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紅茶時,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剛泡的茶湯,過了一小會兒就會變黑,或者沖泡時茶湯的顔色發暗渾濁。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茶葉壞了還是不衛生?又或者品質不達标還是水有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1.茶葉衛生問題</h1>
紅茶制作需要經過萎凋、揉撚和發酵,工藝相對較為複雜。在整個生産過程中,經曆多道工序,涉及的生産場景和參與人員衆多。如果是清潔化标準達标的大工廠,茶葉衛生方面管理标準比較嚴格,一般不會出現太多衛生問題。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市面上大多數紅茶,都是由小加工廠制作出來的。許多私人小作坊,既沒有标準的清潔化生産線,更沒有衛生制作管理規範,就是自己家裡幾個人或者請兩個師傅幫忙,一邊收鮮葉,一邊制作,完成後送往茶葉市場交易。
這種制作過程很難達到衛生标準,比如茶葉攤涼時,直接倒在地上,制茶師傅揉撚時抽煙等,導緻衛生不達标,茶葉裡面混有灰塵。這種情況在沖泡時顯現得最為明顯,容易讓茶湯變得渾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8">2.茶葉品質問題</h1>
紅茶萎凋發酵工藝特别關鍵。一款紅茶好不好喝,主要取決于這兩項。讓茶葉顯色的主要物質是茶色素,而茶色素又主要集中于茶多酚中。
紅茶發酵過程,就是茶多酚在氧氣的參與下發生氧化酶促反應,進而生成茶黃素、茶紅素和茶褐素等物質。
紅茶之是以能夠顯現紅湯,跟這三種色素緊密相關。茶黃素主要影響茶湯的亮度,茶紅素主要影響茶湯的顔色,而茶褐素則會影響茶湯顔色的深淺。
這三種色素産生的順序是,茶多酚先一步氧化成茶黃素,再一步氧化成茶紅素,最後才氧化成茶褐素。如果發酵度不夠,紅茶湯色就會顯得明亮金黃,如果發酵程度過高,則會顯得暗黑渾濁。隻有發酵度剛剛好,才會有醇紅透亮的湯色。
如果一款紅茶湯色發暗,且排除其他因素的話,那就是發酵程度過高,品質出了問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9">3.泡茶用水問題</h1>
通常來說,泡茶适合用軟水,因為軟水中含有的鎂、鐵、鈣等礦物質離子比較少,不會對茶湯産生太多影響。
但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使用礦泉水、自來水甚至井水來泡茶,而這些水都有可能引起茶湯發暗。
首先礦泉水中含有各種礦物質離子,尤其是氧化鎂和鐵離子,最容易導緻茶湯顔色暗沉,甚至發黑。因為它們會參與茶葉的氧化反應,促使茶褐素進一步增加。
其次自來水經過水廠消毒,有比較濃的漂白粉味。如果不經過過濾沉澱,直接沖泡的話,茶湯的顔色也會暗淡,滋味更不醇正。
井水就更不用說了,礦物質含量高,酸堿度方面多少呈堿性,水質發硬,本來就不适合泡茶。如果用井水泡茶,很容易出現茶湯顔色暗黑的情況。這是因為酸堿度過高,影響了茶湯的顔色。
是以,我們可以選擇純淨水來沖泡。如果懷疑水質有問題,用純淨水來做對比是最簡單的方法。純淨水泡出來的茶,湯色最為純正,一般能較好地反應茶湯的底色。如果用其他水質沖泡,茶湯的變化比較明顯,說明水出問題的機率較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4.泡茶方式問題</h1>
上面三種問題,前兩種喝茶人很難改變,泡茶用水倒是可以改變,還有一種是泡茶方式的問題,這一點最容易改變。
有些茶友泡茶的方式不太正确,結果導緻茶湯顔色深紅發暗。
比如,沒有按照正常的投茶量沖泡。一般紅茶的投茶比例應控制在1:50,最多不超過1:40,150毫升的蓋碗,隻需要3~4克紅茶。但如果按照烏龍茶的投茶比例來算,150毫升的蓋碗裡放六七克茶葉,則很容易出現茶湯過濃的情形,導緻湯色濃紅甚至暗黑。
還有一種情況,沖泡時茶湯分離時間沒有把握好,悶泡時間過長,也會讓茶湯變得濃稠,湯色顯得深紅,甚至暗紅。
正常情況下,紅茶沖泡10秒内,一定要出湯。在沖泡四五泡後,可以适當延長沖泡時間,每次間隔3~5秒即可。這樣才能保證茶湯顔色紅亮透徹,同時滋味醇正甘潤。
總而言之,紅茶茶湯發黑的原因主要是上面4種情況,隻要不是品質和衛生問題都好辦,換水、換沖泡方式,就能重新得到一杯好喝的紅茶。如果大家遇到這樣的情況,不妨找找原因看。歡迎在下面留言,說說你遇到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