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大部分女人看待愛情,就像雙手捧着生命中的至寶,發誓終生呵護,矢志不渝。她們往往單方面地将對方的感覺同化,認為彼此都在對方的心尖上。
是以,戀愛中的女人帶着花一般的嬌羞,火一樣的熱情,蜜一樣的清甜,笃定而自信,綻放着生命最美芳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9">時過境遷,美人遲暮,母愛也變得寡淡</h1>
毛姆在《面紗》中刻畫了一個風姿卓越的美人貝蒂,貝蒂出生在一個小資家庭,父親是個律師;母親則愛慕虛榮,尖酸刻薄,為名利,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丈夫的升遷和兩個女兒的婚嫁中。
貝蒂是長女,天生麗質。她依從母親的意思,精心打造自己,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上流社會名媛的樣子,周旋在男人中間,她的價值是尋找到自己的金龜婿,但可惜的是,她的社交季過去了,自己成了老姑娘,也沒有物色到自己心儀的人選。
母親開始不耐煩,認為失去利用價值的大女兒貝蒂十分不讨喜。相反,容貌粗俗的小女兒則遇良緣,開始談婚論嫁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單戀,居然成就了一樁婚姻</h1>
這時,見過她數次,但沒有留給她任何印象的低調男子沃爾特出現了,暗地裡對貝蒂一見傾心的他,不失時機地向貝蒂求婚。
為擺脫母親的唠叨和自己大齡的尴尬,貝蒂答應了他的求婚,随後兩人閃婚,婚後,貝蒂随同丈夫前往其工作地點——中國香港。
貝蒂性格熱情外向,喜歡社交,如小鳥一樣叽叽喳喳的她,仍有少女的天真和輕狂。而她的丈夫沃爾特則冷靜内向,喜歡獨處,他沉寂内斂的性格讓貝蒂覺得無趣。她甚至嘲笑他的與社會不協調,也開始嫌棄他作為英國駐港細菌學家的工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自私作祟,兩次人生錯誤的選擇</h1>
眼高于頂的貝蒂,在婚後發現丈夫沃爾特,根本和自己不搭。然而,事已至此,她隻能随遇而安。然而,内心蟄伏的驕傲卻仿佛在反複叫嚣,她最終要在這種婚姻裡窒息死亡,卻絕不埋怨自己當初答應嫁給沃爾特的草率。
當時,所有駐港英國人的小圈子裡,時而會舉行社交派對。就在派對中,貝蒂被東道主湯森的英俊、幽默和熱情打動,在湯森的刻意炫耀和粉飾之下,她認為湯森是那麼完美,慢慢地兩人發展成為情人關系,貝蒂竟對湯森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她以為,上帝見憐,終于讓她等到了愛情。她丢掉了廉恥和對婚姻的忠誠,兀自陶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空付一往情深,女人的天真被現實狠狠打臉</h1>
貝蒂與湯森頻繁偷情,約會場所隐蔽粗陋,但是她都不嫌棄,隻要湯森在,她便認為她的春天在,一切幸福都在悄悄萌芽。一次在貝蒂家裡約會,正在上班的沃爾特居然中午回家,有所察覺。
二人惶恐至極,但緩緩心神,貝蒂竟然覺得如釋重負,就讓沃爾特知道了也好,她也能明确提出離開他,名正言順地跟湯森在一起。她認為兩人都這樣想,山無棱,天地決,他們之間的愛是神聖不受阻礙的。
然而,當時間推移,沃爾特由熱愛、熱情變得冷淡後,終于說出了對她的背叛極度失望、憤怒。然而,她此事卻是破釜沉舟的心理,轉向情人湯森,打算與之雙宿雙飛。卻遭到了殘酷的拒絕,甚至撕破臉成了路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2">絕望中的夫婦前往高危風險區——湄潭府</h1>
貴州湄潭府霍亂肆虐,作為細菌學家沃爾特做出支援湄潭府這一決定,出于對實作自身所學價值的渴望和對生命的尊重,但其中不乏對婚姻的絕望,緻使他看淡生死。
然而,目光所及,遍地屍骸,并沒有讓兩個人退縮。與修道院修女們共同抗疫,幫助撫養孤女,救治病患,清理屍骸,安頓落難者等等。貝蒂在跟修道院長攀談,以至後來看到她面對中國孩子時露出的慈愛,深受觸動,加入了她們的隊伍。
貝蒂做得一手好女工,也和那些原本并不喜歡的中國孩子相處得越來越融洽。在危機四伏的疫情泛濫之地,她反倒找打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把深愛過和傷害過她的湯森忘得一幹二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0">過錯無法彌補,情殇無法療愈</h1>
沃爾特在疫區工廢棄寝忘食,本來清瘦的他,情緒低落又不能好好進食和休息,免疫力急劇下降,終于被感染了。生死一瞬,貝蒂在黑暗的夜裡,被人帶到他的工作地點,悲痛欲絕。當她終于在被人的稱贊中發現沃爾特的好,不能承受他遠去時,卻已經為時過晚。
然而,沃爾特至死沒能原諒他,也沒能聽到她的誠摯道歉。他雙眼圓睜,死不瞑目,最後用微弱的氣息吐出幾個字:“死的卻是狗。”這句話道出了他執意帶上妻子來湄潭府的初衷。然而,命運捉弄,也許兩個人都放下了過往,卻已經失去了和解的機會。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失誤都能後天彌補,感情受傷了,也許一輩子都無法治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5">曆盡滄桑,方活出自我,活出價值感</h1>
貝蒂在工作中暈倒,發現懷孕了。修女們不再允許她操勞,沃爾特走後,貝蒂情緒低迷,大家一緻認為,貝蒂應該返程休養待産。于是,她帶着衆人的祝福離開了湄潭府,回到了香港。
一番經曆後,湯森那位傑出的社交名家的夫人也對她刮目相看,甚至接她到自己家裡住下。面對湯森的道歉和糾纏,貝蒂覺得他真是渺小,最後,她決然離開香港,乘船傳回英國,回到那位被他和妹妹冷落的父親那裡。
母親已然病逝,一切物是人非。世界之大,誰也不曾想到若幹年後,人的靈魂與現實碰撞,會受到怎樣的洗禮,結局會是怎樣。
貝蒂曆盡滄桑,終于長大,懂得疼愛和感恩父親,懂得了這世界上曾擁有的人和物,都要珍惜。懂得了除卻愛情,還有那樣神聖的感情存在,它讓人變得謙恭和博愛,讓人奮不顧身犧牲自己,成全别人,報以感恩之心對待身邊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1">結語</h1>
愛情本身就被賦予一種神聖感,無愛的婚姻是兩個人無知懵懂的産物,可以說是一種罪惡。是以,面對愛情一定要報以嚴謹态度,崇敬之心。對待婚姻更要謹慎,對彼此負責任。
而婚姻的遺憾不能用感情易位來彌補,貝蒂在感情道路上背經叛道,必然最後風中淩亂,找不到歸宿。落得‘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毛姆對人性赤裸裸地揭露,讓人徹悟。不論是湯森還是沃爾特,都作為故事主線上的分支,形成對女主人生完美的襯托。
人類創造社會,社會改造人類,這樣發展下去,就有了未來世界。
也許經過一次次涅槃,迷茫的人才能有所領悟,有所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