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有人說:《歲月的童話》是吉蔔力工作室中最成人的作品,這是一部給成年人看的動畫電影。的确,在那個難得空閑的周六午後,暫時抛開了妻子、媽媽和職員的身份,我在《歲月的童話》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女主人公27歲的崗島妙子,大學畢業,在大城市的寫字樓裡,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一次短期的10天鄉村旅行,卻讓妙子回想起了很多很多小時候的往事,進而改變了今後的人生選擇和方向。

影片中穿插的一段段回憶,讓我們看到童年的妙子有着太多的壓抑和不快。單一而枯燥的生活、挑食被媽媽責備、為青春期發育苦惱、有機會演話劇卻不被父親同意、身為“老小”不及姐姐們受疼愛,算數不好被認為腦子笨智商有問題……那樣的真實、細緻又易被人為忽略的記憶,有誰沒有呢?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那些興緻勃勃開始又歸于掃興的失望、任性時被家長打罵的心痛、與夢想失之交臂的不甘,被妙子塵封在歲月的記憶裡。讓成年妙子也想不明白的是:這場鄉下之行讓5年級的妙子時不時的從記憶裡跑出來。于是,與其說是鄉村旅行,更像是一場心靈療愈之旅:妙子的心被慢慢打開,童年的心理創傷被一一看見,那些失望、悲傷和痛苦陸續被釋放,進而得到撫慰和化解。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今天我就。劇中的自我療愈主要包括四個步驟。

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

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

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

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h1 class="pgc-h-arrow-right">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h1>

《歲月的童話》裡妙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為何總是回憶五年級的點點滴滴,她給自己的理由是五年級時自己經曆了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是以現在可能也要經曆一個轉折。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妙子的這些回憶屬于無意識開始顯現的表現。心理大師榮格認為:個人無意識是我們出于各種原因不喜歡而予以壓抑的内容,也就是“形形色色被遺忘、被壓抑的東西。”

妙子的回憶雖然沒有太多情緒起伏,但是本該開心快樂的童年,卻帶着淡淡的憂傷。這些憂傷其實是在提醒妙子,這些塵封以久的痛苦并沒有消失,它們需要被看見。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在前往鄉村的列車上,妙子也試圖不去理會這些回憶,但随着與鄉村農人的交流,尤其是男主人公俊雄的了解,妙子的回憶越來越清晰,童年情緒的釋放越來越激烈。

覺察是療愈的第一步。我們可以把療愈可以看做是刮骨療傷。療傷的第一步是先找到傷口在哪裡,心理的創傷不像身體創傷那麼顯而易見,更多的傷痛被埋藏在塵封的記憶裡,是以覺察是療愈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甚至有心理學家說:覺察即療愈。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h1 class="pgc-h-arrow-right">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h1>

人會本能地不去回憶曾經受到的傷害。因為一旦去覺察這些傷害,意味着要重新體驗那份痛苦。有時候創傷太大,痛苦太深,憑借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消化的。

影片中的妙子,一開始也是否認傷害的存在。回憶爸爸對她愛好的不支援,妙子内心并不接納這些來自父母的傷害,于是這些情緒被冰封在這裡,成為心頭的一顆刺。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與妙子相比,25歲的俊雄要坦然的多。他會坦言嫉妒那些成績比他差的人從東京回來,也會因為朋友的吹噓炫耀感覺很吃味。他的情緒是流動的,是以他在表達對父母的感情時,也是真摯的。妙子沒有說過父母的一句不好,我們卻能感覺得到妙子對父母的感情是不順暢的。

心理學認為:人的感受沒有好壞之分。恨和愛都應該被接納。隻有充分地承認曾經的傷害,就算是怨恨父母也不用怕,充分地去怨充分地去恨,相信情緒來了就一定會走。很多人會自己給自己貼上“不孝”的道德标簽,于是情緒被卡在這裡,又愛又恨,既不能好好地愛,也不能好好的恨。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h1 class="pgc-h-arrow-right">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h1>

在俊雄的共情和影響下,妙子的回憶開始有了情緒的波動。她開始主動地表達,表達得不到皮包的生氣、表達被爸爸打耳光的心痛、表達曾經的那些委屈和悲傷。

影片中妙子情緒最低落的情景也是妙子解開困擾她多年疑惑的關鍵環節。妙子回憶起同桌不跟他握手的事情,這一幕是所有影片中她感情最真實流露的一幕:她曾經的悲傷、難過和疑惑就像車外的大雨,随着真實的表達,而徹底釋放。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心理學泰鬥榮格将人對外界環境的一般心理反應方式稱為“人格面具”。“人格面具”的作用是讓人加強适應,并獲得必要的舒适。但是如果一個人的“人格面具”全都是由外界認可的特性組成的,她自身内在的東西都受到抑制和打壓,人格面具就會變得機械、僵化,甚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摘不下來的面具。

其實一直以來,妙子帶着一張乖巧的“人格面具”,她開朗愛笑善解人意,這是她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但隻有她自己明白:這不是真實的妙子。就像影片的後半段,妙子終于開始正視自己,她坦言自己裝得一副很乖的樣子。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她從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往,并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得不說,在這個過程中,俊雄起了很重要的輔助作用。他耐心的傾聽、堅定地共情、積極地開導,在這方面俊雄是妙子的向導。

