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愚公移山精神的历史传承(一)

作者:负山而行的愚公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则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因为其蕴含的无穷精神力量,而能从千年硝烟之中奔涌至今。

愚公移山精神的历史传承(一)

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实景教学点

南北朝文豪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写到: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意思是说只有像精卫和愚公这样意志力坚定、为了实现人生理想艰苦奋斗的志士,才能无往而不利,即使是填海、移山这样表面不可企及的事项同样可以实现。

唐朝诗人邱鸿渐作《愚公移山赋》:止万物者艮,汇万灵者人。艮为山以设险,人体道以通神。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作者是在感慨,大山可以阻隔万物,但人却可以聚万物之灵气。大山凭借其巍峨为人设置障碍,人却可以潜在的神一样的意志去荡平大山。在诗人的眼中,搬走两座大山的肯定不是什么神灵,就是实实在在的人。作者看待愚公移山故事的眼光已经很深邃,具有早期唯物主义的朴素意识。

愚公移山精神的历史传承(一)

同为唐人的柳冕对愚公也持这种激赏的态度。他在《再答张仆射书》中说:愚公者,志欲移山,必能移山。故天地之心,与人不远,人能感天,在于心耳。作者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存有一心,就可战胜天地。

宋代任士林在《石假山赋》中说:“物足以致人,人或可以致物,此操蛇之神所以对愚公而自危也。”这话蕴含着事物的两面性观点,世间万物足以改变人类,但人类同样也可以改变世间万物。这里的人类是狭义的、有局限性的概念,特指像愚公这样意志坚定的人群。

明万历年间,著名政治家、理学家沈鲤在《归德府儒学重修记》说:“华巧慧者,皆注吾之耳目,而孩之斯,岂不愚公移山哉。亦感受矣,虽然愚公移山而期之子复子孙也,卒能感山神而役之。”作者告诉我们,他认识很多有才华和智慧的人,要成为这样的人,就要从小像愚公移山那样,持之以恒地学习,只要像愚公那样坚持不懈、坚韧不拔,最终一定能够达成目标。他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强调学习一以贯之、持之以恒。

明末清初黄宗羲在《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煌言)墓志铭》中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是故知其不可而不为,即非从容矣。”大意是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被常人藐视为茶余饭后的闲谈故事,但圣贤却看作是为正义而流血之路,左侍郎张公如果知其不可而不为,就不会为伸张正义而从容就义。我们不知道这位张公是何许人也,但从诗作中明显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用愚公移山与精卫填海的精神来誉美张公,称赞他为正义而流血。

愚公移山精神的历史传承(一)

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之实景教学点

从上述这些古代文人的笔端,我们不难看出,古人无论是在做人、做事还是在为学之上,都是竭力推崇愚公移山精神的。他们将愚公移山精神归纳为意志坚定、人可胜天、人的主观能动性、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为正义而奋斗等等,出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独独没有体现出愚公移山精神所蕴含的另一重深刻含义。

究竟是哪类精神层面呢?我们下一期再说。

#亲爱的河南# #文旅强省我们在行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