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莎莎
好友給我快遞來著名的自貢龍都香茗,我推開茶台上天天用的紫砂壺、陶瓷小杯,拿出銀邊玻璃杯,用90度的開水為自己泡了一杯久違的外婆家鄉的茶。一邊看嫩芽在水中跳着芭蕾舞,一邊回憶外婆曾說過的話:“這綠茶和玻璃杯最配,因為觀察它們曼妙修長的身姿最好平視,少些俯視。對于茶,我們要以尊重而平等的态度品它、賞它、贊它。”我很贊成外婆的觀點。

外婆是自貢人,她是一個真正懂茶的人,她愛茶,她經常喝的就是她家鄉的龍都香茗。她自從嫁到合川,就再也沒有回過自貢,就是憑着這一杯杯的龍都香茗,一解那不時升起的鄉愁。在茶的舞蹈中,她記起小時候和她的老爹一起去被稱為“龍都”的榮縣,在那個自古産茶的地方,撫摸那些野生大茶樹。
我爺爺也是位茶迷,舊時他在重慶海關工作,同僚中有很多英國人,常送些禮物給我爺爺和一些中國同僚,爺爺當然也是要還禮的。英國人比中國人更愛喝茶,一天四五次,睜眼就喝床茶,然後有早中下午晚茶。不過爺爺私底下認為英國人的茶具很講究,但并不太懂茶的精髓,覺得他們喝茶加奶加糖是對茶氣的破壞。
聽我老爹說,有一次爺爺從邛崃和自貢出差回來,就請英國同僚到家裡來吃飯,飯後先喝邛崃黑茶火番餅。英國同僚沒有見過這種餅茶,都很好奇。爺爺說,這是真正的黑茶,但它隻能叫dark tea,因為black tea早被紅茶搶走了。爺爺親自操作,還特别叮咛茶餅不要胡亂掰扯斷,要用茶刀一片片撬,才能保持茶葉的完整性。然後不要用開水直接沖它,要沿紫砂壺壁緩慢注水,讓茶葉一點一點浸潤開。英國同僚們把頭點成雞啄米态,用小小紫砂杯喝黑茶他們也覺得很新奇。
品完助消化的黑茶,又品從自貢帶回來的龍都香茗茉莉花茶,這回爺爺用蓋碗泡,爺爺說雖然他很贊成外婆平視茶葉的觀點,但蓋碗三件套更有喝茶的儀式感。花朵開在茶杯裡,喝茶也成了賞風景。客人們都贊這龍都香茗讓人唇齒留香。臨别時,爺爺送了客人邛崃黑茶和龍都香茗當禮物。
現在我也越來越贊同爺爺的看法,覺得英國人喝茶缺少點靈魂,這并非抑此揚彼。著名作家蕭乾在他的《茶在英國》一篇中寫到:“英國茶會上有個規矩:面包點心可以自取,但茶壺卻始終由女主人掌握(正如男主人對壁爐的火具有專用權)。講究的,除了茶壺之外,還備有一罐開水。女主人給每位客人倒茶時,都先問一下‘濃還是淡’。如答以後者,她就在倒茶時,兌上點開水。”茶中兌水在我看來如同白酒中兌水一樣沒品位。
《簡愛》第四章裡還有這樣的描述:“聽大夥兒喝茶時把玻璃杯和瓷器碰得叮叮當當地響。”哦,天,之是以有這些聲音,是一會加奶、一會加糖所造成的,咱中國人喝茶基本不會發出這些嘈雜聲音。當然有人要說,那些百姓茶館裡還不是充斥着要瓜子的、要香煙的嘈雜聲浪。但要知道,環境再吵,我們中國人端起茶杯那一瞬間的那個範兒,是别國人所不具備的。
我老爹也喜茶。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泡茶,泡的多是我們川渝的雲霧綠茶或者茉莉花茶,有時也泡下關沱茶。老爹覺得玻璃杯大多無把不好端,喜歡用帶蓋的白瓷杯泡,一個月中也會用兩三次蓋碗三件套。我最喜歡蓋碗,左手無名指和小手指托底盤,大拇指、食指、中指成三足鼎立形護着茶碗,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着頂蓋把子,中指輕觸頂蓋,無名指和小手指蝴蝶一樣翻翹起。喝茶時絕對不要将頂蓋大開,不然茶葉的香氣會随之散去。用頂蓋輕輕從裡往外把漂浮的紅黃綠剝開一點,從蓋與碗的縫隙中将茶湯慢慢啜入口裡,連同香氣一起吸入鼻中,達到味覺嗅覺的雙重享受。這個姿勢我從老爹那裡學得很标準,加之我從小在舞台上演出,标準之上有發揚——它可以完美地彰顯我的蘭花指媚态。
我想起在衆多的壺、杯、碗、盞之中,魯迅先生也更喜歡蓋碗。他在《喝茶》一文中曾這樣寫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于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葉。”
不同的器皿泡出來的茶,味道是有差别的。再說觀感不同,也影響品茶的心情。