如果從心理健康角度來比較,俊雄的心理能量要比妙子大的多。這也是他為什麼明明比妙子還小2歲,卻表現得比妙子更加成熟、自信和堅定。他在25歲就能追随自己的本心堅定地選擇自己的事業,而妙子卻從事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的工作。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h1 class="pgc-h-arrow-right">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h1>

影片中俊雄說,他現在對自己的老爸,是打心裡的尊敬。他是真摯的,他的真摯是建立在他已經真實地看見并表達了對父親感受的基礎上。

隻有充分地恨,愛才會升起來。我們所說的表達不是去控訴父母,但。不必壓抑憤怒和怨恨,憤怒和怨恨也壓抑不住。當憤怒到極緻就是悲傷,悲傷來了接納就開始了,愛也會随之而來。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做到發自内心地原諒父母。接納我們的父母不是完美的父母,原諒他們的局限性,相信他們在最深的地方是愛我們的,相信他們不是故意要傷害我們。

不再像一個小孩子一樣索愛。我們想在比他們更強大、意識層面更高、能力更強,我們去學習去覺察,當我們真正站起來,我們就可以去愛他們,原諒和尊重他們。

影片中的最後妙子正視了自己的感情決定和俊雄共度一生。但是令人細思極恐的是:決定紮根農村,是不是也是妙子潛意識裡對“小時候父母不帶她去農村玩”的反抗呢?幸虧妙子選擇的是大自然,畢竟大自然有天然的療愈和鎮靜作用。相信自我意識已經覺醒的妙子,能夠在夫妻和環境的影響下繼續療愈童年的創傷。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h1 class="pgc-h-arrow-right">現實啟發:</h1>

影片中通過不同人物對各自父母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動畫大師高畑勳想向我們傳遞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沒有完美的父母。每個人身上都帶着童年的傷,那這部影片從普通人妙子自我療愈的過程,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1、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療愈”這個過程,看着隻有簡單的四步,但實踐起來很難。難到很多人窮其一生,都無法走出原生家庭的桎梏。我曾經在滿滿都是人的操場上放聲痛哭:我受不了“父母愛弟弟更多”的事實,我無法面對的是那個感覺“不被愛”的自己。當我看到了内心那個可憐的小女孩,我才懂得她跟父母要的那份愛,永遠也得不到。

接納了這個事實,我放下了過去,開始展望未來:既然父母永遠也給不了我要的愛,那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我可以像我“心目中完美父母”的方式對待我自己,我可以給我自己我需要的愛,我可以自己做自己的父母。

“自給自足”了之後,再來回觀父母,我看到了他們對我愛。他們真的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來愛我,他們也意識到我因為弟弟的受傷而開始彌補。放下了對父母的怨恨,我對父母愛才有機會開始釋放。

難上加難的是:這份傷痛的療愈不是一次完成的,它呈現階段性曲折性。總是還會遇到類似的事情觸痛你,提醒你内心的冰山還沒有完全融化。你需要不斷地重複“察覺——接納——表達——原諒”這個循環,直到把内心所有的傷痛釋放。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2、幸福的程度,取決于個人為痛苦所承擔責任的層次。

身心靈作家在《活出全新的自己》中指出個人責任承擔的八個層次:

1、這個問題是什麼什麼造成的,我隻是個無辜的受害者。

2、都是因為什麼什麼,事情才會這樣,但我必須為這個問題善後。

3、這個問題的産生我也有責任,但我就是這樣,我也沒辦法。

4、生命中這種事情很常見,我就是需要忍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混過去。

5、這個問題真讓人難受,老天啊,幫助我面對它吧。

6、這個問題不是誰的錯,而我的内在有力量,能夠有助于自己成長的方式來面對它。

7、這是我的潛意識吸引來(或選擇來)的問題,我其實可以為自己選擇更好的東西。

8、我創造了這個問題,我可以賦予它任何意義,現在,我選擇将它轉化,并從中擷取我的力量。

我們看到周圍很多過的不幸福的人,都停留在第一個層次:受害者心态。就像我曾經怨恨父母愛弟弟更多,就是受苦的第一層次。但是當我開始向内探索,試着接納和原諒,我依次穿越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現在進入了第六層級。

随着我們為個人責任承擔的級别越高,我們的幸福指數越高:因為我們越來越有内在力量,我們再也不是是那個可憐兮兮、需要等着别人來愛的小孩子了。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1、覺察曾經的傷害,每一個痛苦都需要被看見2、接納傷害的存在,允許情緒流動出來3、表達真實的感受,負面情緒也需要聽衆4、原諒父母的有限,放下恨才能升起愛現實啟發:

總結:

《歲月的童話》以如此簡單的情節卻獲得了當年18.7億日元的票房佳績,就是因為它引起了觀影者強烈的共鳴,每個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電影最後妙子被自己國小時的同窗們拉扯着,下了回程車,轉身乘上了回鄉的火車,義無反顧地投入鄉村的懷抱。配合着感人至深的片尾曲,讓人潸然淚下。

童年所有的一切,那些甜蜜的,讓日後的回憶如此甜蜜;那些痛苦的,讓今後的生活踟蹰獨行。歡樂或悲傷,開朗或内向,童年的經曆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性格,将烙印在身上;而這些帶有感情色彩的世界觀、人生觀,像甩不掉的影子,埋藏在每個人内心的最深處,等待着時光和歲月的療愈。

本文作者:薄荷糖讀書。讀書改變人生,因寫作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