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輝導演的年度大戲《紅與黑》在經過了烏鎮戲劇節開幕演出和幾個城市的巡演之後,本周末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出三場,三場演出一票難求,也激起了觀衆的熱烈讨論和反響。12月11日下午,孟京輝與主演梅婷、張弌铖一起出現在觀衆見面會,并和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及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呂效平兩位特邀嘉賓一起,對法國作家司湯達這部百年名著,以及作品展開了對談和讨論。

《紅與黑》東藝觀衆見面會現場
《紅與黑》是十九世紀歐洲文學中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自1830年出版以來,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法國作家司湯達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而作品中男主人公于連的形象,以及他和德·瑞納夫人、瑪蒂爾德兩個女人之間的愛情,至今仍引發無數的唏噓和探讨。
孟京輝坦言自己對《紅與黑》這部作品的情感,他也說到,“太早做這個作品覺得自己的了解還不夠深,但如果再晚點做,可能很多能量和欲望就會消失。現在做,也許剛剛好。”
創作中,孟京輝嘗試過按照司湯達的劇作邏輯排練,紅的一幕、黑的一幕,然後紅和黑戰鬥混雜。“但是我覺得那樣淺,紅和黑不是那麼簡單。”于是,孟京輝選擇從更加宏觀、普世,也更加基本的角度來再次解讀這部經典。
“當然忠實原著不是忠實于它的劇情,而是要忠于它最重要的能量、價值、精神狀态,要找到讓現代人也感興趣的部分。”孟京輝說。“今天的年輕人沒時間讀書,我就替他們讀,然後在舞台上展示出來告訴大家有多美。”
《紅與黑》劇照
舞台上,一切都依然很“孟氏美學”。視覺藝術家張武用百根巨型鋼鐵支架搭建出三層欲望樓閣。視覺藝術家王琦的燈光不斷變化:清冷純粹的潔白,濃烈如燃燒欲望的紅色,緻命的藍帶着憂郁……在整個舞台的超現實空間裡,光影變幻,配合多媒體,曆史和當下相連,人物的情感在這個多重情緒的空間輾轉博弈。
“不安于現實的細節,孟京輝一定要找到強烈的外在的表現主義形式。” 在呂效平看來,劇中于連和德·瑞納夫人告别一場,他們之前的愛情片段的快速閃回,以及将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台詞,用在《紅與黑》裡,“嚴絲合縫,很精彩”。
演員們的表演也都帶着深刻的“孟氏戲劇”風格。大而化之,戲谑、遊戲。孟京輝戲劇工作室“空花組”的演員在命運的舞台上切換着不同身份:他們是探索前路的人民,是觥籌交錯的顯貴,是故事中的時代衆生相。但梅婷扮演的德·瑞納夫人卻在這熱烈的人間遊戲中,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她用自己細膩入微但又充滿力量的表演,展現了人物多重複雜的情緒。
呂效平評價說,“孟京輝的所有的表演都是狂躁不安的,但這個戲,或許是因為梅婷,變得有些安靜。她靜靜的在那裡,一種安靜的表演和狂躁不安的表演互相對視,造成一種很大的張力。一滴油在一桶水裡演出,通常情況破壞演出的,但是就是《紅與黑》這個戲,德瑞納夫人就是整個法國社會一桶水裡的這一滴油,她在修道院裡出來完全不懂世事。”
扮演于連的張弌铖中戲畢業後和孟京輝合作多年,主演過很多部孟京輝導演的作品,在他看來,“《紅與黑》是孟導給予觀衆最大的善意,他對觀衆很友好,他把他所有的柔情和他所有内心的那些柔軟都揉在這個戲裡頭。”
在劇中,他扮演的于連有大段内心獨白、大量動作排程,展現一個在自尊與自卑,野心與誘惑,攀升與墜落間掙紮的靈魂。而張弌铖了解,這部劇的于連,并不是非要帶着書中的記憶來看。“不要去嘗試着了解我們到底在說什麼,感受就好。”
梅婷從1999年就開始和孟京輝有過合作,對他的導演的美學有着自己的深刻了解。“孟京輝導演的舞台需要你收住再釋放,需要你有大量的能量釋放出來,一定要有這個勁兒。” “飾演德·瑞納夫人,就要接受她愛的激情、欲火的燃燒、得不到的失落、深深的妒忌”。
再一次回到這個舞台,梅婷表示自己對戲劇始終有着一種敬畏和向往。她對這個角色的準确把握,也赢得了很多叫好。劇組的大部分演員都是能唱會跳的“空花組”成員,她們為這部劇注入了充沛的能量,而梅婷表示自己在這個劇組裡得到了每個演員“溫暖的擁抱”。而她也和孟京輝約定,未來會繼續合作一個更長版本的《紅與黑》。
孟京輝說,“這個戲很多關于愛情,但肯定不完全是愛情。它很豐富。‘紅’與‘黑’各自代表什麼,你不能用一個标準答案,一旦要有了一個标準答案,你的思想就停滞了。是以我願意讓這個東西作為一個開放的視窗一直存在,3個小時遠遠不夠,我們未來會做一個11小時的《紅與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