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Le Rouge et le Noir),是法國小說家司湯達的寫實主義小說,書名的小标題為“1830年的編年史”(Chronique de 1830)。作品講述主人公朱利安是小業主的兒子,憑着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朱利安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于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台。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該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内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态。人們是以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發表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并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劇情簡介
(正文) 紅與黑這部小說的故事據悉是來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聞》所登載一個死刑案件。在拿破侖帝國時代,紅與黑代表着“軍隊”與“教會”,是有野心的法國青年發展的兩個管道(一說是輪盤上的紅色與黑色)。故事的背景是法國東部一個村莊韋裡埃(Verrières),有一個名叫朱利安·索海爾(Julien Sorel)的外省青年,父親是一名木工,朱利安雖是貧窮出身,但英俊潇灑,有一雙大眼睛,勤奮刻苦,記憶力驚人,學過木工、拉丁文、神學。他崇拜拿破侖,認為他是“由一個既卑微又窮困的下級軍官,隻靠他身佩的長劍,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于是死抱着書本,并準備日後成為神父,并非他真的對宗教有興趣,而是想利用宗教達到他攀登上層社會的目的。
他投入西朗神父(l'abbé Chélan)門下,靠着驚人的記憶力将整本拉丁文的聖經背了下來,轟動了全城。由于西朗神父的推薦,維立葉爾城的市長兼實業家雷納先生(M. de Rênal)找了他去任家庭教師,雷納先生家有全城最漂亮的花園,朱利安不安于職守,趁機勾搭上市長的年輕夫人德雷納(Mme de Rênal),修道院長大的夫人對自己的丈夫感到厭惡,她把心思放在教養3個孩子上面,她認為男人“除了金錢、權勢、勳章的貪欲以外,對于一切都是麻木不仁”,但是見到朱利安之後,她陷入了熱戀,既興奮又感到罪惡。同時夫人的女仆愛麗莎(Eliza)也愛上了朱利安,她請西郎神父轉達她對朱利安的愛慕,但被拒絕。夏天時刻市長全家搬到凡尼鎮鄉下避暑,朱利安對市長夫人的感情更進一步,半夜時闖進了她的房間。女仆愛麗莎把夫人的事告訴了瓦雷諾先生,瓦雷諾先生寫信告訴市長先生,雷納先生知道這事後,但又無可奈何。西朗神父勸他到貝尚松神學院進修。
神學院院長彼拉神父(M. Pirard)是西郎神父的好友,對朱利安特别關照,讓他當新舊約全書課程的輔導教師。後來彼拉神父在離職前又介紹朱利安在巴黎莫爾侯爵(Marquess de la Mole)家裡當私人秘書,這時他認識侯爵的女兒瑪蒂爾德(Mathilde de la Mole),瑪蒂爾德高傲而美麗,渴望追求浪漫的氣息,她看不上一般的貴族公子,反而跟一身傲氣的朱利安擦出愛的火花。她訓示朱利安在月光下爬梯進入她的卧室,朱利安滿臉疑惑地跟她見面,瑪蒂爾德便跟他做愛,但瑪蒂爾德很快就感到後悔,于是對他若即若離。朱利安聽了朋友的建議,追求她的朋友元帥夫人,朱利安回到巴黎後開始寫一封又一封的書信給元帥夫人,元帥夫人大受感動,給朱利安回信。終于,瑪蒂爾德受不了打擊,跪倒在朱利安的腳下,求他愛她。瑪蒂爾德發現自己懷孕了,于是雙方論及婚嫁,莫爾侯爵雖感忿怒,但迫于無奈,給予朱利安大量的财産與貴族身份,他成為骠騎兵中尉。朱利安開始幻想自己在三十歲時當上司令。這時市長夫人出于嫉妒,寫信給貴族小姐的家長,揭穿了他的醜行,讓朱利安前功盡棄。朱利安一怒之下,在教堂開槍打傷了從中作梗的市長夫人,後來朱利安才知道市長夫人是被神父所逼,後悔莫及。法庭以預謀殺人的罪名判處朱利安死刑,朱利安拒絕上訴,拒絕做臨終禱告,走上斷頭台,瑪蒂爾德坐上馬車将朱利安的頭顱放在膝蓋上,來到他生前標明的墓地,親手将之埋葬。三天後,市長夫人因過度思念朱利安而去世。
創作背景
《紅與黑》這部小說的故事據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聞》所登載的一個死刑案件。在拿破侖帝國時代,紅與黑代表着“軍隊”與“教會”,是有野心的法國青年發展的兩個管道(一說是輪盤上的紅色與黑色)。
司湯達創作《紅與黑》時,拿破侖上司的法國資産階級大革命已經失敗,他想用自己的筆去完成拿破侖未竟的事業。他要通過《紅與黑》再現拿破侖的偉大,鞭撻複辟王朝的黑暗。為此作者以“紅與黑”象征其作品的創作背景:“紅”是象征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熱血和革命;而“黑”則意指僧袍,象征教會勢力猖獗的封建複辟王朝。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小說對于連雙重人格、沖突性格和悲劇命運的描寫,客觀上也揭露了法國王政複辟時期的殘酷現實狀況以及由此産生的對青年一代的腐蝕和摧殘。
小說的副标題名為“1830年紀事”,實際上讀者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了解“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曆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和現實狀況。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于連個人奮鬥的經曆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曆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複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産階級新貴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是以小說雖以于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作者用它長期以來對複辟王朝時期生活的觀察,聯系當時的實際,注入他對社會沖突的認識,使《紅與黑》成為一部反映複辟時期社會現實的優秀作品。作品中的“紅”代表了穿紅色軍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這是當時社會中的青年人出人頭地的兩條捷徑,也代表了當時社會的社會特征。作品對社會的種種罪惡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時,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強調環境對人物的影響,也使這部作品成為典範。
