科保衛戰卻敗給蘇聯?

基輔是蘇聯第三大城市,是重要的政治、科技、工業和文化中心,坐擁四通八達的陸路、水路和航空交通,還是蘇聯的重要"糧倉"之一。

此外,基輔既是蘇聯西南地區的交通要沖,也是德軍奪取頓涅茨工業區和高加索油田的必經之路。是以攻打基輔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要"盡快"的。

“基輔會戰”德國大勝,為何2個月後,莫斯科保衛戰卻敗給蘇聯?

在基輔戰役中,德軍殲滅了蘇聯西南方面軍近七十萬的有生力量,消除了中央集團軍群南翼的巨大威脅。根據克勞塞維茨法則,殲滅敵國有生力量比占領敵國土地更重要。

而如果中央集團軍群當時直接孤軍突向莫斯科,蘇軍西南方面軍不可能坐視不管,基爾波諾斯将軍必然會不顧一切地打擊德軍中路的補給線,德軍将随時面臨"斷水斷糧"的危險。

最後,就是戰事一旦陷入膠着狀态,莫斯科方向和烏克蘭方向的蘇軍就會兩面夾擊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恐怕再無生還之日。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德軍在八月份不分兵,集中兵力直取莫斯科,蘇聯大部分地區落後的鐵路、公路系統,也無法支撐上百個師級機關在同一地區運動,是以在此時攻打莫斯科無腦的"堆積兵力",是"不合時宜"的。

是以基輔會戰"耽誤的時間",讓德軍失去了"攻取莫斯科"的機會從邏輯上看是說得通的。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德軍并沒有在蘇德戰争中獲勝的可能,一點兒都沒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