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東坡:是詩人,也是美食家嘗項上之一脔,嚼霜前之兩鳌。爛櫻珠之蜜煎,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的夭美,以養吾之老饕。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食豬肉詩》)。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1037-1101),多才多藝,不僅詩詞散文造詣極深,繪畫書法也極負盛名,而且,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美食家。

蘇東坡:是詩人,也是美食家嘗項上之一脔,嚼霜前之兩鳌。爛櫻珠之蜜煎,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的夭美,以養吾之老饕。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食豬肉詩》)。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蘇東坡(1037-1101)宋代文學家(圖檔選自網上)

他以“老饕”自居,以優美而風趣的筆調,寫過一首《老饕賦》的詩。“饕”者,嘴饞貪吃者謂也。他坦率地承認自己是個貪吃者,這在當時真可算是赅世驚俗的事了。詩說:

<h1 class="pgc-h-arrow-right">嘗項上之一脔,嚼霜前之兩鳌。</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爛櫻珠之蜜煎,滃杏酪之蒸羔。</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蓋聚物的夭美,以養吾之老饕。</h1>

“項上一脔”該是最嫩的,“霜前兩鳌"是最飽滿的,“櫻桃蜜餞”軟爛才能可口,“蒸羊羔”輔以杏酪會更鮮美,而“醉蛤” “糟蟹”則要在半生半熟才不失天然之鮮美。看看,蘇老夫子是不是俨然成了一位品評菜肴味道的“美食專家”了?

蘇東坡不僅“善于品嘗”,而且善于“動手做菜”。他最拿手的菜是燒肉,自爆燒肉的秘訣是:

<h1 class="pgc-h-arrow-right">慢著火,少著水,</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火候足時它自美(《食豬肉詩》)。</h1>

據說,他在杭州還曾表演過這個絕招,好評如潮,于是,“東坡肉”便在杭州流傳開來,長盛不衰,至今仍為名菜之一。流傳下來的還有“東坡肘子” "東坡豆腐" “酥油果”等,可見在做菜上,他手藝非凡。此外,他烹制魚羹也是行家,在家鄉時 “ 常親自執铛,煮魚以待客,客未嘗不稱善。”(《東坡林志》)無疑,在做魚羹上也技藝超群。

因為“嘴饞”,蘇東坡在小食攤上品嘗小吃似乎是司空見慣。有一次,他和弟弟子由在嶺南路上相遇,正巧路旁有一家賣“湯餅”(面條)的攤販,于是就買來品嘗。子由見面條“粗惡不可食”,就放下筷子歎息不已。而他卻大吃大嚼,一掃而光,“大笑而起”,抹嘴而去,十分惬意。絲毫沒有任何責怪攤主的意思。

更為有趣的是,他還常對飲食小吃攤販給予贊揚和支援。據記載,他谪居海南島儋耳時,鄰居是一位做馓子”的老太太,請他到小店裡去品嘗馓子。他品嘗後,欣然揮筆題詩一首,詩曰:

<h1 class="pgc-h-arrow-right">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h1>

這首詩不僅贊賞了馓子的制作工藝和品質的精美,而且對做馓子的手藝人也寄予了極大的同情支援。小店得詩,如蓬荜生輝,生意自然是紅紅火火。

蘇東坡不愧“老饕”美名。他真的是一位談吃、品吃、做吃、贊吃的行家裡手,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美食家!

不過,應該指出的是,如果你認為蘇老夫子僅僅是一位“饞嘴”的美食家,那就有失偏頗了。他在《初到黃州》一詩中有兩句詩,值得玩味,詩說:

<h1 class="pgc-h-arrow-right">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h1>

兩句詩,字面上是說自己一生“嘴饞” ,實則是一語雙關。是在透露自己的心事奧秘;是說自己因為“禍從口出”,才弄得到處遷徙、奔波,到頭來事事無成,無奈一生。幽默中蘊含自嘲,诙諧中又帶有幾分惆怅之心境。

真正是大文豪的手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