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如此辛苦,難怪這個國家在他去世後的數年就維持不下去了。有一個問題可能會讓後代感到困惑。為什麼姜維的北伐戰争記錄與諸葛亮相比,并沒有得到太好的結果?是姜維的能力不足嗎?
事實上,在三國後期,姜維的能力仍然發揮的很少。面對魏國無窮無盡的年輕人才,姜維也并不遜色,戰争打的不可開交。姜維不僅能力比不上諸葛亮,甚至連他所處的環境也不同。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不是國家的主要上司人。在他的頭上,有蔣琬,費祎和許多打壓他的元老。許多人可能已經忘記了一點。姜維本是魏國的将領,在被諸葛亮賞識之後,他才有這樣的地位。在諸葛亮生病之後,姜維沒有了自己的支援者。他怎麼能被蜀國的人信任呢?是以,姜維不得不保護自己,并被遺棄了很長時間。
其次,諸葛亮去世後國家戰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諸葛亮還活着的時候,利用不斷的北伐戰争來消耗魏國,以換取生活空間。在諸葛亮去世之際,他指令蔣琬和費祎做丞相,明顯的意圖是結束北伐戰争,恢複蜀國的活力。諸葛亮非常清楚,北伐戰争消耗了國家的軍事和群眾的力量。如果在繼續進行戰争,就無法維持國家的生存。
在如此的環境中,姜維無法說服公衆無法說服劉禅繼續北伐戰争。他不敢違背國家大多數人的重要意見向君主提出北伐的建議。比較蜀國各族人民的安甯,複興漢室的野心與他們無關。無論如何,誰赢了都不會影響他們的位置。
到了延溪十六年(253年)的春天,費祎被暗殺後,姜維才能夠掌權。那年夏天,姜維帶領數萬名士兵走出石營,圍攻南安,開始了北伐戰争。但是,北伐戰争有什麼希望呢?姜維隻有幾萬人,而魏國的陳泰甚至不需要向中央要求增援,就可以守住這座城池,等待姜維用盡他的軍隊糧草後不得不撤退。從那時起,在北伐戰争,姜維隻能發出小小的聲音,未能取得巨大的成就,甚至被鄧艾擊敗,并造成許多傷亡。
《資治通鑒》記載,在北伐戰争的最後一次,将軍廖化對姜維說:“如果士兵不打仗,他們就會自動消亡,到時候,我們拿什麼拯救國家呢!“這說明了姜偉失敗的原因,他最終隻會傷到自己。姜維的智慧不高于敵人,軍事力量不如敵人強大。然而,他總是發動戰争和挑釁對手。他怎麼會赢呢?你們怎麼看末期的蜀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