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就想吃馄饨

好吃的东西不一定贵,比如馄饨。

有些年,一直吃碗地道点的馄饨了。可惜,我居住的这个城市没地找去?你可别告诉我,烧烤店什么的有卖馄饨的。那些机制的、呆滞地趴在冰箱里的玩意儿,也敢叫馄饨?别丢人了!

记着早些年,还有几家馄饨店,生意红火,早餐我几乎都在那解决的。说实在味道也就一般,但比现在那些也叫馄饨的东西可好多了。那感觉特像是《印度之行》里老妇人的一句话:“你需要的时候,它偏偏没有。这就是生活。”

让我对馄饨产生留恋,是北京王府井的“馄饨候”,那是家百年的老字号。那馄饨现在你看什么样?汤是鸡汤,馄饨包得皮薄馅儿足,肉多而不腻,汤浓而不浑,佐料与众不同,用好酱油、陈醋、豌豆苗儿、上等紫菜、晶黄整齐的虾米皮。馄饨好不好主要看汤看馅,馄饨候的馅特别讲究,肉要切成臊子,入笋米,茭白,用川椒,杏仁酱少许和匀,再加蟹肉,虾肉,鸡肉,各种菜蔬,用鲜汤调,你想能不好吃吗?据说"馄饨侯"的馄饨皮有薄如纸一说,把皮放在报纸上,能看到上面的字。这样一碗好馄饨热气腾腾往面前一放,喝一口馄饨,慢慢咀嚼鲜、香、嫩、咸淡正好。两个芝麻棋子烧饼也不失时机地端了上来,拿起来咬上一口,嗯,只觉得一股浓浓的肉香,受用,实在是受用,味道绝对正宗,太好吃了,感觉真就是一个字------爽!听说以湔前门外还有一个致美斋,馄饨也是极好的,清朝时就很出名,还上过史书那。《都门杂咏》中说致美斋:“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清汤润物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可惜,去了一趟没找着,壮志未酬。

馄饨这东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了,可还真有些讲究:馄饨是我国始自西汉、迄今有两千年历史的特产,记着《水浒传》里,宋押司临死时,两强人就问“吃板刀面还是馄饨”?可见宋朝馄饨就蛮火的。另外,无分南北到处有之,这种情况在食品还真不多见。就单说馄饨名吧,就怪怪的:咱老祖宗那时,是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吉利,所以古人有“冬至日有食馄饨之俗”。

现在面条店、饺子店快臭大街了,居然没有一家馄饨店,真是咄咄怪事。是嫌馄饨粒小,也不对呀。人家做春卷都做成世界五百强了。真是想破头也想不明白!谁开馄饨要不火,你来找我!

馄饨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平民食品,都觉是“自己人”,邻家小妹似的。而且南北皆宜,特有群众基础。

这些年走南闯北的,各地馄饨我是糟蹋不少, 桂林锦云记云吞、成都的龙抄手、无锡的鱼汤馄饨、上海的虾肉馄饨、、、、、、真是各村的地道都有许多高招!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那年上厦门,天天早餐照例是馄饨,可福建的菜肉馄饨特另类,看着颗粒饱满,皮光水滑,吃起来却和北方的风格不同,各有炒处。那几天我特别喜欢肉棕,碰上馄饨,我就改吃馄饨了,同行的朋友逗我:“唉,怎么不吃肉棕了,肉棕不是你的命吗?”我说:“对呀,肉棕是我的命呀,可有了馄饨,我就不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