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北京聚寶齋(孔網店鋪:北京琉璃廠聚寶齋畫廊)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态
#我與孔網共成長# 前幾天刷什麼值得買app,有篇文章分享了米芾的一幅書法,結果小夥伴們在評論區裡又吵了起來——宋四家“蘇黃米蔡”中的“蔡”到底是蔡襄還是蔡京?
話說這個問題可說是書壇千年公案,最早提出“宋四家”中的“蔡”是指蔡京而非蔡襄的,是明代書畫大家王绂,他在《書畫傳習錄》中說:“世稱宋人書,則舉蘇、黃、米、蔡。蔡者,謂京也,後世惡其為人,乃斥去之,而進端明書焉。端明在蘇、黃前,不應列元章後,其為京無疑矣。”意思是這蔡,原本指的是蔡京,後世之人因不恥其為人,故而把他給劃掉了,用曾任端明殿大學士的蔡襄取代。而且“蘇黃米蔡”中的“蘇黃米”明顯是按照輩分和年紀排序,如果是蔡襄的話,按這個邏輯,“蔡”應該排在“蘇黃”之前,是“蔡蘇黃米”,是以“蔡”隻能是蔡京。但這本《書畫傳習錄》本身有很多後人按主觀意願刊刻進去的蛇足,出現了很多個版本且各有異同,史學家梁啟超先生就曾指出:“補缺略訂訛舛,間有闌入近代。”
往前追溯對蔡襄和蔡京的書法本身的品鑒,北宋徽宗編《宣和書譜》,曆代書法大家被盡收其中,正書部宋代八人入選,行書部宋代九人入選,蔡襄與蔡京皆列入其中。這說明蔡京的書法水準确實得到了當時的認可。蘇東坡認為蔡君谟為近世第一。宋徽宗趙佶:“蔡君谟書包藏法度,停蓄鋒銳,宋之魯公。”宋高宗趙構稱蔡襄的字為本朝諸臣之冠。此時蔡襄已經故去多年了,就時人風評而言還是蔡襄更勝一籌。
趙構《翰墨志》記載:“至熙豐以後,蔡襄、李時雍體制方入格律,欲度骅骝,終以骎骎不為絕賞。繼蘇、黃、米、薛,筆勢瀾翻,各有趣向。然家雞野鹄,識者自有優劣,猶勝泯然與草木俱腐者。”意思是蔡襄,李時雍勉強及格吧,但還算不上絕品,之後的蘇黃米薛各有所長,其他的與草木俱腐不值一提,這裡也沒蔡京什麼事。這也是第一次把“蘇黃米”并列,但後面跟的不是蔡襄也不是蔡京,而是宋神宗時期的書家薛紹彭,與米芾齊名,人稱米薛。這時候蔡京都沒能和蘇黃米齊名為四家,以後就更沒機會了。
“宋四家”之說,本身雖未見于宋人文獻,但南宋遺民、元朝人王存,已明确提出過“四家”之說。他在《跋蔡襄洮河石硯銘》墨迹中稱蔡襄書法“筆力疏縱,自為一體,當時位置為四家。竊嘗評之,東坡渾灏流轉神色最壯,涪翁瘦硬通神,襄陽縱橫變化,然皆須從放筆為佳。若君谟作,以視拘牽繩尺者,雖亦自縱,而以視三家,則中正不倚矣。”可見王存不僅指出當時有四家之說,而且四家明确無誤是蘇、黃、米、蔡。此外,在書法史上,蔡襄的書法成就以全面著稱,楷、行、草書皆獨樹一幟,且又有屏棄帖學,振興書風的貢獻,是以,從總體上看,其成就顯然是超過蔡京的。
至于排列次序,近代大收藏家張伯駒先生曾在《宋四家書》一文中指出,“按次序應是蔡、蘇、米、黃,普追讀為蘇、黃、米、蔡,以陰陽平上去順口,遂成習慣。”說明這一排列僅為讀音上的順口而形成,與四大家的年輩高下并無關系。
那為什麼蔡京能在這個榜單裡面攪弄風雲呢?首先就是薛紹彭在大浪淘沙之後,他沒能抗住,被排位更靠前的蔡襄頂替了,這才有了二蔡之争。再者,就是因為蔡京姓蔡,喜歡做翻案文章的人,總要尋點兒由頭來做說辭。

圖1 2 蘇轼《前赤壁賦》
圖3 4 黃庭堅《花氣熏人貼》
圖5 米芾書法
圖6 7 蔡襄《遠蒙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