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各個國家的國内沖突。尤其是對于在一戰之中大受挫折的德國來說,經濟危機和在《凡爾賽條約》之中大受剝削的仇恨屈辱情緒迫使他們走向納粹主義的道路。

巴黎和會
為了轉移國内沖突,拓展生存空間,德國開始進行對外擴張,對其他國家發動侵略戰争,以戰争的方式掠奪土地資源的方式來維持國内生存道路,自此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而作為東歐第一大國的蘇聯,自然也成為了德國的侵略目标。在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之下,德國發動了對于蘇聯的侵略戰争。但是,在蘇聯紅軍的頑強抵抗之下,德軍的侵略目标并未得逞。
蘇德戰争
經“莫斯科保衛戰”的慘烈一役,德軍最終不堪西伯利亞零下四十度的暴雪低溫,成片凍死在莫斯科郊外。同時,蘇聯紅軍也傷亡慘重。大概正是因為如此,蘇德戰場才成為了二戰之中規模最大、戰況最激烈的存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蘇德戰争耗時一千四百一十八天,以六千一百萬的傷亡人數堪稱二戰傷亡嚴重之最。
莫斯科保衛戰
那麼,面對那些在莫斯科成片凍死的德軍士兵,有些人不免感到些許疑惑: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這一路上為什麼不去多搶劫一些蘇聯人的食物燃料和保暖衣物呢?這樣不就不會凍死了嗎?
其實,不是德軍士兵不搶,是德軍士兵“無物可搶”。那麼,就讓我們了解一下在這場慘烈的蘇德戰争之中究竟發生了哪些離奇故事吧。
雪中行進的坦克
德國為什麼進攻蘇聯?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德國為什麼要進攻蘇聯?又為什麼要選在刺骨的寒冬發動侵蘇戰争?面對天生抗寒體制的蘇聯人,德軍豈不是更不占優勢嗎?
在發動蘇德戰争之前,德軍憑借着“閃擊戰”優勢飛速橫掃西歐戰場,勢不可擋。甚至還在三十九天之内就拿下了具有“歐洲最強陸戰軍”之稱的法國。這時的德國意氣風發,連帶着希特勒也不禁膨脹起來。
意氣風發的希特勒
舉目西歐已無敵,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的下一個侵略目标就放在東歐戰場毗鄰的蘇聯這一剛剛崛起的工業大國身上。事實上,德國打蘇聯的主意确實也并不是空穴來風-蘇德兩國之間的沖突本就深重,利益沖突也愈發激烈。
首先,從兩國的意識形态上,就注定了蘇德注定決裂的命運-德國納粹主義政權實施“反共”,視共産黨和社會民主黨為政治敵人。而蘇聯,恰巧就是由共産主義上司的政權國家,正中德國納粹黨的“仇視目标”。
蘇聯
其次,蘇聯在斯大林“兩個五年計劃”的上司下,其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擺脫了從前一貧如洗的狀态,成為了一介工業強國,在國際上也開始具有一定話語權,即便是在後來與德國共同瓜分波蘭領土時,也獅子大開口地将波羅的海三國統統劃分入了自己的領土範圍之内,引起了德國的不滿。
德軍
是以,蘇聯的崛起不禁也讓德國持“弱肉強食”觀點的納粹主義感到一絲威脅。十分具有危機意識的希特勒認為,如果不扼制蘇聯的崛起勢力,那麼越往後發展德國的發展就越受扼制,更難向外擴充生存空間。在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之中,也反複強調了德國人民若要對外尋求土地資源,就必定要向東歐進發。
希特勒
同時,由于德國國内因長期發動戰争,軍費開支和能源消耗都十分巨大,随着戰事的不斷推進,在蘇德戰争爆發之前,德國的戰争機器已經出現了石油資源匮乏的問題。眼下隻能通過不斷侵占掠奪他國資源來謀求生存發展,但這種方法也已經開始出現供不應求之勢。不過,對于這個時候的德國納粹來說,已經沒有任何退路可言,
納粹德國
如果要維持納粹主義的統治,希特勒必須要持續發動戰争才能“回本”,同時以達到穩固民心轉移沖突的目的。縱觀整個歐洲大陸,隻剩蘇聯的大片土地還有待征服,同時在整個歐洲大陸上,就隻有蘇聯蘊藏着十分豐富的石油資源,可以緩解德國戰争機器的石油資源匮乏問題。
