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宋朝年間,有一個名叫範舉的書生,中州府易縣人。範舉自幼家貧,靠給鐘員外家放牛過活,但是範舉十分上進,常常趁晚上閑時讀書至深夜,因為買不起油燈的油錢,範舉常常到附近的城隍廟夜讀,因為城隍廟裡的長明燈徹夜不息。後來鐘員外得知範舉如此勤奮好學,就讓他陪同自己兒子鐘魁一起讀書,範舉和鐘魁兩人互相勉勵,進步飛快。
時過一年,兩人參加州府組織的縣試,都中了秀才。又過了一年兩人參加鄉試,鐘魁中了舉人,到中州府下屬的一個小縣當了縣丞,也算是小有功名。但是此次範舉卻名落孫山,榜上無名。範舉失望頹廢,愧對鐘員外的栽培之恩,此時鐘魁勸慰道:“倘若沒有兄長輔佐,小弟也不可能僥幸得中,兄長的才學在吾之上,隻怪那主考官有眼無珠,不識英才。兄長大才堪當重任,興許隻是時運未到也。”

鐘魁勸範舉繼續讀書,生活開銷一切由他承擔。範舉除了讀書并無他長,隻好繼續苦讀。此後範舉又連考三次,皆是屢試不中。鐘魁傳來書信勸慰道:“司馬懿十年磨一劍,勾踐卧薪嘗膽十年方滅吳,望兄長戒驕戒躁,早日功成。”範舉感慨鐘家的厚恩,自己倘若輕言放棄,無顔回報。當即帶着書籍和筆墨紙硯隐居山林石洞之中,範舉每日望着日出日落,與草叢鳥獸作伴,心态平和了許多,放下功名利祿,一心專研文章。
日出之時,範舉站在巨石之上,高聲朗誦,吃些山果野菜之後,範舉便習字作畫,蟲禽鳥獸樣樣畫得是栩栩如生。範舉居住的石洞前有一潭溪水,因為範舉常在裡面洗硯台,長年累月之後竟将溪水變成了墨池。範舉想到曆史上大書法家王羲之也有一個洗硯池,後來名揚天下,而自己卻在這深山老林落寞無名,不知何時能到自己出頭之日。但是他随即又安慰自己說到:“姜子牙七十歲出山,八十歲封相,或許有大造化之人都是大器晚成,管他呢,命自我作,福自我求。”
就這樣範舉在山中不分寒暑,苦讀了三年。在第三年秋天的一個晚上,範舉正在燈下苦讀,此時門外傳來清脆的敲門聲,範舉開門一看,月光下一個紫衣紫袍的女子正站在門口,範舉聞到一陣墨香傳來。範舉忙問道:“姑娘來此何為?”那女子嬌聲說道:“今日特來向先生辭别,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功成名就,隻在今朝。”範舉還想再問,那紫衣女子化成紫煙,消失不見。
範舉思忖半晌,不知女子是為何人,正欲舉筆寫字,卻發現自己的硯台不知去了何處。那硯台是自己十幾年前在城隍廟夜讀時,一位老先生贈與他的,那硯台紫中帶藍,硯底還有魚躍龍門的雕紋,甚是精緻,後來有同窗看出那是一方端硯,屬硯台中的極品,欲高價收購,範舉對那硯台早已有了感情,一直帶在身邊使用。想到方才那女子紫衣紫袍,而且身上帶着墨香,說不定是那硯台有了靈性成了仙。
範舉徹夜未眠也沒有理出頭緒,既然沒了硯台無法寫字,範舉幹脆收拾行李下山參加當年的鄉試。此番考試範舉下筆千言如有神助,主考官看過之後連聲贊歎,範舉就此中了舉人。次年參加會試中了貢生,最後參加殿試成了欽點的狀元,被任命為中書令,正一品。一時間範舉風光無兩,真應了那紫衣女子的話:“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範舉富貴之後不忘鐘家的恩情,舉薦鐘魁做了中書侍郎,從小小縣丞一躍成為了二品大員。
京城太傅十分欣賞範舉的才學,便将女兒許配給他。洞房花燭夜時,範舉揭開紅蓋頭,心中十分歡喜,隻見那女子和自己山中所見女子一般無二,範舉隻道她是硯仙轉世,自此夫妻恩愛,傳為佳話。
後記:
魚兒不會想它為什麼不會飛,鳥兒不會想它為什麼不會在水裡遊。冬天不會想為什麼是在秋天的後面,萬事萬物都有他運作的規律,就像春天草木會發芽,秋天樹葉會掉落,冬天河水會結冰,天上會下雪,這些都是天道使然。
一個人的發達與否,一要靠個人的努力,二也要看時運。就像現在流行的一句話:風來了,豬都會飛。但是我們需要做的是,當風還沒有來的時候,張開翅膀繼續努力做好迎接風的準備,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風到來的時候,不被拉下。
當生活還不太如意的時候,我們竭盡全力,剩下的就交給命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