《紅與黑》雖然寫的是主人公于連一生奮鬥的過程和其浪漫的愛情故事,但它把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題材作為結構小說橫縱經緯的重要因素,并使之成為主人公活動的典型社會環境和依據,因而充分顯示了它的現實主義藝術方向。小說比較深刻地反映了法國19世紀30年代的社會現實。小說中寫到了拿破侖熱烈而奔放的時代,新興資産階級的日益發展和繁榮,以及法國幾十萬受壓抑的小資産階級青年渴求自由平等,渴望戰争的強烈願望。小說中也再現了波旁王朝複辟後,耶稣會和修道會獨攬大權,肆虐橫行,以及保王黨和反動教會如何沆瀣一氣,視人民為敵的殘酷現實。更重要的是,小說中還反映了波旁王朝在覆滅前動蕩不安的政治局勢,以及資産階級自由黨企圖東山再起的勃勃雄心。
小說描寫的是于連個人奮鬥的悲劇,這在波旁王朝複辟時期是極為慣見的社會現象。波旁王朝複辟後,許多小資産階級青年失去了拿破侖時代靠個人天賦晉官加爵的機會。他們去等級森嚴的巴黎進行個人奮鬥,但隻有少數人成功了。大多數人卻失敗了。這就是王朝複辟後整整一代小資産階級平民的現實遭遇,于連的悲劇也正是這樣一出富于時代特征的悲劇。
藝術特色
《紅與黑》打破了學院古典主義因循守舊、向中世紀和古希臘古羅馬取材的清規戒律,把當代社會現實生活引入小說,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開創了先河。
散文化
司湯達在《紅與黑》中試驗了一種散文化的叙事風格和結構形式。
首先說散文化叙事風格。所謂散文化叙事風格,在司湯達看來,主要是叙事風格上的自然與質樸,而非修辭學意義上的浮誇與修飾。從《紅與黑》的藝術實踐上看,無論小說的描寫還是叙述,或者人物對話,基本上都展現出這一風格。小說中沒有古樸典雅的華麗詞組,沒有史詩化的壯麗詩句,也沒有如浪如潮的浪漫主義式的想象和感情渲染,整部小說都在一種簡約質樸的風格中展開的。
為了追求小說風格的散文化,司湯達在小說情節縱向發展過程中,時而切斷情節,插入主人公的心理描寫或作者本人的評論等。這種寫法由于橫向描寫的增加,勢必使小說導向散文化。在小說中,于連的心理活動緊随着情節的叙述,每章,甚至每頁都有心理描寫。至于小說寫到于連最後入獄時,心理描寫幾乎使情節完全陷于停頓。因而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節的“濃度”,使小說走向散文化。除此之外,司湯達本人也時而以全知全能的視野,時而又充當小說中的一個角色出來對小說中的事件或人物發表品頭論足的評論。有些評論固然是畫龍點睛,具有點題作用,但有些卻完全遊離于情節。如寫到于連參加的,拉莫爾侯爵主持的一次陰謀會議時,作者加上關于政治與文學關系的一段議論,确是多餘的。
結構
《紅與黑》小說的結構形式是由三個不同的生活、場景構成的:維利也爾小城、貝尚松神學院和巴黎莫爾侯爵府,且三個生活場景又有相對的封閉性和獨立性。連接配接三個生活場景的不是主人公于連性格發展的必然走向,而是于連生活中的偶發性事件,它們純屬于連生活流程中的一個個自然環節。于連身為一個細木匠的兒子,由于西朗神甫發現了他的才華,教給他拉丁文的《聖經》,爾後把他介紹給德·瑞那爾市長做家庭教師,這對于連說來的确是很偶然的。去貝尚松神學院讀書,也是西朗神甫力薦。這雖然符合于連做神甫的決心,但小說并未說明于連一定要進神學院,況且他進神學院主要是迫于他與德·瑞那夫人的暧昧關系。至于去德·拉莫爾侯爵府,完全是宗教教派内讧所緻。如果從另一方面說,這恰恰是有悖于他做一個神甫的野心。以上說明,《紅與黑》的結構形式,不是由主人公性格走向決定的,而是由主人公生活流程中的偶然性因素使然。如果提了這些因素,《紅與黑》的藝術結構便會坍塌,因為三個生活組曲之間,并未由于連性格發展的必然邏輯聯接在一起。
心理描寫
作者描寫人物不重肖像、服飾等外部特征而重内心世界,擅長運用剖析方法描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内心秘密和複雜性格,例如作品中寫到“鐘聲把他驚醒了,如同雄雞一唱驚醒了聖彼得一樣,他明白執行最困難任務的時間已經到了,他一直沒有去想他那個無禮的要求,自從把它提出來之後,它是多麼令人難堪地遭到拒絕!我已經告訴她我今夜兩點鐘要到她寝室裡去,他一邊站起來,一邊想,我可能又粗野,又沒有經驗,完全是一個鄉下佬的兒子,德爾維爾夫人對我講得夠清楚了,但至少我不是弱者。”
從以上描寫可以看出:作者描寫人物心理與描寫人物行動結合在一起,做到由表及裡,靜中有動,表裡一緻,動靜結合,為小說的情節發展作了鋪墊,作者以高超的心理描寫技巧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完整和豐滿,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性。
作品影響
《紅與黑》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中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也是美國作家海明威開列的必讀書,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
《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自1830年問世以來,赢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特别為年輕人所喜愛。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連是一個具有高度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已成為個人奮鬥的野心家的代名詞。
《紅與黑》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法國有專門研究司湯達和《紅與黑》的學問—“司湯達學”和“紅學”,還有專門研究該書的“司湯達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