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早春》回到柔石故鄉,上海民營院團把優秀劇目和發展經驗帶到長三角

《早春》回到柔石故鄉,上海民營院團把優秀劇目和發展經驗帶到長三角

位于東海之濱的浙江甯海曆史悠久,物産豐富,不僅是長三角知名的旅遊坐标,同時也是作家、革命家、“左聯五烈士”之一柔石的故鄉。

1960年,甯海整修了柔石故居,如今已經是浙江省愛國主義基地,還有柔石路、柔石中學,到處都留有革命先烈的痕迹。

由上海文慧滬劇團原創、生動展現“以筆為矛、投身革命”的柔石形象的滬劇《早春》,将于明晚亮相甯海國際會展中心劇場,并由此拉開“2021上海優秀民營院團紅色主題劇目赴長三角宣傳推廣巡演”的帷幕。柔石先生的後代、其外孫趙為民也來到了現場,向劇本的創作者和表演者的辛勤付出直接表達了敬意。

尋根溯源,緬懷先烈,尋找紅色主題創作靈感

适逢建黨百年,“紅色”是今年巡演的主題色。過去一年,上海民營院團創作了一批兼具市場與口碑的原創主旋律作品,深受觀衆歡迎。新東苑滬劇團集結優秀主創團隊,根據曆史史料背景,創排了大型原創現代滬劇《飛越七号橋》,同時,複排經典紅色滬劇《蘆蕩火種》(選場)。

《早春》回到柔石故鄉,上海民營院團把優秀劇目和發展經驗帶到長三角

《飛越七号橋》立足七寶鎮與“七号橋”碉堡的史料,同時發揮藝術想象,将演出建構在一個通暢好看、具有藝術張力的情景當中。作品着力彰顯愛國女商人趙春梅的内心世界,展現她在解放戰争逐漸向上海推進的幾個月裡,從一介不關心世事紛争的普通棉布商人,逐漸成長為愛黨愛國、識大體明事理的進步女性。作品自6月底首演以來,收獲了廣大戲迷們的喜愛與追捧,先後登台慧音劇場、保利上海城市劇院、宛平劇院、天蟾逸夫舞台等各大專業劇場。

“本劇女主人公趙春梅是南通人,”新東苑滬劇團團長沈慧琴說,“在長三角展演之際開展‘尋根’之旅,造訪故事的發生地,将好戲送到當地老百姓的家門口,具有特别的意義。”據悉,11月8日,《飛越七号橋》将先前往太倉大劇院演出,然後啟程赴南通展開巡演。同時,新東苑滬劇團的另一部劇目《蘆蕩火種》也将重回沙家浜,亮相常熟保利大劇院。

《早春》回到柔石故鄉,上海民營院團把優秀劇目和發展經驗帶到長三角

“長三角地區一直以來是蘊藏紅色革命曆史題材的富礦,為了新中國的成立,在這片土地上發生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介紹說,“回到革命先烈的故鄉演出,既是尋根溯源,緬懷先烈,也是上海民營院團再次出發,尋找紅色主題創作的靈感。”

鑒于目前依然以防疫工作為首,是以,今年赴長三角宣傳巡演的規模有所縮小,人數有所控制。四個優秀劇團五部紅色劇目僅在浙江甯海和江蘇常熟、太倉巡演,展期近兩周。

帶來優秀劇目,更帶來有用經驗,讓長三角演藝攜手共進

近年來,在政府政策與資金的扶持、社會各界力量的幫助下,上海民營院團取得了長足發展,具有門類多樣、機制靈活、注重創作等鮮明特點,成為上海繁榮文藝創作、助力“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的重要生力軍。據上海市文化旅遊局資料統計,上海現有400家民營院團,其中有二、三十家領跑劇團,年演出場次占到了市場的半壁江山。

立足市場求生存,把創作強化為生存基礎,已經成為上海民營院團的顯著特色。過去一年,在全國演出市場仍受疫情的背景下,上海開心麻花年演出票房達到了6000萬元以上,又新開辟了駐場演出新空間,具有“麻花風格”的《瘋狂理發店》一個月創下了400萬的好成績,市場反響熱烈。文慧滬劇團“以演出養演出”,一年一部新作品,積累了10多台新創劇目。

《早春》回到柔石故鄉,上海民營院團把優秀劇目和發展經驗帶到長三角

成立20年的上海勤苑滬劇團堅持以服務基層、服務農村為工作重點,上海郊區的村村落落幾乎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迹。《遙遙娘家路》《51把鑰匙》《石榴紅了》三部“中國好人”故事,讓觀衆掌聲不斷。

這是一支“滬劇輕騎兵”,不僅要站在商演的舞台上,還要為老百姓送上家門口的演出,每年要滿足全市近200家基層機關的文化配送需求。有一回,在炎熱的暑期中,劇組連演了45場《親人》,無懼酷暑炎熱,深深打動了觀衆的心。在浦東宣橋鎮光輝村的一次演出中,忽然碰到驟雨來襲,而台下近千座依然滿滿當當。

“2020年度演出場次318場,2019年度演出場次460場,”勤苑滬劇團團長王勤說,劇團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發展起來,靠的就是一個“勤”字,取得了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已形成别具一格的“勤苑模式”。

上海安可藝術團始終堅持将藝術創作與社會公益、主旋律相結合。抗日題材懸疑話劇《絕境》亮相“學習強國”平台,成為“四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故事題材。“藝術是不斷進步的,觀衆的審美也是不斷變化的,為了适應這些變化,我們沒有原地踏步,而是一直都在力圖創新,”安可藝術團團長孫峰說,比如話劇《絕境》,講述的是上海的平民英雄抗戰故事,題材雖不算新穎,但首次在抗戰劇中采用懸疑劇的方式,還将中國戲曲三岔口的表現方法運用到了舞台表演之中,“事實證明,這樣的創新是成功,是觀衆認可的。”

《早春》回到柔石故鄉,上海民營院團把優秀劇目和發展經驗帶到長三角

“提前抓創作,注重生态建設和平台發展,來自上海民營院團的經驗對我們的創作、引導、扶持機制,以及市場化運作提供了很好的視角。”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市場處副處長石海頻說。

“上海民營院團在全國知名度非常高,”浙江省演出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金保勝感歎,“從2020年至2021年,上海民營院團新創的劇目多達50部,其中有14部獲獎,發展得特别好,強勢地走進了演出的主流市場。”“浙江民營院團數量不少,僅台州地區就有200多個,但品質和上海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提升演出品質,提升創作能力是當務之急,”他希望,上海演出行業協會能多為浙江“傳經送寶”。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也是文化演藝活動最繁榮、最活躍、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長三角的演出市場一直是互聯互通的,”韋芝向長三角各文化演藝機關發出邀約,攜手共進,努力發展成為全國演出市場發展趨勢的“風向标”。

劇照來自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

作者:童薇菁

編輯: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