與此同時,英國和德國關系的逐漸惡化,也使得德國倍感威脅。在此情況下,德國不得不借助擊敗蘇聯壯大擴充自身之勢來進一步孤立英國,以實作成為歐洲霸主的勃勃雄心。
是以,在局勢的逼迫之下,德國不得不對蘇聯伸出侵略的魔爪,以戰争擴張的方式來繼續維持國家的生存運作。但是礙于戰前兩國偷偷簽訂了瓜分波蘭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紙條約具有一定的契約效應,誰先違背誰就會陷入背信棄義的境地,是以,緻力于“清純無害”人設的希特勒必須尋找到一個合适的理由來發起對蘇聯的進攻。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現場
而此時,正在對國内進行“大清洗”的斯大林卻對暗中隐藏的危機毫無察覺。在斯大林的“清洗範圍”内,有不少是紅軍骨幹或紅軍軍官。這使得希特勒嗅到了一絲發動戰争的機遇,他認為,此時的蘇聯紅軍正處于組改和流失人才的脆弱階段,一定不堪一擊,如果趁機發動侵蘇戰争,勝利的機率會大大增加。
斯大林(右)
為此,希特勒開始積極籌備輿論部署,滿世界宣揚斯大林的“黑曆史”,号稱斯大林正在實施殘暴政權的恐怖統治,并号稱那些部署在德蘇邊境的蘇聯紅軍正在蓄意發起進攻,而自己要“先發制人”,以此強調自己發動戰争的合理性。德國一邊暗地漫天宣揚着蘇聯的“政治黑料”,一邊積極戰略部署,制定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發動進攻
1940年12月冬天,自信滿滿、勝券在握的希特勒不想錯過這“百年難得一遇”的好時機,不顧寒冬臘月的嚴寒氣候,依然義無反顧地發動蘇德戰争,正式撕毀了那一紙《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面對德軍“閃擊戰”的迅猛進攻,在“大清洗”中失去1.5萬紅軍軍官、嚴重缺乏上司指揮能力的蘇聯軍隊節節敗退。而這時的斯大林這才從“大清洗”中回過神來,他這才懊惱于自己過于相信《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并未對德國刻意設防,以至于戰備工事和擴軍行動都過于匆忙,一時間無力抵抗德軍的入侵。
時刻準備反擊的蘇聯紅軍
于是,在蘇德戰争前期,德軍接連打下勝仗,一路迅速猛逼蘇聯内部,快速深入蘇聯領土。德軍在深入蘇聯領土内部之後很快兵分南中北三路,北方集團推進列甯格勒,南方集團則負責拿下石油資源、食物補給豐富的烏克蘭-高加索一帶,中央集團則負責征服蘇聯首都莫斯科。
蘇德戰争一角
不過,随着戰線的拉長和蘇聯紅軍的頑強抵抗和戰術工事的及時補救,德軍的進攻态勢逐漸吃力起來,推進戰線的時間也比他們預計之中要長得多。最終,兩軍在莫斯科爆發了一場死傷慘重的激戰-德軍不斷對莫斯科發起前仆後繼的猛烈進攻,蘇聯則利用構築的莫紮伊斯克防禦線頑強抵抗,誓死捍衛首都莫斯科,最終成功保衛了這座城市,徹底殲滅入侵的德軍。
莫斯科保衛戰勝利
事後打掃戰場時,人們發現,許多德國士兵都是被凍死在戰場上的,身上僅穿一件秋衣防寒。那麼,德國士兵為何不搶奪蘇聯人民資源來保暖禦寒呢?
焦土政策
其實,不是德國士兵不想搶奪蘇聯物資,而是德國士兵無資可搶。在德軍兵分三路之際,為了能夠快速推進戰線,德軍在部署好推進戰線所需軍備物資之後,軍官就勒令士兵減少負重,隻能帶二十天的糧食上陣,在此之後所需物資就直接從蘇聯當地進行“征集”-也就是搶奪。
于是,帶着二十天幹糧,僅穿秋衣大衣用以防寒的德軍士兵便踏入了戰場之中,卻未曾想到,他們千辛萬苦打下來的城市,卻早已被燒成一片廢墟,所有物資都化為了一片灰燼-原來,在斯大林“焦土政策”的指導下,為了防止德軍掠奪占領區物資,不惜放火對其進行燒盡毀壞,這使得後勤補給愈發困難的德軍更是雪上加霜。
不僅如此,随着蘇聯紅軍的頑強抵抗,戰線也逐漸拉長。蘇聯越發極端的嚴寒天氣也超出了德國士兵的想象和準備,德軍在饑寒交迫卻掠奪不到任何資源的情形下,許多武器和汽車也在這種極端低溫之下出現故障,使得德軍戰鬥力愈發下滑;使之面對深谙寒冷環境作戰訣竅,保暖措施到位的蘇聯紅軍面前更是不堪一擊,以緻于很多德軍士兵都活活凍死。
雪中慘烈決戰
就這樣,希特勒的野心堙滅在了西伯利亞的暴風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