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怎樣了解李商隐的“世界微塵裡,吾甯愛與憎”這兩句詩?先看平仄。再看内容

怎樣了解李商隐的“世界微塵裡,吾甯愛與憎”這兩句詩?先看平仄。再看内容

李商隐是晚唐集大成的詩人。

他的詩歌中既有屈子斑斓的詠物,也有韓愈的雄奇,還有李賀的幽豔,杜甫的憂傷,阮籍的哲思。雖然用典多,含義朦胧,但是讀起來卻流利清新。你有可能不知道他的用典,不知道他到底在說什麼,但是并不影響你對他詩歌的朗讀和喜歡。

李義山的這種文學特色,被宋初的“西昆體”奉為開創者。

“世界微塵裡,吾甯愛與憎”出自李商隐的《北青蘿》: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裡,吾甯愛與憎。

這是一首五律。

<h1>先看平仄。</h1>

首句“殘陽西入崦”,平仄為“平平平仄仄”,注意“崦”字在今天讀yān,發平聲,但是在平水韻中為上聲,是仄音。是以首句的平仄關系是平起仄收模式,根據“對”、“粘”推出整首五律的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們一一核對,平仄是合律的,注意“屋”、“一”字是入聲字,是仄音。然後最後一個“憎”字是平聲,讀zēng,這個到今天也是這樣,但是生活中很多人讀四聲。平仄是合律的。

“僧”、“層”、“藤”、“憎”同屬平水韻“十蒸”部,押韻沒有問題。

再來看律詩的第三點規則:對仗。颔聯“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和頸聯“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各自對仗,精巧嚴密。

從平仄、押韻、對仗上來看,這首五律很完美。

怎樣了解李商隐的“世界微塵裡,吾甯愛與憎”這兩句詩?先看平仄。再看内容

<h1>再看内容</h1>

我們賞析李商隐的詩,看他的詩題也是個有意思的事情,不是《無題》,就是《錦瑟》、《風雨》這種随便選兩個字作詩題。反正是無法從他的詩題中了解他要說什麼,要讀懂他的詩,就得潛下心去從他的詩中發現他真正要表達的意思。

很多詩即使讀完了,也不知道他的真意,比如《錦瑟》。

《北青蘿》算是很好的一個詩題了,至少首先指明了一點:位置。北青蘿是王屋山中的一座山峰。這說明詩人是在山中,幹嘛呢?還是得具體看詩内容。

既然是五律,還是大緻遵守“起承轉合”的文法的。

起。首聯“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起筆交代景色、環境和詩作的是由:太陽向西落山了,我去山裡尋訪隐居在茅屋裡的孤僧。

承。颔聯“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承接首聯,深化寫景和事情的發展:深山裡落葉紛紛,不知僧人在何處?沿着寒雲缭繞的山路,盤曲而上,不知走了幾重。

轉。頸聯“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宕開一筆,場景跳到了與僧人見面的場景:來的時候正是僧人晚課,僧人在屋裡獨自敲磬誦經,等到可以交談的時候,他閑适地斜靠着自己的藤杖(敲磬用的)。

怎樣了解李商隐的“世界微塵裡,吾甯愛與憎”這兩句詩?先看平仄。再看内容

合。尾聯“世界微塵裡,吾甯愛與憎。”既承接頸聯,又合回首聯:聽得僧人教誨,領悟了我不過是這大千世界裡微小的塵埃啊,還談什麼愛與恨?

這一聯接頸聯是接上了,可感覺并沒有合回首聯?

其實是合上了的。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為什麼詩人要在日薄西山的時候去尋訪孤僧?他并非遊山玩水,而是被“愛與憎”困擾了,急切需要僧人來指點迷津。而在自己努力下,領悟了佛家禅理,終于可以面對自己當下的困境。

什麼困境呢?以前講李商隐的時候就講過,他在牛李黨争中做了一輩子夾心人,仕途不達,困厄度日。

這些東西呢,都是藏在詩後面的背景,如果不了解清楚,肯定會對李商隐的詩了解産生誤差。

作為朦胧派詩人鼻祖,李商隐可謂七竅玲珑心。

賞析他的詩也特别有意思。

怎樣了解李商隐的“世界微塵裡,吾甯愛與憎”這兩句詩?先看平仄。再看内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