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茶一杯解乡愁

东方莎莎

好友给我快递来著名的自贡龙都香茗,我推开茶台上天天用的紫砂壶、陶瓷小杯,拿出银边玻璃杯,用90度的开水为自己泡了一杯久违的外婆家乡的茶。一边看嫩芽在水中跳着芭蕾舞,一边回忆外婆曾说过的话:“这绿茶和玻璃杯最配,因为观察它们曼妙修长的身姿最好平视,少些俯视。对于茶,我们要以尊重而平等的态度品它、赏它、赞它。”我很赞成外婆的观点。

清茶一杯解乡愁

外婆是自贡人,她是一个真正懂茶的人,她爱茶,她经常喝的就是她家乡的龙都香茗。她自从嫁到合川,就再也没有回过自贡,就是凭着这一杯杯的龙都香茗,一解那不时升起的乡愁。在茶的舞蹈中,她记起小时候和她的老爹一起去被称为“龙都”的荣县,在那个自古产茶的地方,抚摸那些野生大茶树。

我爷爷也是位茶迷,旧时他在重庆海关工作,同事中有很多英国人,常送些礼物给我爷爷和一些中国同事,爷爷当然也是要还礼的。英国人比中国人更爱喝茶,一天四五次,睁眼就喝床茶,然后有早中下午晚茶。不过爷爷私底下认为英国人的茶具很讲究,但并不太懂茶的精髓,觉得他们喝茶加奶加糖是对茶气的破坏。

听我老爹说,有一次爷爷从邛崃和自贡出差回来,就请英国同事到家里来吃饭,饭后先喝邛崃黑茶火番饼。英国同事没有见过这种饼茶,都很好奇。爷爷说,这是真正的黑茶,但它只能叫dark tea,因为black tea早被红茶抢走了。爷爷亲自操作,还特别叮咛茶饼不要胡乱掰扯断,要用茶刀一片片撬,才能保持茶叶的完整性。然后不要用开水直接冲它,要沿紫砂壶壁缓慢注水,让茶叶一点一点浸润开。英国同事们把头点成鸡啄米态,用小小紫砂杯喝黑茶他们也觉得很新奇。

清茶一杯解乡愁

品完助消化的黑茶,又品从自贡带回来的龙都香茗茉莉花茶,这回爷爷用盖碗泡,爷爷说虽然他很赞成外婆平视茶叶的观点,但盖碗三件套更有喝茶的仪式感。花朵开在茶杯里,喝茶也成了赏风景。客人们都赞这龙都香茗让人唇齿留香。临别时,爷爷送了客人邛崃黑茶和龙都香茗当礼物。

现在我也越来越赞同爷爷的看法,觉得英国人喝茶缺少点灵魂,这并非抑此扬彼。著名作家萧乾在他的《茶在英国》一篇中写到:“英国茶会上有个规矩:面包点心可以自取,但茶壶却始终由女主人掌握(正如男主人对壁炉的火具有专用权)。讲究的,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位客人倒茶时,都先问一下‘浓还是淡’。如答以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茶中兑水在我看来如同白酒中兑水一样没品位。

《简爱》第四章里还有这样的描述:“听大伙儿喝茶时把玻璃杯和瓷器碰得叮叮当当地响。”哦,天,之所以有这些声音,是一会加奶、一会加糖所造成的,咱中国人喝茶基本不会发出这些嘈杂声音。当然有人要说,那些百姓茶馆里还不是充斥着要瓜子的、要香烟的嘈杂声浪。但要知道,环境再吵,我们中国人端起茶杯那一瞬间的那个范儿,是别国人所不具备的。

清茶一杯解乡愁

我老爹也喜茶。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泡茶,泡的多是我们川渝的云雾绿茶或者茉莉花茶,有时也泡下关沱茶。老爹觉得玻璃杯大多无把不好端,喜欢用带盖的白瓷杯泡,一个月中也会用两三次盖碗三件套。我最喜欢盖碗,左手无名指和小手指托底盘,大拇指、食指、中指成三足鼎立形护着茶碗,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着顶盖把子,中指轻触顶盖,无名指和小手指蝴蝶一样翻翘起。喝茶时绝对不要将顶盖大开,不然茶叶的香气会随之散去。用顶盖轻轻从里往外把漂浮的红黄绿剥开一点,从盖与碗的缝隙中将茶汤慢慢啜入口里,连同香气一起吸入鼻中,达到味觉嗅觉的双重享受。这个姿势我从老爹那里学得很标准,加之我从小在舞台上演出,标准之上有发扬——它可以完美地彰显我的兰花指媚态。

