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就想吃馄饨

作者:司馬高原

好吃的東西不一定貴,比如馄饨。

有些年,一直吃碗道地點的馄饨了。可惜,我居住的這個城市沒地找去?你可别告訴我,燒烤店什麼的有賣馄饨的。那些機制的、呆滞地趴在冰箱裡的玩意兒,也敢叫馄饨?别丢人了!

記着早些年,還有幾家馄饨店,生意紅火,早餐我幾乎都在那解決的。說實在味道也就一般,但比現在那些也叫馄饨的東西可好多了。那感覺特像是《印度之行》裡老婦人的一句話:“你需要的時候,它偏偏沒有。這就是生活。”

讓我對馄饨産生留戀,是北京王府井的“馄饨候”,那是家百年的老字号。那馄饨現在你看什麼樣?湯是雞湯,馄饨包得皮薄餡兒足,肉多而不膩,湯濃而不渾,佐料與衆不同,用好醬油、陳醋、豌豆苗兒、上等紫菜、晶黃整齊的蝦米皮。馄饨好不好主要看湯看餡,馄饨候的餡特别講究,肉要切成臊子,入筍米,茭白,用川椒,杏仁醬少許和勻,再加蟹肉,蝦肉,雞肉,各種菜蔬,用鮮湯調,你想能不好吃嗎?據說"馄饨侯"的馄饨皮有薄如紙一說,把皮放在報紙上,能看到上面的字。這樣一碗好馄饨熱氣騰騰往面前一放,喝一口馄饨,慢慢咀嚼鮮、香、嫩、鹹淡正好。兩個芝麻棋子燒餅也不失時機地端了上來,拿起來咬上一口,嗯,隻覺得一股濃濃的肉香,受用,實在是受用,味道絕對正宗,太好吃了,感覺真就是一個字------爽!聽說以湔前門外還有一個緻美齋,馄饨也是極好的,清朝時就很出名,還上過史書那。《都門雜詠》中說緻美齋:“包得馄饨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清湯潤物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可惜,去了一趟沒找着,壯志未酬。

馄饨這東西,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了,可還真有些講究:馄饨是我國始自西漢、迄今有兩千年曆史的特産,記着《水浒傳》裡,宋押司臨死時,兩強人就問“吃闆刀面還是馄饨”?可見宋朝馄饨就蠻火的。另外,無分南北到處有之,這種情況在食品還真不多見。就單說馄饨名吧,就怪怪的:咱老祖宗那時,是新年吃馄饨。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辟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馄饨”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吉利,是以古人有“冬至日有食馄饨之俗”。

現在面條店、餃子店快臭大街了,居然沒有一家馄饨店,真是咄咄怪事。是嫌馄饨粒小,也不對呀。人家做春卷都做成世界五百強了。真是想破頭也想不明白!誰開馄饨要不火,你來找我!

馄饨還有一個特别的好處,平民食品,都覺是“自己人”,鄰家小妹似的。而且南北皆宜,特有群衆基礎。

這些年走南闖北的,各地馄饨我是糟蹋不少, 桂林錦雲記雲吞、成都的龍抄手、無錫的魚湯馄饨、上海的蝦肉馄饨、、、、、、真是各村的道地都有許多高招!不過,也有例外的時候,那年上廈門,天天早餐照例是馄饨,可福建的菜肉馄饨特另類,看着顆粒飽滿,皮光水滑,吃起來卻和北方的風格不同,各有炒處。那幾天我特别喜歡肉棕,碰上馄饨,我就改吃馄饨了,同行的朋友逗我:“唉,怎麼不吃肉棕了,肉棕不是你的命嗎?”我說:“對呀,肉棕是我的命呀,可有了馄饨,我就不要命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