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翻譯《樂毅報燕王書》中的“先王舉國而委将軍”?

作者:古文觀止字字過關

《古文觀止》卷四戰國策選文,修訂工作終于接近尾聲了,心情很好。

今天開始修訂“樂毅報燕王書”。每次讀這篇文章,我都覺得樂毅怎麼就寫得這麼情辭真摯委婉呢?比樂毅出生早的鄭莊公,他在“鄭莊公戒饬守臣”中說的話,也是言辭懇切,意蘊深遠。而後世的諸葛亮寫《出師表》,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拳拳忠君之心,簡直就躍然紙上。你說他們都是軍事家,打仗厲害也就罷了,寫文章還這麼厲害,你讓專門寫文章的書生們,何以為生?還讓不讓人活嘛?

難怪鄭觀應說,古之所謂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戰将。樂毅、羊祜、諸葛亮、謝安、韋睿、嶽飛等,儒将也。誠哉斯言!

今天,我重新修訂“先王舉國而委将軍”這句話的譯文時,總覺得哪裡不對勁。之前的譯文,因為趕時間,我匆忙就認為“舉國”是“全國”的意思,因為,“舉”有形容詞的義項,譯為“全”。“舉國”即“全國”,“舉家”即“全家”,“舉天下”即“全天下”。倘若把句中“而”字扔掉,簡化成“先王舉國委将軍”,可以了解成“先王(以)舉國委(于)将軍”。

但是,“而”字是多餘的嗎?總覺不妥。

試看坊間諸版本。

上古版《古文觀止》譯為:“先王把整個國家委托給您将軍”,這是把“舉”譯為形容詞“全”,譯文中的“把”字作為介詞省略了,情有可原。但直接忽略後面的“而”字,就是真不拿豆包當幹糧?不拿村支書不當幹部?要知道,“而”字差不多可算是最活躍的文言副詞了。

嶽麓版《古文觀止》譯為:“先王把整個國家都托付給将軍”,問題與上古版同,還額外加了一個副詞“都”,倒推原文應該是“先王(以)舉國皆委(于)将軍”。

中華版《古文觀止》譯為:“先王把整個國家托付将軍”,問題與上古版同,中華版和上古版,很多地方譯文很相近,誰先生?誰後生?

中華版《戰國策》譯為:“先王把國家完全交給将軍”,此處“完全”應該是“舉”的對譯,但何以越過“國”字而作“委”字的狀語呢?很突兀。倒推原文應該是“先王(以)國舉委(于)将軍”,“舉”确實能作副詞“皆”。但通常應該寫成“先王(以)國盡委(于)将軍”才順口。

我開始的時候,以為“而”字是連接配接狀語和謂語,但沒法順利地翻譯。因為,如果“而”字連接配接狀語和謂語,通常可以在譯文中加“地”、“着”、“就”、“才”等。但這裡顯然沒法加。你總不能譯為“先王(把)全國地托付(給)将軍”吧?“地”換“着”、“才”、“就”都不行。

我又想,這句話中,除了“舉”字有可能有其他意思外,其他的字基本都沒有産生歧義的地方。“先王”就是“先王”,“委”就是“委托”、“托付”的意思,“将軍”還是“将軍”。

不死心,再查“舉”字,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舉”字有27個義項,無一符合本句文義。

再查《王力古漢語字典》,“舉”字有9個義項,其中,第7個義項是“發動,率領”。他舉的例句為《史記.東越列傳》“東瓯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衆來,處江、淮間”,後一個“舉”為“率領”的意思。

倘若這個義項成立的話,那麼,“先王舉國而委将軍”就很好了解了。

“先王舉國而委将軍”,實際上就等于說“先王舉國而委(于)将軍”。而“而”字也很好解釋了,即作連詞,表時間上的先後相承,可譯為“然後”。

這樣,全句就可譯為:“先王率領國家然後委托(給)将軍”,這應該是此處文字的本意。上述坊間諸版本,之是以把“舉”字解為形容詞,甚至又另加個副詞,其根本原因就是把句中的“而”字自動忽略了,認為是多餘的。要知道,古代刻個竹簡是多難的一件事啊,人家吃飽了飯沒事幹,硬要往句子中加一個多餘的字?這完全是想當然地把先人刻竹簡看作像我們今天電腦打字一樣容易。

另外一個原因,我猜想和字典可能也有關系。但是,王力先生的字典應該是比較常見,也比較權威的,編者們沒想過去查證一下嗎?

我不知道我這樣解讀到底對不對,會不會也有武斷的地方。如果文章沒有出現竹簡丢失,也沒有出現明顯的衍字,我覺得還是盡量尊重先人的文字為好,畢竟,這兩句話的意思還是有差别的。“先王把全國托付給将軍”,似乎是先王的無奈之舉;但“先王率領國家然後托付給将軍”,明顯是先王的一個主動行為。燕惠王說起他爹燕昭王,那當然是明裡暗裡要強調一下他爹牛啊!意思是說,你樂毅再有本事,那也得我爹決策英明,敢力排衆議,率領國家然後委托你去打仗,功勞當然是率領國家的人最大,你打仗的功勞是在國君的上司下嘛。

這樣一想,覺得我這樣解讀,也許還真的對了。

如何翻譯《樂毅報燕王書》中的“先王舉國而委将軍”?
如何翻譯《樂毅報燕王書》中的“先王舉國而委将軍”?
如何翻譯《樂毅報燕王書》中的“先王舉國而委将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