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1955年授衔时,解放军共有12位独臂将领获得少将以上军衔,他们是:</h1>
彭绍辉、贺炳炎、余秋里、晏福生、左齐、朱声达、苏鲁、陈波、彭清云、童炎生、彭寿生、廖郑国。

1955年9月27日的授衔仪式
其中,彭绍辉和贺炳炎是上将,余秋里和晏福生是中将,余下八人为少将。但朱声达将军断的是左小臂,上肢还在,所以习惯上不把他列入独臂将军行列(其实他也是妥妥的独臂将军)。
独臂少将彭清云
另外,彭寿生将军有说他初次授衔时是大校,后来晋升为少将的,所以在习惯上也不把他列入独臂将军之列。
独臂少将童炎生
因此,习惯上所讲的10位开国独臂将军,就是指彭绍辉、贺炳炎、余秋里、晏福生、左齐、苏鲁、陈波、彭清云、童炎生、廖政国。这里要声明一下,国人对“10”情有独钟,比如十大元帅,十大将,十大名山,十大名酒等。盖因“十”是整数,也顺口,所以在习惯上也称“十大独臂将军”。事实上,开国将领中确实是有12位独臂将军的。
三位独臂少将,左起:晏福生、左齐、彭清云
<h1 class="pgc-h-arrow-right">那么,10位功勋卓著的独臂开国将军们,谁才是第一独臂大将呢?</h1>
这里所说的“大将”是泛指,是广义上的大将,不是指军衔。因为十位独臂将军中,军衔最高的也只是上将。10位独臂将军中,6位少将先排除在外。毕竟他们的军衔稍低,战功自然比另外四人要低。剩下四位,两位上将,两位中将,相比之下,也要把两位中将先排除出去,因为是比较第一“独臂大将”,中将自然不好与上将比。那么,这么一排除,就只剩下彭绍辉和贺炳炎两位上将了。
彭绍辉上将
彭绍辉和贺炳炎二人,是57位开国上将唯二的两位独臂上将,究竟谁才是第一,二人还真的难分伯仲。按上将排名看,彭绍辉排第八名,贺炳炎排47名,二人差距较大。彭绍辉等于是上将前几名,而贺炳炎属于上将末几位。但也有说法是说上将没有排名先后,即使是上将中的第一名萧克和最后一名李聚奎,地位也是平等的。但是,中国自古几千年来的观念都是有排名先后,如果上将没有先后之分,那把萧克将军排在最后一位,能行得通吗?能没有争议?要知道他可是元帅的资历,大将的战功,评上将已经是“亏”到家了。军队中有“粟裕镇大将,萧克压上将”的说法。如果上将没有排名,那为什么要把萧克将军排在第一位呢?还有,李达将军排上将第二,张宗逊将军排第三,李克农排第四,王震排第五,许世友排第六,邓华排第七,彭绍辉排第八……如此看来,这前八位上将,确实是比后面的上将资历深、战功高、名气大。
贺炳炎上将
但是呢,说上将的排序是按当时他们所担任的职务、工作的单位高低来排序的,这句话似乎也有道理。彭绍辉在授衔时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而贺炳炎是成都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是八大军区之一,其司令员的职务和级别都不低,解放军总参谋部不一定比大军区的级别高。但当时的确是按国防部、总参……这样排序的,地方排在军队各直属单位之后,所以贺炳炎排在了第47位,而彭绍辉排名第八。同时,彭绍辉还是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1969年之后,彭绍辉还担任了中央军委委员。
红军时期的贺炳炎
再看二人的入党时间,彭绍辉是1928年入的党,贺炳炎是1929年入的党,仅相差一年时间。别小看这一年,有些时候就是差别一个月也影响很大。看断臂时间,彭绍辉是所有断臂将军中最早失去左臂的,那是在1933年3月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失去的。而贺炳炎是在1935年12月21日的瓦屋塘战斗中失去的。彭绍辉失去的是左臂,当时做了三次手术,都没能保住左臂,最终只得截肢。而贺炳炎失去的是右臂,是在激烈的战斗中右臂被炸成肉泥,骨头全碎了,只有一点皮连着,在没有医疗器械、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做的截肢手术。当时正在打仗,简易的医疗所就在离前线不远处,时间紧迫,部队马上就要顶不住了。是贺老总下令无论如何也要阻挡住敌人3个小时,为贺炳炎手术争取宝贵的时间。就这样,卫生员借了老乡一把木工锯子,放在大锅里煮一下,算是消毒,然后叫来两位身强力壮的战士,一边一个按住贺炳炎,因为没有麻药,要硬生生的锯掉,这不是一般人能忍受得了的。结果在手术刚一开始,贺炳炎就疼醒了,他看到两位战士在按着自己,就命令他们走开,说自己能撑得住。手术医生的手在颤抖,无论如何也不敢用力,贺炳炎对医生说:“我自己都不怕,你还怕什么?来吧,我能受得住。”历时2小时16分钟的手术,贺炳炎昏死过好几次,嘴里的毛巾被咬得稀烂,这真是铁人一般的意志。
