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月半”裹馄饨!

文 | 崇福爛筆頭

五、六十多年前的盛夏時節,正是農村“雙搶”大忙季節,太陽火辣辣地照耀着大地,下午2點鐘社員們出工下田插秧,雙腳伸到水田裡會被燙得縮起來,盡管如此,那還得忍着,離“關秧門”越近,越是關鍵時刻,也是身體極度疲憊的時候,此時,生産隊長為了鼓舞大家的鬥志,就在這個當口告知了社員們過“七月半”的日子,于是,社員們被注射了“強心針”,潛能又被激發……

經過約10多天起早貪黑的艱苦勞作,秧苗插種趕在立秋這一天全都完成了,接下來進入早稻谷的脫粒階段,相對有點輕松的感覺了。

“七月半”裹馄饨!
“七月半”裹馄饨!

(圖檔來自網絡)

過“七月半”,似乎全大隊的許多小隊長私下裡通了氣那樣,會有序地錯開日腳。

前一年或當年家裡有老人過世的人家,必須在七月十三這一天率先過“七月半”,這是老底子就傳下來的規矩。

過“七月半”的前一天夜裡,差不多整個小隊的男男女女都趕到畜牧場,在那裡圍着觀看斬殺肉豬。一般小隊要殺兩頭豬,農戶多的小隊要三頭豬。豬殺好後就按照部位一刀肉一刀肉地分好,然後,抓阄,一家一戶按序拿回家。整個過程要從晚飯後一直忙到後半夜。各家各戶拿回肉以後,又得趕往大隊機埠排隊等候買皮子。

此時,雖然是半夜,但這裡燈火通明,機埠搖皮子的屋子外已經排起了長龍,前來買皮子的人要等個把鐘頭才輪到,有的好不容易輪到了,恰好賣完了,那還得再等。一般人家要買回七、八斤皮子,有的人家則達到十多斤。

而有的小隊在過七月半的時候,畜牧場裡沒有可斬殺的豬,那得由農戶自行到集市上購買豬肉了,是以,早上三、四點鐘就得趕到集市上食品公司的肉攤前排隊,去晚了就買不到了。

無論是小隊裡分肉還是上街買的肉,分量都是“卡扣”的,不會太多。老古話,一斤四兩肉“回神”(十六兩為一斤)。即,敬神、祭祖的豬肉隻要一斤四兩就可以了。不比現在,人們過節敬神、祭祖都要三、四斤肋條肉。

敬神、祭祖用的豬肉要一刀成型(夠分量),這叫刀頭,不能解(補刀)刀。豬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富有營養的食材。此外,豬在農業生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豬肉祭祖也感恩祖先辛勤勞作的意思。而魚在中國文化中象征着年年有餘、富饒和吉祥,也寓意着家族生活美滿、順風順水。

用魚肉祭祖代表着對祖先的懷念,同時希望家族能延續吉祥、幸福的傳統。雞肉在中國傳統中象征着長壽、喜慶和吉祥。用雞肉祭祖有感恩祖先、祈求家族成員健康長壽的意義。總之,祭祖時用這三樣肉,是希望表達出對祖先的敬意和懷念,同時寄托着對家族成員的美好祝福。這些習俗源于中國古代的農耕文化和傳統理念,至今仍廣泛傳承。

“七月半”裹馄饨!

(圖檔來自網絡)

“七月半”裹馄饨!

買回了肉、魚和皮子,一家之主就在肉墩頭上剁肉餡,肉裡放了許多剝了皮的蔥蒲頭,有的人家還會再加入一些榨菜,再放些食鹽一起剁得細細的。

女主人早早地從河邊剪了許多蘆荟葉洗幹淨,在大門間裡擺好竹匾,等肉餡好了,就和孩子們圍着竹匾開始裹馄饨……盡管天熱出汗,但不能搖蒲扇,因為搖蒲扇會把皮子吹幹了,是以得忍着。

馄饨裡的肉餡也隻有一點點,有道是:撈得牢撈點蔥,撈勿牢撈個空。孩子要是把肉餡放得多了,媽媽則會埋怨一番,叮囑他們少放一點,免得肉餡不夠用。裹好了肉馄饨,還要裹幹蒸馄饨。幹蒸馄饨的餡大都是甜味的,用紅糖和面粉摻和一下。

“七月半”這個節日源于早期的農作豐收秋嘗祭祖,其誕生可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祖。古時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燒好了肉、雞(七月半大多數人家用雞蛋代替)、魚和其它兩個素菜後就開始祭祖了。當然,這一天的桌子上不能少了一碗熱氣騰騰的水馄饨和幹蒸馄饨,就像“清明節”這天少不了芽麥圓子,棕頭圓子是一樣的道理。過節敬神祭祖是農家必需的一個程式,一般在年夜裡、清明節和七月半才有這樣莊重的儀式。

等敬神和祭祖差不多了,親戚也就陸續地到了,有的親戚則早早地過來搭把手裹馄饨。親戚稍坐片刻,裹好的馄饨就下鍋了,吃上一碗滾燙的馄饨作為點心,盡管吃得大汗淋漓,但這樣的美味畢竟等待了一年。

在大集體時代過“七月半”,小隊裡是放假的,家家戶戶熱熱鬧鬧,有的人家,親戚同在一個小隊裡,就不互相來往了。大都數人家要擺上好幾桌,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好不熱鬧。

桌上的菜雖比不上現在過節那樣豐盛,但絕對是無公害的。甏裡菜燒肉、紅燒鲢魚、豆芽菜燒千張、白菜燒芋艿、冬瓜等。有一碗馄饨墊肚,中午飯省了些米飯和小菜。

吃過了飯,男女老少就在大樹下或竹園旁乘風涼,大人們回憶着剛剛經曆的“雙槍”,言語中有傷感也有樂趣,不乏有笑話引逗大家嘻嘻哈哈。竹園裡,孩子們在一枝枝竹腰間攀着互相追逐,或絞上蜘蛛網搭知了,或在河浜裡圍着木船遊河跳水,岸邊的奶奶則大聲喊着孩子們早點上岸……

“七月半”裹馄饨!
“七月半”裹馄饨!

(圖檔來自網絡)

女主人此時正在家裡蒸糖馄饨,剛蒸好的馄饨,要用冷水淋一遍,這樣做,馄饨冷了皮子也不至于硬邦邦的。

淋好冷水的糖馄饨,餡是糖色的,皮子是白色的,鋪馄饨的蘆荟葉是綠色的,煞是好看。蒸好的馄饨一部分自己留着,其餘的讓親戚帶回家。蒸好了馄饨,女主人拿了桑剪,到自留地裡剪了許多蘆稷粟,分給正在樹底下乘風涼的人們一起品嘗。

“七月半”裹馄饨!
“七月半”裹馄饨!

(圖檔來自網絡)

正值午後時分,太陽異常火辣,但竹園邊還算陰涼,雖然沒有一點風,但手中有一把蒲扇,此刻還是非常惬意得,人們在這短暫的節日裡,享受着一絲幸福……

“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

“七月半”結束後,迎接大家的還是艱苦的勞作:許多捆頭稻還在田埂上或在田橫上等待着甩稻脫粒,種好的晚稻田要進行田間管理,早秋蠶也即将喂養,桑園除草也得抓緊了,脫了粒的稻谷要乘着天氣晴好曬幹了賣給糧站,說不準台風來了耽擱還糧的時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