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小姬蛙。 (楊劍煥供圖)
海南拟髭蟾。(資料圖)
海南湍蛙。(資料圖)
鹦哥嶺樹蛙。(資料圖)
鐵鏽般褐色的外表,靈活的四爪,嬌小到隻有23毫米大小的身軀,它們有時緊緊趴在岩石上,或者長時間蹲在枯枝樹葉間,伺機捕捉獵物。在生機勃勃,讓人眼花缭亂的自然界中,人們實在難以察覺到這種小動物的存在。這就是近期剛被科研團隊在海南島的熱帶雨林地區發現的“新朋友”——海南小姬蛙。
海南小姬蛙是如何被發現的?它有着什麼樣的習性?人類應該如何保護這種小動物? 3月18日,海南日報記者專訪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進階自然保育主任楊劍煥,了解他所在的科研團隊發現海南小姬蛙的故事,解開這位雨林“新朋友”的神秘面紗。
種源
2012年就曾發現
誤認為德力小姬蛙
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科研團隊,對于大多愛好自然的朋友而言并不陌生。作為一個推廣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環境教育的公益機構,該機構科研團隊常年穿梭在海南、廣東、香港以及東南亞等地區的山野森林和濕地海灣,緻力于保護生态系統生物多樣性。
“海南小姬蛙最早于2012年就曾被發現,隻是當時我們把它當成了小姬蛙屬中記錄最廣泛的德力小姬蛙。”楊劍煥說,2012年,他和團隊來海南進行野外調查時,就曾在鹦哥嶺地區發現該物種。後來,科研團隊到尖峰嶺、俄賢嶺等熱帶雨林地區進行調研時留意到,這種小姬蛙的形态其實與産地遠在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德力小姬蛙有所不同。
緊接着,科研團隊采集标本,結合形态學及分子生物學證據分析,确認這種小姬蛙是海南島特有新種。“德力小姬蛙的體型比海南小姬蛙更為嬌小,最大隻有20毫米,德力小姬蛙身上有幾條明顯的黑色條紋和斑紋,而海南小姬蛙沒有,這是他們形态上的差別。”楊劍煥說。
習性
與一般蛙類叫聲不同
喜食螞蟻和小昆蟲
據介紹,嘉道理中國保育科研團隊采集了海南小姬蛙雄性在自然界中求繁殖的聲音。令人驚奇的是,這種小動物的叫聲聽起來更類似于蟋蟀一樣細小尖長的聲音,與我們認為的蛙類“呱呱”的叫聲不同。在嬌小的海南小姬蛙身上,還有很多神秘的習性亟待揭秘。
楊劍煥介紹,目前科研團隊調研發現,海南小姬蛙的分布範圍較為廣泛。在俄賢嶺、尖峰嶺、鹦哥嶺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在樂東黎族自治縣境内的佳西省級自然保護區等地區都發現過海南小姬蛙的蹤迹。海南小姬蛙出沒的地點從低海拔到高海拔都有。“比如在海拔僅有160米的山區村邊的荒廢水田,到海拔高達1470米的森林間的積水坑中,都有發現它們的身影。”楊劍煥說。
海南小姬蛙常栖息于水田、水坑附近的泥窩、土坑或草叢中,喜食白蟻、小昆蟲等生物。雖然海南小姬蛙的活動分布範圍看起來很廣泛,但實際上人類在日常生活裡并不容易看到它們。“在雨季時期,通常是一場滂沱大雨後,海南小姬蛙會聚集在森林間的積水坑,或者村邊荒蕪的水田中,這時候雄性海南小姬蛙會以長而高音的鳴唱聲吸引異性。人類這時才能循着聲音找到它們的蹤影。”楊劍煥說。
保護
減少使用污染物
就是對其最大保護
楊劍煥介紹,除了在自然保護區範圍内,嘉道理的科研團隊還在保護區以外的低海拔适宜生存環境中找到海南小姬蛙。這些在保護區外的海南小姬蛙種群正面臨着因人類活動所帶來的栖息地喪失和污染等問題。是以,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标準,科研團隊認為海南小姬蛙應屬易危物種。
“海南小姬蛙相對于其他蛙類,對人類行為活動會更為敏感。”楊劍煥說,在自然保護區範圍内的海南小姬蛙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是自然保護區外的海南小姬蛙可能與人類的活動區域有重疊,會受到人類行為幹擾。希望當地居民在一些農作物種植區、溪流區域盡量少使用農藥等污染物,這樣減少對濕地、溪流等生态環境的破壞,對海南小姬蛙,以及其他的兩栖動物、水生生物也是一種保護。
據介紹,小姬蛙屬動物分布十分廣泛,目前已記載于印度東北部、中國南部、東南亞大陸和印尼蘇門答臘島。(海南日報 記者 孫慧 實習生 焦晴)
物種資訊
隸屬于兩栖綱無尾目姬蛙科小姬蛙屬
體态特征
雄蛙大小約23毫米-25毫米,雌蛙大小約28毫米-30毫米
分布範圍
分布較為廣泛,在俄賢嶺、尖峰嶺、鹦哥嶺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在樂東黎族自治縣境内的佳西省級自然保護區等地區都有發現;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地點都有出沒
叫聲
類似于蟋蟀一樣細小尖長的聲音
本版制圖/陳海冰
相關連結
海南特有兩栖動物增加至14種
文獻資料顯示
海南島目前
有确切記錄的兩栖動物
有43種
其中海南島特有種
為14種
占總數的32.6%
可見海南島兩栖動物的特有性極高
在物種保護和研究上
具有非常特殊和重要的意義
14種特有兩栖動物分别為
1.海南疣螈
2.海南拟髭蟾
3.鱗皮小蟾
4.海南湍蛙
5.小湍蛙
6.細刺水蛙
7.海南臭蛙
8.海南琴蛙
9.脆皮大頭蛙
10.海南溪樹蛙
11.海南劉樹蛙
12.眼斑劉樹蛙
13.鹦哥嶺樹蛙
14.海南小姬蛙
(曾毓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