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軒:簡單幾步改變習慣,隻要你懂“習慣回路”

作者:早晚讀書

每個人都應該有過與自己的惡習相鬥,卻悲慘落敗的經驗吧?想改變一個習慣,一開始還好,但一不注意、一不小心,又會回到老樣子;想建立一個好習慣,但就是難以堅持;我們想要身邊的人改變習慣,卻發覺他們一直很抗拒,該怎麼辦?

改變習慣不難,難在不知道“習慣回路”

我們的大腦,其實是一個非常耗能量的器官,重量占我們體重的不到2%,卻用掉每天20%的能量。我們耳朵中間的這個CPU,可是很耗電的!

設想一下,如果你每次要上班,要回家,都得要重新思考怎麼走,做什麼好的話,那一定會耗掉很多腦力,二來是會使你反應遲鈍。是以,每當大腦碰到了重複、熟悉的事情,就會自動地想要把它組塊化,因為,這樣運作更有效率。

根據杜克大學的研究,我們每天的日常行為,有高達40%都屬于慣性行為。我們真的可以說是在習慣之中過日子的動物。

劉軒:簡單幾步改變習慣,隻要你懂“習慣回路”

基本上,任何一個習慣,都是由三個部分構成一個回路。

首先,你會接收到一個外部來的“暗示”,也就是所謂的Cue。我們常常會聽到演藝圈裡面可能會用這個術語:嘿,這是你的cue,剛才cue到你了,意思就是“這是給你的提醒,這是給你的暗示,你準備要上場了!”那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有哪些cue呢?舉例來說:早上鬧鐘響,你被叫醒。聽到鬧鐘,這個時候你的大腦就會展開一連串的動作:起床→走進浴室→上廁所→拿起牙刷→開始刷牙。

短短的過程裡有許多的細節:像是要怎麼擠牙膏?先刷左邊或者先刷右邊?先刷上面還是先刷下面?刷完之後要怎麼漱口?這裡有許多要考慮的事情,但是你需要考慮嗎?No,你其實正在執行一個已經練得滾瓜爛熟的動作。這個就是你的“慣常行為”。“慣常行為”就是第二部分。這個慣常行為就是在你腦波特弱的時候,理智大腦還未完全上線,正處在一個半睡半醒的狀态下,就可以完成的這一切。

刷完牙、漱完口,你會接着洗把臉,當冷水潑到臉上的時候,“啪”地一下,嘴巴裡面薄荷的味道,加上你臉上的刺激,一下子給你一個清爽的感覺,你的大腦瞬間亮了起來,醒了!這個感受,就是第三個部分:獎賞。

這個獎賞,是讓你的大腦能夠分辨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回路。是以當你做了慣常行為,獲得了獎賞,大腦就會把這三個部分更牢固地聯想在一起,強化這個回路。

這個“暗示、慣常行為、獎賞”所組成的回路通過重複執行,會越來越自動化,讓暗示線索和獎賞交織在一起,那一個習慣就誕生了。一旦養成習慣之後呢,這個自動化的模式就非常的牢固。

怎麼改掉粗心的習慣?

舉個真人真事的例子:

一對夫妻,有個一歲多的兒子。有一天,太太有事情,就跟先生說:“今天麻煩你把兒子帶去幼稚園。”先生說好,就把孩子放在車子的後座。

出門以後就按照他平常已經非常熟悉的路線走,一不小心錯過了前往事先串通的人所的路口,想轉回去的時候,又想還是按照習慣,先去附近的咖啡店買杯咖啡好了,結果買了咖啡之後,他就一邊喝着咖啡,直接開車到了公司。

他把車停好,上了一整天的班,直到接到幼稚園打電話來說,你的小孩一直沒有來。這個時候,先生才赫然發現:“天啊!孩子一直都在車上!”

那個時候是夏天,車子裡面的溫度是高過人能夠承受的。當他跑去車上的時候發現,孩子已經身體過熱緻死!

