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一則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因為其蘊含的無窮精神力量,而能從千年硝煙之中奔湧至今。

愚公移山紅色教育基地的實景教學點
南北朝文豪庾信在《哀江南賦》中寫到:豈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意思是說隻有像精衛和愚公這樣意志力堅定、為了實作人生理想艱苦奮鬥的志士,才能無往而不利,即使是填海、移山這樣表面不可企及的事項同樣可以實作。
唐朝詩人邱鴻漸作《愚公移山賦》:止萬物者艮,彙萬靈者人。艮為山以設險,人體道以通神。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作者是在感慨,大山可以阻隔萬物,但人卻可以聚萬物之靈氣。大山憑借其巍峨為人設定障礙,人卻可以潛在的神一樣的意志去蕩平大山。在詩人的眼中,搬走兩座大山的肯定不是什麼神靈,就是實實在在的人。作者看待愚公移山故事的眼光已經很深邃,具有早期唯物主義的樸素意識。
同為唐人的柳冕對愚公也持這種激賞的态度。他在《再答張仆射書》中說:愚公者,志欲移山,必能移山。故天地之心,與人不遠,人能感天,在于心耳。作者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隻要存有一心,就可戰勝天地。
宋代任士林在《石假山賦》中說:“物足以緻人,人或可以緻物,此操蛇之神是以對愚公而自危也。”這話蘊含着事物的兩面性觀點,世間萬物足以改變人類,但人類同樣也可以改變世間萬物。這裡的人類是狹義的、有局限性的概念,特指像愚公這樣意志堅定的人群。
明萬曆年間,著名政治家、理學家沈鯉在《歸德府儒學重修記》說:“華巧慧者,皆注吾之耳目,而孩之斯,豈不愚公移山哉。亦感受矣,雖然愚公移山而期之子複子孫也,卒能感山神而役之。”作者告訴我們,他認識很多有才華和智慧的人,要成為這樣的人,就要從小像愚公移山那樣,持之以恒地學習,隻要像愚公那樣堅持不懈、堅韌不拔,最終一定能夠達成目标。他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強調學習一以貫之、持之以恒。
明末清初黃宗羲在《兵部左侍郎蒼水張公(煌言)墓志銘》中說:“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常人藐為說鈴,賢聖指為血路也。是故知其不可而不為,即非從容矣。”大意是說,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被常人藐視為茶餘飯後的閑談故事,但聖賢卻看作是為正義而流血之路,左侍郎張公如果知其不可而不為,就不會為伸張正義而從容就義。我們不知道這位張公是何許人也,但從詩作中明顯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用愚公移山與精衛填海的精神來譽美張公,稱贊他為正義而流血。
愚公移山紅色教育基地之實景教學點
從上述這些古代文人的筆端,我們不難看出,古人無論是在做人、做事還是在為學之上,都是竭力推崇愚公移山精神的。他們将愚公移山精神歸納為意志堅定、人可勝天、人的主觀能動性、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為正義而奮鬥等等,出于曆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他們獨獨沒有展現出愚公移山精神所蘊含的另一重深刻含義。
究竟是哪類精神層面呢?我們下一期再說。
#親愛的河南# #文旅強省我們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