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莫斯科保衛戰時,斯大林為什麼敢于堅守莫斯科?

莫斯科保衛戰時,斯大林為什麼敢于堅守莫斯科?

斯大林是那個時代的強人,如果沒有斯大林地堅持,也許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就成功了,德國一統歐洲,甚至染指全球,都将成為可能。

莫斯科保衛戰前,斯大林因為決策失誤,在烏克蘭基輔葬送了幾十萬兵力,如果心髒不夠大,哪裡還敢堅守莫斯科呢?

斯大林敢于堅守莫斯科,難道隻是膽大嗎?還有其它原因嗎?有的。

戰鬥民族有不輕易放棄的基因,這基本算是全體意志

莫斯科保衛戰時,斯大林為什麼敢于堅守莫斯科?

德國在二戰前期的成功,不僅僅是來自于“閃電戰”的成功,而且更重要的原因是“對手太弱”,比如丹麥、挪威、法國、比利時、荷蘭、波蘭等,這些國家一旦發現打不過,絕對不會硬拼,儲存生命要緊,“快速投降”成為了上策。

于是,德國得到了一個假象:我們很厲害,所向披靡,攻無不克。

這一點和亞洲的日本何其相像,看到“甲午戰争”輕松勝了大清,看到“九一八”兵不血刃收了東北大地,他們的判斷是:中國很弱。于是日本陸軍喊着要三個月占領中國,但讓他們意外的是八年也沒打下來。

德國碰到的第一個硬茬是英國,作為曾經的世界老大,英國有英國的尊嚴,怎麼能輕言放棄,怎麼能輕易認輸?德國一看英國攻克不了,把原因歸到了英國海軍的強大以及英吉利海峽的礙事。于是,希特勒轉而開始了攻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但是,德國人沒想到的是,蘇聯人太“硬”了,難道寒冷的天氣能提升人的意志嗎?要不為何攻打這麼艱難?

莫斯科保衛戰時,斯大林為什麼敢于堅守莫斯科?

其實,戰鬥民族在戰場當中非常頑強,這是曆史傳統文化形成的。

從伊凡三世(1462年~1505年在位,這是著名的俄羅斯大公)開始,沙俄開始崛起,并不斷壯大。在壯大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隻有勝利和通并他國,從未臣服于其它國家。從那時候起,戰鬥基因就種下了,深入了每個國民的血液和骨髓。

十八世紀初,沙俄在西北開戰,戰勝瑞典,取得了出海口。

十九世紀初,一代戰争狂人拿破侖帶着法蘭西大軍殺過來了,而且戰績不錯,一度拿下了莫斯科,但那又如何?在俄國亞曆山大一世的頑強阻擊和不斷堅持下,拿破侖的大軍忍受不了寒冬,忍受不了物資補給的困難,最後棄城傳回。但是傳回哪有那麼容易?沿途遭到了沙俄軍隊的追殺和阻擊,可憐拿破侖的57萬大軍,回到法國的隻有三萬人。就此,那個小個子巨人遭到重創。

一次次的勝利,讓俄國人看到了他們的優勢:地大物博,氣候異常,縱深突出;也讓每一個俄國人知道,隻要堅持,就沒有那麼容易輸。

當希特勒的大軍來臨時,斯大林率領的蘇聯軍隊,雖然在前面節節敗退,但完全放棄,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在他們的意識裡這是做不到的,哪怕希特勒真的奮力占了莫斯科,斯大林帶領的蘇聯人也是不會放棄的。

不放棄是戰鬥民族的基因,不投降是戰鬥民族的傳統,堅持了幾百年的傳統,一時半會絕對是放不下的。

是以說,堅守莫斯科,是斯大林的主意,也是大部分蘇聯人的意志。

莫斯科必須堅守,因為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莫斯科保衛戰時,斯大林為什麼敢于堅守莫斯科?