清茶一杯解乡愁

我想起在众多的壶、杯、碗、盏之中,鲁迅先生也更喜欢盖碗。他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不同的器皿泡出来的茶,味道是有差别的。再说观感不同,也影响品茶的心情。

我们川渝人喝茶,一撮茶叶得管一天半天的,水喝完再添加,叫“掺水”。所以头两三泡浓酽苦涩,老爹是不让我们小孩子喝的。

川渝已有3000多年的种茶历史,且多高山,云雾缭绕中出产好茶,除前面提到的自贡龙都香茗、邛崃黑茶外,还有峨眉竹叶青、青城雪芽、邛崃文君绿茶、川红早白尖、永川秀芽、雅安藏茶、巴山雀舌、广安松针、香山贡茶等等,都是有口皆碑。川渝爱茶人是有口福的。

清茶一杯解乡愁

有一年我和大学同学菁娃、晓丽、丽华上世界茶叶圣山--四川蒙顶山拜茶祖吴理真,还观赏了他亲手种下的七株仙茶。1186年,也就是淳熙十三年,宋孝宗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的地方封为“皇茶园”。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两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他被后人称为“种茶始祖”,因他确实是世界上种植驯化野生茶叶的第一人。

和三观相合的亲友一起上蒙顶山,看云雾,听鸟鸣,闻茶香,品甘露,是人生一大享受。

下山,必定带回蒙顶甘露、蒙顶黄芽或者蒙顶石花。这三种茶曾都列为我国十大名茶。蒙顶甘露叶片卷曲,茶汤剔透,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而蒙顶黄芽,芽毫显露,花香清幽,回甘醇和。蒙顶石花,外型像石头上的扁平苔藓,油润有型,冲泡后整芽形似花朵。我曾把它们送给爱茶的老爹,他竟然舍不得喝,只有懂茶的好友来访,才泡上两杯一起品味,当然也不忘叫老妈来呡上几口。

我小时候,老爹老妈工作忙,没空管我,有时放点零食、连环画、纸笔、玩具让我一个人在家玩耍,有时就让我跟着当中医的大伯二叔三叔外出寻药采药购药。所以我从小游历名川大山、小城古镇,识各地草药,品各地美食,更见识了不少香型的茶叶和有趣的喝茶方法。

第一次喝黑茶就是在邛崃,记得大伯在一个老交情那里买了不少药材,那些名字我随口能背出来,有川芎、川乌、川贝母、川牛膝、川续断、川明参、川木香、川楝子等等。

这个药材商王伯伯就请我们到他家里吃饭,伯母做了一些家常菜和奶汤面,又在外面买了油烫鸭子回来,说这鸭子和奶汤面都是邛崃特产。现在回想那味道,还得咂咂嘴说一声“巴适”。三叔提起那次喝的邛酒,至今还伸大拇指。饭后喝的就是邛崃黑茶。泡法与我爷爷和老爹用紫砂壶、白瓷杯或者盖碗都不同,王伯伯是用了一个小铜壶,将成块的黑茶放里面冲泡一下,然后倒入一个公道杯,再从公道杯里倒入我们每人面前的一个小杯里。他说这黑茶也是邛崃特产,解油腻,降血压,还安神。

大伯说:“这个就是传说中的火番饼吧?之前我只喝过安化黑茶和湖北青砖。”

“是啊,黑茶之源实际在我们四川。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北方草原地区的人要南下,青藏高原的人要东出,内地人要西去,我们这里是重要通道,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通道。西北草原绿色蔬菜稀少,茶便成为草原民族的生命之饮。最早的茶马互市,就是用咱们四川邛崃的火番饼黑茶。”

清茶一杯解乡愁

王伯伯把泡淡了的茶叶加水在小火炉上煮了一下,再喝,我说了一声:“好像绿豆汤啊,真香。”

“孺子可教!”王伯伯夸我有品茶天赋,他说这黑茶最后煮一下,不但有更甚的熟绿豆香、甜酒香或松烟香,而且能把未泡出的营养成分析出来。

现在的我,不但爱喝茶,还爱收藏茶,并喜欢与茶有关的一切。比如我用香水和牙膏,也特别喜欢选用里面含茶香成分的。

出国必须自带烧水壶和茶叶,饭可以少吃,茶却不能少喝,一杯中国茶清喉润肺还解乡愁。

作者简介:

东方莎莎,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粤海散文》主编,广东省作家职称评审专家库高级评委。获得全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全国非虚构散文奖、广东省散文奖等数十个奖项,著有散文集、长篇小说、青少年文化读物等,作品被收入各种典籍选本和高考作文解析试题中,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散文集《闻香识花妖》是国内第一部论香气与人生的文学散文集。

编辑:陈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