這對父母親傷心欲絕還不夠,這位先生還被收押,被控兇殺自己的孩子。但是你知道嗎?光是在美國,平均每年就有40件這樣的“熱車嬰兒”的悲劇發生。40件!全世界,絕對更多!而每次發生的原因,都差不多。

視訊加載中...

父母親在一個已經練習過N百次的慣常行為模式裡面,寶寶平常不是這位父親或母親載,在後座沒有發出聲音,結果這個家長忙東忙西,辦理平常生活的事情,就忘記孩子還在車上。

粗心大意嗎?是,這是粗心大意,但也是根深蒂固的習慣回路所造成的悲劇。那我們該如何防止這樣的悲劇發生呢?就是要在回路裡面,刻意去放一個擾亂回路的蟲,就像是電腦程式裡,會讓程式卡住的bug一樣。

比如,今天你要帶寶寶出門,但你平常沒有這個習慣的話,當你把她放在後座安全椅的同時,把你的手機也放到她的安全座椅旁邊。因為我們都有這樣的習慣動作,就是“把手機帶在身上”,或是當我們要下車的時候會檢視我們的手機,對不對?

是以當我們想:“手機在哪裡?啊!在寶寶的旁邊。”這個時候就會注意到;或者,你可以在出門的時候,先給自己在手機上面設一個鬧鐘,過一段時間響起來,假如你真的忘了,這個提醒就很重要。

是以,對付習慣回路可能會造成的粗心大意,你可以先預料到自己有可能會在哪些時段進入到這個慣常模式,進入到半自動的狀态,于是就先設計一些會幹擾跟刻意打亂這個回路的方法。

怎麼輕松戒掉各種瘾?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習慣成瘾”的情況。想像一下,如果平常你下班之後,都會經過公司樓下一個咖啡店,你都會買一片布朗尼配咖啡,當作辛苦一天之後的犒賞。

但有一天,同僚就跟你說:“最近你身體似乎有點往外發展。”其實你原本就覺得自己有點過胖,但這句話實在刺激到你了!于是你痛定思痛,跟自己說:“以後我就不吃布朗尼了!”但到了下班的時候,當你經過那間咖啡店,你費了好大的勁忍住不走進去。結果,當天回到家,你心情就特差。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一個習慣回路裡面,我們有個暗示、我們有一套慣常行為、最後應當有個獎勵,但是當這個獎勵不出現的時候,我們必然會失落。

每當我們的慣常行為快要完成,而且我們知道自己即将獲得獎勵的時候,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遞質,而多巴胺,會讓人覺得很爽快。

奇妙的是,一個慣性回路中,多巴胺不是你得到獎勵之後才分泌,而是你即将得到獎勵之前的那一刻就會開始分泌。但如果那時候獎賞沒有到手,你就會有一種沒過瘾的感覺。

習慣回路為什麼那麼牢固?就是因為它創造了我們大腦裡面的一種期待感。我們在做這個慣常行為的時候,就會開始期待獎賞的出現。那這個期待感,就會形成我們的渴望,也就是為什麼許多老習慣都這麼難改變。

如果今天你要去改變一個老習慣的話,你就不能隻是取消那個獎勵。你不能僅僅去強制自己停止住一個慣性的行為,因為那個渴望的感覺還是在那兒。你要做的,就是把之前的慣常行為,替換為新的行為。

舉例來說,如果你平常有抽煙的習慣。抽一根煙能讓你放松,那麼,你想戒煙的話,很難直接戒掉。你必須在抽煙的沖動出現時,把它轉化為另一個行動,例如,嚼個口香糖就是一種替代行動。有些人會買很多瓜子,用嗑瓜子來取代抽煙的口欲。

但每個人抽煙的原因不同。如果你喜歡抽煙,是因為你可以走到外面,跟同僚們聊天扯淡,而那個聊天的放松是你所期待的獎賞的話,那就建議你,每次想要抽煙的時候,去一個非吸煙區,找幾個不抽煙的同僚聊天,替代原本的行為。

劉軒:簡單幾步改變習慣,隻要你懂“習慣回路”

請點選“了解更多”檢視音視訊完整版哦!

收聽劉軒解讀《習慣的力量》,養成好習慣,讓人生脫胎換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