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状元炼成记之慷慨悲壮看李颀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乙亥科状元,姓贾名季邻。史料关于贾季邻的生平事迹记载甚少,难以独立成篇。

贾季邻有个同榜进士同学比较有名,他就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颀。

李颀,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定居于颖阳(今河南登封一带)。李颀是个富家子弟,家中原本不差钱。但青少年时期的李颀,很有些个纨绔习气,结交了一帮浮浪子弟。狐朋狗友们整天吃喝玩乐,挥霍无度,很快就把丰裕的家产给败光了。交友要慎重,李颀的经历告诉我们,这话还真不是说着玩的。

破产之后的李颀,幡然悔悟,开始隐居在家中刻苦读书,潜心学习。历经十年寒窗之后,李颀方才金榜题名、进士及第。此时的李颀,已经是个三十五岁的中年人了。求学期间的辛酸苦辣,可想而知。都说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是回头还是要赶早。

参加工作之后,李颀被任命为新乡(今河南新乡县)县尉。大约是为人性格、处事方式难以适应官场环境,李颀仕途很不得意,长时间在官场原地踏步走,得不到提拔重用。比如就有史籍这样评价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意思是他性格清高孤傲不合群,不喜欢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这样的人,自然很难得到上司的赏识和同事的喜欢。

中国的官场,永远充斥着巨大的向上诱惑。长期无法升职晋级的官场中人,自然会有被边缘化、会有渺小无助的强烈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对官场产生悲观厌倦的情绪,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比如李颀。

感觉在官场难以混出头的李颀,无奈之下就辞职回家隐居去了。辞官之后的李颀,在家里主要做两件事情,一件是写诗作赋,一件是炼丹求仙。写诗,是为了陶冶性情,这个值得赞赏。炼丹,是为了延年益寿,这就有点迷信无知、走火入魔的意思了。

李颀炼丹求仙的行为,在当时是颇有一些名气的。比如著名诗人王维在写给李颀的诗中,就有“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这样的句子(《赠李颀》)。看来,李颀炼的丹药,不管药效如何,颜值还是比较高的。这说明,他在这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至于吃了以后会不会有助于健康长寿,那就不好说了。搞不好,还会有副作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官场中人,李颀是道不同不相与谋。但对于那些被他视为志趣相投之人,比如诗人之类,他还是很愿意交往的。比如王维、高适、王昌龄、綦毋潜等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都跟李颀交情不错,并且互有诗作往来。人在社会,都有交际的欲望。一个人看似清高不合群,很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发现志同道合的朋友。李颀的经历说明,有些人的性格确实不适合混迹于官场。既然发现不适合,就不如退步早抽身,免得熬在里面活受罪。

李颀有个朋友名叫陈章甫,此人在当时是个很有名的才子。在陈章甫身上,发生过一段与科举有关的故事。有一年,陈章甫报名参加了一科制举考试,并且成绩合格。在发放录取通知书之前,工作人员发现他是一个黑户口人员,也就是没有相应的户籍登记档案。按照科举的有关规定,主管部门决定不予录用陈章甫。

陈章甫对这一决定不服,就跑到主管部门去申诉维权。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谁也无法说服能言善辩的陈章甫,便把矛盾上交,报请宰相大人亲自定夺。宰相在听取了汇报、审阅了相关申诉材料之后,觉得陈章甫言之有理,况且又是个人才,就拍板破格录取了他。陈章甫一个小小的书生,为了自己维权惊动了这么高层的官员,并且还没有受到推诿扯皮打官腔的官僚主义对待,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要知道,这可是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事情啊!

陈章甫大胆维权一举成功的举动,一时之间使他名扬天下。士子学人,无不为之赞叹。然而,跟李颀一样,陈章甫的仕途也很不畅达。做了一阵子芝麻官之后,他就自己摘了乌纱帽,从此归隐田园、游历四方,做了闲云野鹤。在陈章甫返乡之前,李颀专门写了一首题为《送陈章甫》的诗为他送行。《送陈章甫》,是比较有影响的一首唐诗。

李颀能写各种体裁格式的诗,尤其擅长创作七言诗。在李颀的诗作中,以边塞诗的艺术水准为最高。李颀的边塞诗,风格慷慨奔放、苍凉悲壮,在唐代颇负盛名。他的代表作《古从军行》,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是能够占得一席之地的。在此,不妨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名作:“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在贾季邻、李颀的同榜进士同学中,有两个人有一定知名度。一个是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氏萧颖士、一个是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氏李华。在唐代,这两个人都是舞文弄墨的高手。

作者简介:王离京,笔名谷荻,男,山东寿光人,1958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知青、工人、教师、机关干部,曾任山东警察学院副院长,二级警监。散文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发表出版作品累计三百余万字,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选本。相关作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两度入选山东省中小学生寒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前十位重点推荐书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