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表死後,劉備錯過了奪取荊州的最佳時機,終釀苦果

劉備在荊州那些年,聲譽很高是有明确記載的,哪怕是劉備路過城裡,都有大量的人出來加入他的隊伍,是以荊州人是肯定能服劉備。劉表死後,襄陽人心浮動,劉琮蔡瑁能力不足也無心堅守,再加上劉備本就有民意基礎,就連劉備當時隊伍中都有不少從襄陽出來的人,蔡瑁即便想守城也難保不會有人直接開城投降。襄陽城中人心不穩,劉琮和蔡瑁并未能夠有效整合統禦襄陽,而且人心向劉備,攻克的可能性很高。

劉表死後,劉備錯過了奪取荊州的最佳時機,終釀苦果

蔡瑁是在劉表死的時候發動政變控制了軍隊,政局有變于混亂的那個時刻裡,誰控制軍隊就聽誰的,這是基本常識。如果劉備再發動二次政變,達到控制軍隊的目的那就聽劉備的。豪強大族那些是在經營産業的時候發生作用的,因為他們控制的是經濟基礎。豪強大族的觀點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通過手段改變他們的觀點的。最開始北方豪強沒人支援一地起家的曹操,益州豪強永遠都沒有理由支援外來的劉備諸葛亮,但實際他們被迫接受了改變。

劉表死後,劉備錯過了奪取荊州的最佳時機,終釀苦果

劉備隻要通過政變獲得暫時的控制權,其他可以通過經營來慢慢坐穩。荊州大族不是那麼想投降曹操,後來劉備孫權都統治過他們,他們不也認同嗎?曹操來了,孫權那邊的大族豪強也是希望投降,孫權力排衆議非要打,也沒聽說大族因為孫權不投曹操就讓孫權的一把手位置坐不穩了。說白了豪強望族可以讓一個穩定的政權出現不安定因素,卻絕不是動亂之中可以決定誰來做主的決定性因素。

劉表死後,劉備錯過了奪取荊州的最佳時機,終釀苦果

徐州的事情,劉備一個外來人又沒有群眾基礎,沒有軍事實力,也沒有大族人脈,當然不行。荊州這邊劉備諸葛亮都不是“外來人”,有群眾基礎,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又有一定大族人脈,完全不可和徐州同日而語。當然風險有,政治家創業都有風險,風險不等于一定不成功,當時劉備如果聽諸葛亮的發動政變,所需要面對的風險是相對來說比較小的。

劉表死後,劉備錯過了奪取荊州的最佳時機,終釀苦果

劉備如果拿下襄陽,面對曹操的來犯,據城而守,堅壁清野(可能沒時間清野,地形也不太有利于清野,但是堅壁問題不大)曹操未必那麼好打,冷兵器時代戰争守城優勢是很大的,曹仁守南郡兵力士氣都明顯不如周瑜的情況下也守了1年多,張任守雒城能守1年多,郝昭1000來人對諸葛亮幾萬人也能守上半個月。何況是大城内部有兵有糧,劉備當時自己帶的也有一兩萬家底兵。我覺得完全不存在很快就丢的情況,最差最差按其他人的資料守1年也沒問題,這1年中搞搞外交,安撫一下南部幾個郡廣積錢糧,外有江夏劉琦那處夾攻,變數就多了。

劉表死後,劉備錯過了奪取荊州的最佳時機,終釀苦果

劉備如果打襄陽,相當于發動政變,能否成功不是百分之百,但是很大可能。人心不服是沒有的,劉備喊一嗓子,很多官員老百姓就出來跟他逃命了,可能人心不服?要對付的也就蔡瑁的幾千親兵,混亂中大型軍隊是沒辦法沒時間集結的,劉備一兩萬人對付蔡瑁幾千親兵難度并不大。還是那句話,劉備在荊州積累了7年的人氣,諸葛亮在荊州12年聯姻了所有望族,學術界名聲如雷貫耳,不可能有人心不服的情況,又不是益州,益州他們才是無根無基。

劉表死後,劉備錯過了奪取荊州的最佳時機,終釀苦果

綜上,就算有點風險,結果再差也比一兩萬家底兵,十幾萬百姓全沒,幾個核心人員最後差點連命都丢了,最後求助東吳曲線救國給人落個“你落難時候我幫你,是以荊州就該有我一份”的口實最終釀成曆史性的悲劇後果,結果再差也會比這好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