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狀元煉成記之慷慨悲壯看李颀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乙亥科狀元,姓賈名季鄰。史料關于賈季鄰的生平事迹記載甚少,難以獨立成篇。

賈季鄰有個同榜進士同學比較有名,他就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李颀。

李颀,祖籍趙郡(今河北趙縣),定居于穎陽(今河南登封一帶)。李颀是個富家子弟,家中原本不差錢。但青少年時期的李颀,很有些個纨绔習氣,結交了一幫浮浪子弟。狐朋狗友們整天吃喝玩樂,揮霍無度,很快就把豐裕的家産給敗光了。交友要慎重,李颀的經曆告訴我們,這話還真不是說着玩的。

破産之後的李颀,幡然悔悟,開始隐居在家中刻苦讀書,潛心學習。曆經十年寒窗之後,李颀方才金榜題名、進士及第。此時的李颀,已經是個三十五歲的中年人了。求學期間的辛酸苦辣,可想而知。都說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但是回頭還是要趕早。

參加工作之後,李颀被任命為新鄉(今河南新鄉縣)縣尉。大約是為人性格、處事方式難以适應官場環境,李颀仕途很不得意,長時間在官場原地踏步走,得不到提拔重用。比如就有史籍這樣評價李颀:“性疏簡,厭薄世務”。意思是他性格清高孤傲不合群,不喜歡做一些事務性的工作。這樣的人,自然很難得到上司的賞識和同僚的喜歡。

中國的官場,永遠充斥着巨大的向上誘惑。長期無法升職晉級的官場中人,自然會有被邊緣化、會有渺小無助的強烈感受。在這種情況下,對官場産生悲觀厭倦的情緒,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比如李颀。

感覺在官場難以混出頭的李颀,無奈之下就辭職回家隐居去了。辭官之後的李颀,在家裡主要做兩件事情,一件是寫詩作賦,一件是煉丹求仙。寫詩,是為了陶冶性情,這個值得贊賞。煉丹,是為了延年益壽,這就有點迷信無知、走火入魔的意思了。

李颀煉丹求仙的行為,在當時是頗有一些名氣的。比如著名詩人王維在寫給李颀的詩中,就有“聞君餌丹砂,甚有好顔色”這樣的句子(《贈李颀》)。看來,李颀煉的丹藥,不管藥效如何,顔值還是比較高的。這說明,他在這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至于吃了以後會不會有助于健康長壽,那就不好說了。搞不好,還會有副作用。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對官場中人,李颀是道不同不相與謀。但對于那些被他視為志趣相投之人,比如詩人之類,他還是很願意交往的。比如王維、高适、王昌齡、綦毋潛等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都跟李颀交情不錯,并且互有詩作往來。人在社會,都有交際的欲望。一個人看似清高不合群,很可能是因為他沒有發現志同道合的朋友。李颀的經曆說明,有些人的性格确實不适合混迹于官場。既然發現不适合,就不如退步早抽身,免得熬在裡面活受罪。

李颀有個朋友名叫陳章甫,此人在當時是個很有名的才子。在陳章甫身上,發生過一段與科舉有關的故事。有一年,陳章甫報名參加了一科制舉考試,并且成績合格。在發放錄取通知書之前,從業人員發現他是一個黑戶口人員,也就是沒有相應的戶籍登記檔案。按照科舉的有關規定,主管部門決定不予錄用陳章甫。

陳章甫對這一決定不服,就跑到主管部門去申訴維權。主管部門的從業人員,誰也無法說服能言善辯的陳章甫,便把沖突上交,報請宰相大人親自定奪。宰相在聽取了彙報、審閱了相關申訴材料之後,覺得陳章甫言之有理,況且又是個人才,就拍闆破格錄取了他。陳章甫一個小小的書生,為了自己維權驚動了這麼高層的官員,并且還沒有受到推诿扯皮打官腔的官僚主義對待,讓人覺得有些匪夷所思。要知道,這可是發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事情啊!

陳章甫大膽維權一舉成功的舉動,一時之間使他名揚天下。士子學人,無不為之贊歎。然而,跟李颀一樣,陳章甫的仕途也很不暢達。做了一陣子芝麻官之後,他就自己摘了烏紗帽,從此歸隐田園、遊曆四方,做了閑雲野鶴。在陳章甫返鄉之前,李颀專門寫了一首題為《送陳章甫》的詩為他送行。《送陳章甫》,是比較有影響的一首唐詩。

李颀能寫各種體裁格式的詩,尤其擅長創作七言詩。在李颀的詩作中,以邊塞詩的藝術水準為最高。李颀的邊塞詩,風格慷慨奔放、蒼涼悲壯,在唐代頗負盛名。他的代表作《古從軍行》,在中國詩歌史上也是能夠占得一席之地的。在此,不妨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名作:“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營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将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在賈季鄰、李颀的同榜進士同學中,有兩個人有一定知名度。一個是颍川(今河南許昌市)人氏蕭穎士、一個是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氏李華。在唐代,這兩個人都是舞文弄墨的高手。

作者簡介:王離京,筆名谷荻,男,山東壽光人,1958年生于北京,畢業于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做過知青、勞工、教師、機關幹部,曾任山東警察學院副院長,二級警監。散文作家,系中國作協會員,發表出版作品累計三百餘萬字,多次獲獎并入選多種選本。相關作品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等著名高校圖書館館藏書目,兩度入選山東省中國小生寒暑假讀一本好書活動前十位重點推薦書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