前排右起:贺龙、朱瑞、李井泉、王震、关向应、贺炳炎、甘泗淇
单就打仗来说,贺炳炎更勇猛,所以他受的伤更多,身上有16处伤疤。贺炳炎外号“贺小龙”,是贺老总手下的第一大将。每每遇到难仗、硬仗时,贺老总总会大叫一声:“贺炳炎,上!”这时候,贺炳炎就把褂子一脱,抡起大刀就冲,敌人总是被他的气势所震慑,纷纷败退。贺炳炎打仗不畏生死,冲锋在前,这是他克敌制胜的法宝。因此,贺炳炎是我军中赫赫有名的独臂“刀王”。
贺炳炎将军
需要说明的是,贺炳炎是父子俩同时参加红军的,他父亲叫贺学文,在大革命时期就参加农会,大革命失败后,贺学文背井离乡,东躲西藏。1928年贺龙率领红三军到达石门一带,贺学文带着儿子贺炳炎一起参加了红军。1933年春,贺学文在转战鹤峰时不幸牺牲,临死前将贺炳炎托付给贺龙。所以说,贺龙与贺炳炎不是父子却情同父子。不明情况的人总以为贺炳炎是贺龙的儿子或侄子,其实不是。众所周知,贺龙是湖南桑植人,而贺炳炎是湖北松滋人,都不是一个省的。
贺老总与两位独臂上将,左贺炳炎,右彭绍辉
开国将帅众多,但彭绍辉才是毛主席真正的老乡,他也是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不过他的家乡是韶山冲瓦子坪,而毛主席的家乡是韶山冲上屋场,两地相隔不到10公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镇不一个村的。毛主席评价彭绍辉说:彭绍辉是红军部队培养出来的独特人才。
1978年4月25日,彭绍辉将军在北京参加空军作战会议时因血管瘤破裂引发大出血而不幸殉职,享年72岁。
彭绍辉(中)和战友们在一起
贺炳炎是毛主席特批的,见面不用敬礼的将军,他也是全军中唯一一位见伟人不用敬礼的将军。那是1945年4月23日七大会议期间,贺炳炎在会议间隙休息时偶遇毛主席,他立刻起立立正,昂首挺胸,用左手给毛主席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毛主席在七大上作报告
毛主席看着贺炳炎空荡荡的右衣袖,急忙上前握住了他的左手,说:“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不用这样敬礼,从今往后,免掉你这份礼。”
贺龙、朱老总和毛主席亲切交谈
贺炳炎大声回答道:“主席,你不要我当兵了?我还有一只手,照样能冲杀的。”
毛主席说:“要!怎么能不要呢?中国从古至今,能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国民党也是没有的。只有我们共产党的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独特的人才!好好学习,将来革命胜利了,还需要你用一只手建设新中国呢!”
红军时期的彭绍辉
要说彭绍辉和贺炳炎到底谁才是新中国第一独臂大将,答案还是贺炳炎!解放后的报纸、刊物等媒体,在报道有关贺炳炎的事迹时,用了“第一独臂上将”这句话。久而久之,“第一独臂将军”就成了贺炳炎将军的代称。当然,这并不表明其他11位独臂将军不是英雄,他们都是共和国的英雄,人民的功臣。只是提起“独臂将军”,人们总会最先想到贺炳炎。
1949年初,贺炳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军军长,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军的首任军长。1949月9月,青海省解放,贺炳炎出任青海省军区司令员,1952年又出任四川省军区首任司令员,1955年再度出任成都军区首任司令员。能担任两个省军区和一个大军区的首任司令员,既说明了他的能力非凡,战功赫赫,也表明了中央军委对他的信任。
贺炳炎将军(左二)
贺炳炎还是57位开国上将中唯一的一位准兵团级上将。52年军队评级时,共评出57位准兵团级,授衔时53人被授予中将,3位被授予少将,只有贺炳炎一人被授予上将。这足以说明了贺炳炎的战功有多高。
贺炳炎和夫人姜平
有意思的是,贺炳炎是上将,但他的岳父姜齐贤却是少将,岳父和女婿都是开国将军,这在军史中被传为佳话。
贺炳炎将军1960年7月1日就因病去世,享年47岁,他是57位开国上将中最早去世的,也是享年最短的开国上将。常年的征战,满身的伤病,使得贺将军的身体透支严重。建国后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再加上工作繁忙,劳累过度等原因,因此突发病逝。
也许是巧合,贺炳炎将军享年47岁,他在开国上将中的排名也是第47位。
成都磨盘山贺炳炎将军墓
向贺炳炎将军和彭绍辉将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