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沒便攜的熱源,賣馄饨的挑子用什麼加熱開水來下馄饨?
首發2024-07-18 19:49·趣事樂談
你是否想過在沒有便攜熱源的時代,是如何保持那鍋開水沸騰,讓一碗碗馄饨溫暖了無數過往行人的心?
01
以前面攤,馄饨攤都是這樣,僅僅沒他的精緻。以前這種馄饨叫柴爿馄饨,一頭燒木材的爐子,一頭桌子,椅子等雜七雜八的東西。改良版就是用黃魚車。
“秦老吉就是用這個擔子,把三個女兒養大了”,用最輕松的語氣說最沉重的事情,用最簡短的句子叙述了三個女兒長大成人的漫長歲月。
02
給煤爐加煤是個技術活,記得當時用的是鐵夾,輕了夾不住,重了容易夾壞
03
揣懷裡的小暖爐我也想要
04
本來想問為什麼不加輪子,仔細想想以前的路根本不平,輪子容易蕩還容易壞。
這個說的比較清楚了。除了賣馄饨,一般還能用米面之類的交換,是以兩邊基本是一樣重量的。而且,誰吃誰帶碗去。
05
受教了,真不知道還有這種可詢價不可講價的說法。
06
猜一下應該是北京人,因為我看文章的時候腦海中就有個北京腔在給我配音
大集上不也是三輪車(農用三輪)拉着東西賣羊湯,就是油桶做的爐子,上面架口鍋,燒煤。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我們評論區不見不散,期待與你們交流。别忘了點贊和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