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歌|王守槐:長江邊的故鄉(外七首)

文/王守槐

大江水漫,青春的腳印流淌在故城潮濕的波光裡

白帝城,啟程就告訴波光

寶塔坪,江邊漁影潛入舊夢

蓮花池,臍橙是花朵也是莊稼

永安宮,下馬碑和大榕樹搬了家

大東門,裁縫鋪的芳姐出嫁了

青石街,回眸的那一笑已遺失

移民新城,朱衣壩旺盛地生長

鄉音,在夔州大道旁鼎沸

滄桑而陌生的玩伴,爽朗如初

醉卧詩城,把目光藏進烏雲頂

此時,水波不興的江面

飄來嘟嘟的汽笛聲

奉節,人民廣場喝夜茶

晚風,先于夜幕抵達

把深秋的熱浪,反複打掃

之後才是我們,來品詩城的夜

長江水,沸騰夜色的火撚子

絲竹管弦淺笑輕吟的人民廣場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在舉杯

舉起杯,就小泯一口

不邀八月的下弦月作陪

月如鈎,會想起蜀漢的托孤舊事

吞一口長江水,思緒會停駐

依鬥門前的石梯坎上,我的腳印

早已掩埋在三峽水庫的波光裡

今夜的小闆桌,熱氣騰騰的茶杯總有,一絲淡淡的果香

詩城奉節

白帝城下

太白的舟楫剛剛啟程

猿聲吟唱之間

夔州人就釋出了處女作

篇幅很短,奉公守節

依鬥門前

子美背依孤城望北鬥

無邊的落木蕭蕭流下瞿塘

長江流來滾滾千帆

悠揚的船工号子,順風飄進草堂

永安宮外

夢得愁容輕抒

拾得幾章短句,那一瞬

通瞿舞竹枝,行人歌不歇

詩城,一城的詩人時間的詩行,正行吟

三峽之巅

每個清晨,桃子山

總以溫暖慈祥的一眸

凝視,古城的芸芸生靈

赤甲白鹽,開啟兩扇門

開啟萬裡長江的夔門雄關

一條中國龍洶湧穿越瞿塘峽

穿越天下夔州人的心坎

風吹千帆,點燃江岸漁火

枝頭的花朵,迎風就盛開了

當金黃的臍橙開始低頭沉思

臉上的花兒,又開一次

詩城,位元組跳動

唐風歌宋雅,通瞿舞竹枝

清晨,從白帝城出發

三峽之巅的陽光,都是分行的

三峽原鄉

三峽原鄉河谷

一隻酒杯跌落凡塵

順着椅子靜靜地淌下來

兩扇山門,吱呀作響

山間的薄霧,被風吹開

峽谷間連綿濤聲,寂若安年

黃土牆,屬于治愈系

苞谷燒和米酒,風都是甜的

蘿蔔幹炖豬腳,腌鹽菜炒山臘肉

紅苕粉煎馍馍,榨廣椒炒回鍋肉

小悶一口,品得出三峽船工号子

一彎彩虹,半盞紅酒

潑灑故鄉的群山溝壑中

旱夔門的心髒地帶,瞬間

五彩缤紛了

留在吐祥的腳闆印

明朝的一面斷牆

流下的最後一滴眼淚

潤澤了渝東邊城的重生

吐祥鎮,三六九的趕場天

正街,後街,鐵匠街

有人在讨價還錢,販賣歲月

棉花糖朵飄過的村莊

溫潤的黑砂土,生長愛情

也生長一種喚作鄉愁的植物

那一年,墨溪河邊

趕早場的腳步,拍打青石闆

搖醒了水中的桃花魚

從此,我中了你的桃花蠱一生無解

吐祥壩的風

吐祥壩的雲朵

在連綿群山間蠕動

一些地名高調為風代言

高涼台,旋風窩,晾風垭,新風槽

山風過處,炊煙開始彌漫

小龍潭的風,吹響大龍譚的鐘

薄刀梁如一柄風向标

穿過上廟靈塔

風過吐祥壩,稀泥巴

盛滿青石闆上的腳窩

鐵匠街,千年松柏的枝頭

鍛錘聲聲是遺世的風鈴

紅紅火火、叮叮當當的時光

不及瓦屋包上的半片鐵铧

節奏而急促的上課鈴

龍泉河,一面鏡子

河堤小路是流動的膠片

木闆橋上吱吱呀呀的歌聲

擋不住四面八方射來的箭镞

操場上的旗杆,迎風吹響集合号

吐祥壩的風,逐雲而動

雲朝東雨無蹤,雲朝西披蓑衣

青春往事,留在山村的農諺裡

黎坪村的太陽

清晨,梨坪村的太陽被青松翠柏緊緊抱住

雲朵的離開

太陽從喜鵲窩中擠出來

小臉兒,羞得绯紅

正午,大瓦房

緊緊拉拽着太陽的胡須

看堂房中梁上的祝詞

檐口青瓦,撐開一把大傘

遮住父親額頭的汗珠,和

向西奔跑的陽光

涼風吹來,蟬唱累了

媽媽喊兒吃飯的聲音

悠然而至

【作者簡介】

王守槐,原籍重慶奉節,現居四川德陽,就職于羅江。四川省詩歌學會會員,德陽市羅江區作家協會副主席,有詩歌、散文作品發表于《中國文化報》《四川日報》《晚霞》《劍南文學》《詩詞》《德陽日報》《達州晚報》等各級公開報刊。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