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國将帥中,張震将軍長期位高權重,擔任過第三野戰軍參謀長、解放軍總後勤部長、副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文武雙全,軍政雙優。
張震将軍雖然是儒将,但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也曾多次受傷,光是重傷就有6次,而且有一顆子彈留在他的身體裡長達8年之久。

1953年12月7日,張震參加中央軍委軍事系統進階幹部會議時,突然感到頭疼欲裂,豆大的汗珠不斷往下落,一連服用了三次止痛片都不管用,痛得幾乎坐不住了。
在革命戰争年代,張震将軍多次受傷,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經常出現頭痛、失眠,不過,平時他吃點止痛藥就能緩解,但是今天卻沒有效了。
從業人員急忙把他送到醫院,醫生檢查後說,他身體裡的子彈該取出來了,否則将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張震想了想,同意了醫生的意見,取出了那顆子彈。
手術後,張震看着那顆子彈,感慨萬分,因為這顆子彈留在他的身體裡已經有8年多了!
張震交代妻子馬齡松,要把這顆子彈儲存好,留給子孫後代,讓他們懂得革命的艱辛,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那麼,張震将軍是什麼時候被這顆子彈擊中的呢?為什麼會在身體裡留了8年都沒有取出來呢?
時間回到1945年2月,張震正擔任新四軍第四師參謀長,兼淮北軍區路西軍分區司令員,這天,張震得到消息,日僞軍集結了近3000人的兵力,氣勢洶洶地來到剛剛恢複的豫皖蘇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
張震立即部署迎敵,親率兩個團和蕭縣獨立旅以及縣大隊去攔截日僞軍。
這場仗打得非常膠着,張震離開了指揮所,親臨一線陣地觀察,不料,就在這個時候,日僞軍的一顆子彈打了過來,正中張震的右肩胛,張震頓時跌倒在地上。
警衛員連忙喊來衛生員,給張震包紮,并安排擔架想把他擡回後方,但張震卻滿不在乎,笑着對警衛員說:“這點傷就下戰場?大家繼續戰鬥!”
就這樣,張震帶着傷繼續指揮戰鬥,直到将敵人全部殲滅。戰後,張震因為失血太多,再加上勞累過度,暈倒在了戰場上,被送去了醫院。
因為子彈進入體内太深,醫生要求進行手術,把子彈取出來,可是,當時抗日戰争已經勝利在望,向日僞軍發起最後的攻勢迫在眉睫,如果做手術的話,肯定會耽誤作戰,是以,張震決定暫時不取子彈,等打完仗再說。
回到部隊後,張震立即率部展開了春季攻勢,殲敵數千人,繳獲無數,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再次擴大,将所屬的8個縣連成了一體,張震也受到了新四軍總部的通令嘉獎。
但是,張震也錯過了第一次取出子彈的機會。
一年後,1946年2月,張震到江蘇淮安參加進階幹部會議,在會議期間,他的肩部疼痛難忍,經醫生檢查後,說中彈的地方有些發炎了,要盡快把子彈取出來,不然會危及生命。
但是,當時蔣介石正在不斷地調兵遣将,大規模的内戰已經是箭在弦上,不知道什麼時間就會爆發,張震就問醫生,術後需要多長時間?醫生告訴他說,至少要休息一個月。
張震謝絕了醫生和上司的好意,說:“大戰在即,我的個人傷痛是小事,不能影響了備戰的大事,等有機會再取子彈吧!”
就這樣,張震讓醫生簡單處理了一下,就傳回了前線,再次錯過了取子彈的機會。
三個月後,解放戰争打響,張震率領部隊投入了戰鬥,先後取得了保衛靈壁、朝陽集戰役、膠東戰役、濟南戰役等等勝利,後來還協助陳老總、粟裕等人指揮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攻占南京等等,一直帶傷指揮作戰,根本沒有時間做手術取子彈。
1953年5月,張震受命擔任中國志願軍第24軍代軍長兼政委,率部參加抗美援朝。
不幸的是,在1953年8月的一次戰場視察中,張震遭遇了嚴重的車禍,車輪從腰部軋過,頭部也受了重傷,經全力搶救才脫險。
這一次,醫生再次建議他把子彈取出來,可是,張震還是以戰事緊張為由拒絕了,第三次放棄了取出子彈的機會。
直到1953年12月7日,張震将軍實在撐不下去了,就在上司和醫生的強烈要求下,終于把那顆子彈取了出來。
如今,張震将軍已經辭世,但是,留在他體内8年多的那顆子彈,卻一直被保留了下來,成為那一代革命家不畏艱辛、舍身報國的見證。
(參考資料:《張震回憶錄》《開國将軍轶事》《環球人物》)
——了解更多的開國将帥故事,可以看看曆史客棧的專欄,共100篇開國将帥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