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豈能輕易放棄?一旦放棄,會對全體蘇聯人的内心造成嚴重打擊,因為這是國家的首都,基輔可以丢,但不戰鬥到最後,莫斯科絕對不能丢。

一旦丢了莫斯科,蘇聯軍民将被迫東移,德國就會掌握莫斯科這個鐵路中樞,這是連接配接蘇聯西部南、中、北的樞紐,如果讓德軍占了,絕對是大損失。雖然掌握了莫斯科,不等于完全的勝利,但是離勝利的距離絕對是近了很多。

按俄國人的一貫做法,如果守不住莫斯科,那麼他們會做的就是“焦土政策”,整個莫斯科城就會成為一個空城,不會給德國人留下一顆炮彈,一粒糧食。如果是這樣,莫斯科這個城市就廢了,對蘇聯人也會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而且就算後期戰勝了德國,重建也是非常不容易。

另外,莫斯科戰役的重要意義在于,如果勝利了,蘇聯軍民信心大增,如果失敗了,德國人信心增強。雙方心态的上下,通過這場戰役可以得到最大調整,心态好的一方在後期取勝的機率更高。是以莫斯科不能輕易丢掉。

也正是因為斯大林堅守莫斯科的決策,發動起了全國人民,使得後來攻擊莫斯科的德軍大受損失,也為後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斯大林看來,隻要堅守莫斯科,隻要拖入持久戰,德國必輸

莫斯科保衛戰時,斯大林為什麼敢于堅守莫斯科?

希特勒看似是二戰時期的德國領袖,其實,希特勒權力的實施幹擾因素很多,在希特勒的背後,是德國的不同階級,一是貧民階級,一是容克貴族,而恰恰容克貴族掌握着重要的總參謀部,二戰期間的19個德國元帥,有17個來自總參,這17個中有12個來自容克貴族,很多高素質的德國軍官也都屬于容克貴族。

也就是說,希特勒看似是個獨裁者,其實他有制衡的容克貴族。雖然希特勒想盡辦法,增強元首的影響力,甚至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權,但不能忽視的是大批量的容克貴族,對希特勒的N多政策存在影響和質疑。

這不是一個完全團結一心的國家,隻有不斷的勝利,才能團結全國人民,如果出現“出師不利”的現象,希特勒的困難度就會提高。這也就決定了,希特勒要盡可能地打勝仗,要盡可能地打閃電戰,一旦遇到持久戰,希特勒的威信會很快降低。

隆美爾的北非戰役,前期順利,後期被英國蒙哥馬利幹敗幾次,德國希特勒直接把隆美爾調走了。這說明,勝利可以,如果打幾次敗仗,将軍就等着下課吧!希特勒的壓力也會增加。

後來,開始了攻打英國的“海獅計劃”,意料之中,沒有成功,國内對希特勒的反對聲音開始大了起來。

希特勒為了取得更多的支援,開始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因為攻打蘇聯一旦成功,就意味着德國地完全崛起,自己也會取得更多的話語權和支援度。

莫斯科保衛戰時,斯大林為什麼敢于堅守莫斯科?

斯大林看得很明白,希特勒率領的德國打不了持久戰,一旦進入持久戰,德國就靠近了失敗的邊緣。隻要自己所率領的蘇聯軍民抗住幾波攻擊,德軍就會被幹敗。

而與希特勒不同的是,斯大林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國内的支援力度很高,再加上德軍是侵略者,斯大林振臂一揮,全國軍民同仇敵忾,衆志成城,都做好了用生命拯救莫斯科的準備。

所有的事情和斯大林等人預計的一樣,看着士兵們死去的越來越多,而蘇聯卻久攻不克。德國國内的反對聲音一天比一天大,甚至私下已經出現了“反希特勒集團”了,連希特勒的元帥隆美爾後來都和“反希特勒集團”的人交情不淺。

最終,蘇聯擋住了德國戰車,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莫斯科保衛戰時,斯大林為什麼敢于堅守莫斯科?

其實,從“經濟和工業化”來看也好,從“國内政治環境”來看也好,以及“蘇聯縱深突出的地理環境”來看也好,德國都很難完全戰勝蘇聯。

更關鍵的是,斯大林的意志更強,組織能力更強,蘇聯軍民求勝心理也更強,是以一旦開始持久戰,德國必輸無疑,結果正是如此。

至于斯大林被俘虜的機率則小之又小,甚至可忽略不計,至于一瀉千裡也是很難會出現,戰鬥民族就算斯大林被抓,也不會全體一瀉千裡,因為蘇共的組織結構較為完善,斯大林如果出問題,馬上會出現新的領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