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選自微信公衆号伴閑,作者柳小清。
前幾日的成都人民,超級興奮,原因無他:成都下雪了。
紛紛揚揚的雪花在空中不間斷地飄灑了整整一天,成都人民也興奮了整整一天。孃孃些各種旋轉跳躍,微網誌、朋友圈、頭條、抖音、快手等媒體都被或文藝、或熱烈、或直白的成都雪景攻占,下雪的成都比過年還讓人歡喜。
然而,下雪天不常有,冬日裡的暖陽也不常有。這兩樣在成都無比稀罕的天氣,讓成都人民的興奮指數直線飙升。

但是,這樣的天氣,畢竟太少。
那不如,讓其他的一些事物,給我們增添一些幸福感吧。比如:冬季裡的蘿蔔。
“菊後無他物,唯有大蘿蔔”。冬天裡的蘿蔔,尤其是覆過了霜花的蘿蔔,脆甜多汁,一口下去嘎嘣脆。小時候,打了霜後的蘿蔔可是被我們拿來當水果吃的。上學或者放學路上,遇到了種水蘿蔔的菜地,悄悄地就去尋一個最鮮嫩的拔起來,去掉綠瑩瑩的蘿蔔纓子,旁邊的小河溝裡三下五除二地把蘿蔔一洗,啃掉水紅水紅的蘿蔔皮,就開始喀嚓喀嚓地吃起來。那個蘿蔔,真正是清甜化渣,汁水充盈,一口下去,整個嗓子都清潤了。
現在雖然少了“偷”吃生蘿蔔的樂趣,但是,卻多了許多蘿蔔的烹饪方法,讓記憶中的蘿蔔滋味更加鮮活起來。
李時珍筆下的蘿蔔:可生可熟,可菹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者。确實,生蘿蔔洗淨去皮,切薄片,擺盤,點綴一兩片薄荷葉。大魚大肉後,來一口,清爽解膩,不二之選。蘿蔔皮和蘿蔔纓子都可以放入泡菜壇,到了第二天,那就是最好的佐粥小菜:洗澡泡菜,味道清爽維生素C也能最大限度儲存。
想讓生吃蘿蔔味道層次更豐富一點的,試試話梅腌蘿蔔。水蘿蔔洗淨,切去頂部、根部,中開為二,切中等厚片,放入大碗内,加鹽拌勻,靜置30分鐘左右;15–20顆話梅放入小碗内,加糖、白醋攪化,成為料汁;腌好的蘿蔔擠出水分,放入大碗,加入料汁拌勻,密封放入冰箱腌制4-12小時,即可。粉白的蘿蔔、微紫的料汁賞心悅目,入口清甜爽脆,話梅淡淡的香氣流連于唇齒,必定“CD光牒”。
再簡單點的,涼拌蘿蔔皮。蘿蔔皮切成菱形,加入适量白醋、白糖、鹽、小米辣适量切碎,靜置4小時,待味道完全融入蘿蔔皮,略微辛辣的蘿蔔皮,綜合了酸甜的口感,也别有風味。
美食家詞人蘇轼不僅創造了流傳後世大名鼎鼎的東坡肉,他把蘿蔔也視作珍馐。即使被貶他鄉,桑戶桊樞,也能支一口少一隻腳的飯鼎,煮白菜煮蘿蔔,自得其樂,日子過得清淡甘美。
《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
宋·蘇轼
我昔在田間,寒庖有珍烹。
常支折腳鼎,自煮花蔓菁。
中年失此味,想象如隔生。
誰知南嶽老,解做東坡羹。
中有蘆菔根,尚含曉露清。
勿語貴公子,從渠醉膻腥。
現在,若沒了蘇東坡的心境,清水蘿蔔可能會稍顯寡淡。配上一點點葷油,反而更能襯托出蘿蔔的甜。四川的連鍋,就是以蘿蔔五花肉為主材。五花肉洗淨,放入清水煮開,撇去浮沫,加入蔥、姜、桂皮、八角、花椒将五花肉煮至八成熟,撈出,晾涼,切薄片。蘿蔔去皮,切厚片,放入肉湯裡煮至八分熟後,加入五花肉片繼續煮至耙軟。出鍋,撒上蔥花。寒冷的冬天,一碗熱騰騰的蘿蔔連鍋湯喝下去,每個毛孔都暖和起來。五花肉的油都浸入到蘿蔔裡,蘿蔔綿軟清甜,入口即化。再配上紅油或豆瓣蘸碟,一口一片肥而不膩的五花肉,當真暖和一個冬天。
或者,簡簡單單的一鍋蘿蔔煲吧。砂鍋燒熱,加入少許豬油,化開,放入蘿蔔塊翻炒,加适量鹽、白糖、醬油,沒過蘿蔔的水(高湯更好),蓋上蓋子,焖煮20分鐘,起鍋撒上青翠的蔥花,一碗白米飯,一壺菊花茶。可享“青菜蘿蔔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的清淡怡然、通透豁達。
蘿蔔燒牛腩。牛腩切塊,冷水下鍋,加料酒、姜片煮開撈出。熱鍋燒油,放入牛腩煸炒,加醬油、番茄醬、郫縣豆瓣醬上色,加水淹過牛肉,放入八角、桂皮、香葉、花椒、幹辣椒,大火煮開轉小火。待牛腩炖至七八分熟,加入蘿蔔塊,适量加鹽調味,焖至牛肉軟爛即可出鍋,撒上香菜,絕對令人食指大動。
寒冷的冬日,一壺酒,一知己,一個小火爐,一碗蘿蔔羹,粗茶淡飯也能滋味悠長。
《周翁留飲酒》
宋·陳著
曉對山翁坐破窗,地爐撥火兩相忘。
茅柴酒與人情好,蘿蔔羹和野味長。
無須柴火,也不必破窗。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煮一鍋暖暖的蘿蔔羹,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其樂融融,也是溫暖而幸福的事。蘿蔔切絲,粉絲泡軟,切段。熱鍋燒油,蔥姜絲爆香,放入蘿蔔絲炒軟,加高湯,水開後放入粉絲,勾芡,加入适量鹽、白胡椒粉調味,最後加入雞蛋液,混勻,關火,撒上香菜末,滴幾滴香油,撒上炒好的花生碎。簡單卻無比溫暖。
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先生開藥方。冬天裡的溫暖和幸福,可以很簡單。
作者簡介:柳小清,四川成都人。戎馬西藏十餘年。愛生活,愛記錄,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