我們川渝人喝茶,一撮茶葉得管一天半天的,水喝完再添加,叫“摻水”。是以頭兩三泡濃酽苦澀,老爹是不讓我們小孩子喝的。
川渝已有3000多年的種茶曆史,且多高山,雲霧缭繞中出産好茶,除前面提到的自貢龍都香茗、邛崃黑茶外,還有峨眉竹葉青、青城雪芽、邛崃文君綠茶、川紅早白尖、永川秀芽、雅安藏茶、巴山雀舌、廣安松針、香山貢茶等等,都是有口皆碑。川渝愛茶人是有口福的。
有一年我和大學同學菁娃、曉麗、麗華上世界茶葉聖山--四川蒙頂山拜茶祖吳理真,還觀賞了他親手種下的七株仙茶。1186年,也就是淳熙十三年,宋孝宗封吳理真為“甘露普惠妙濟大師”,并把他手植七株仙的地方封為“皇茶園”。清代《名山縣志》記載,這七株茶樹“兩千年不枯不長,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他被後人稱為“種茶始祖”,因他确實是世界上種植馴化野生茶葉的第一人。
和三觀相合的親友一起上蒙頂山,看雲霧,聽鳥鳴,聞茶香,品甘露,是人生一大享受。
下山,必定帶回蒙頂甘露、蒙頂黃芽或者蒙頂石花。這三種茶曾都列為我國十大名茶。蒙頂甘露葉片卷曲,茶湯剔透,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而蒙頂黃芽,芽毫顯露,花香清幽,回甘醇和。蒙頂石花,外型像石頭上的扁平苔藓,油潤有型,沖泡後整芽形似花朵。我曾把它們送給愛茶的老爹,他竟然舍不得喝,隻有懂茶的好友來訪,才泡上兩杯一起品味,當然也不忘叫老媽來呡上幾口。
我小時候,老爹老媽工作忙,沒空管我,有時放點零食、連環畫、紙筆、玩具讓我一個人在家玩耍,有時就讓我跟着當中醫的大伯二叔三叔外出尋藥采藥購藥。是以我從小遊曆名川大山、小城古鎮,識各地草藥,品各地美食,更見識了不少香型的茶葉和有趣的喝茶方法。
第一次喝黑茶就是在邛崃,記得大伯在一個老交情那裡買了不少藥材,那些名字我随口能背出來,有川芎、川烏、川貝母、川牛膝、川續斷、川明參、川木香、川楝子等等。
這個藥材商王伯伯就請我們到他家裡吃飯,伯母做了一些家常菜和奶湯面,又在外面買了油燙鴨子回來,說這鴨子和奶湯面都是邛崃特産。現在回想那味道,還得咂咂嘴說一聲“巴适”。三叔提起那次喝的邛酒,至今還伸大拇指。飯後喝的就是邛崃黑茶。泡法與我爺爺和老爹用紫砂壺、白瓷杯或者蓋碗都不同,王伯伯是用了一個小銅壺,将成塊的黑茶放裡面沖泡一下,然後倒入一個公道杯,再從公道杯裡倒入我們每人面前的一個小杯裡。他說這黑茶也是邛崃特産,解油膩,降血壓,還安神。
大伯說:“這個就是傳說中的火番餅吧?之前我隻喝過安化黑茶和湖北青磚。”
“是啊,黑茶之源實際在我們四川。因為地理位置特殊,北方草原地區的人要南下,青藏高原的人要東出,内地人要西去,我們這裡是重要通道,甚至可以說是唯一通道。西北草原綠色蔬菜稀少,茶便成為草原民族的生命之飲。最早的茶馬互市,就是用咱們四川邛崃的火番餅黑茶。”
王伯伯把泡淡了的茶葉加水在小火爐上煮了一下,再喝,我說了一聲:“好像綠豆湯啊,真香。”
“孺子可教!”王伯伯誇我有品茶天賦,他說這黑茶最後煮一下,不但有更甚的熟綠豆香、甜酒香或松煙香,而且能把未泡出的營養成分析出來。
現在的我,不但愛喝茶,還愛收藏茶,并喜歡與茶有關的一切。比如我用香水和牙膏,也特别喜歡選用裡面含茶香成分的。
出國必須自帶燒水壺和茶葉,飯可以少吃,茶卻不能少喝,一杯中國茶清喉潤肺還解鄉愁。
作者簡介:
東方莎莎,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粵海散文》主編,廣東省作家職稱評審專家庫進階評委。獲得全國徐霞客遊記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全國非虛構散文獎、廣東省散文獎等數十個獎項,著有散文集、長篇小說、青少年文化讀物等,作品被收入各種典籍選本和聯考作文解析試題中,并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發行。散文集《聞香識花妖》是國内第一部論香氣與人生的文學散文集。
編輯:陳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