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浪子回頭的邊塞詩人李颀,盛唐詩人圈裡有他一席之地

古從軍行

唐代 ·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将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浪子回頭的邊塞詩人李颀,盛唐詩人圈裡有他一席之地

作者簡介:

李颀,唐朝河南颍陽人,生于690年,這一年武則天稱帝,并在神都紫微城洛城殿親自策問貢士。

李颀年少時家中富有,頗有産業,但少年時結交富商纨绔子弟,最終傾财破産。從這裡可以看出李颀是一個極好交友的人,其為人豪爽義氣。

家中敗落之後,李颀開始奮發圖強,隐居苦讀十年,最終于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考取進士,名揚天下。唐朝進士極難考取,錄取進士最多的唐玄宗天寶十二年,也隻有56人而已。由此可見,李颀是有真才實學的,其文學功底不弱于我們所知的唐朝名人。事實上,他跟王維、高适、王昌齡等著名詩人是好友,邊塞詩是他最主要的創作方向。

浪子回頭的邊塞詩人李颀,盛唐詩人圈裡有他一席之地

李颀考中進士後任新鄉縣尉,也許感覺仕途無望,便很快辭官。此後雲遊山水,結交名士,過着半隐居的生活。在《全唐詩》中有李颀詩三卷,上文中《古從軍行》是其代表作之一。

邊塞詩代表作:《古從軍行》

從軍行本為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多寫軍旅生活。但詩人怕觸犯忌諱,便在前面加了一個“古”字。

李颀主要生活在唐玄宗時期,跟他同時期的詩人大多在讴歌開元盛世,贊頌明君。但李颀卻看到了在對外開疆拓土中唐明皇的好大喜功、窮兵黩武,視人命如草芥的惡劣行徑。這種在盛世時展現民生疾苦的詩是難能可貴的。

浪子回頭的邊塞詩人李颀,盛唐詩人圈裡有他一席之地

詩的意思是說:白天登山觀望報警的烽火台,黃昏時牽馬到交河邊飲水。風沙彌漫,一片漆黑,隻聽得見軍中巡夜的打更聲,還有那如泣如訴的幽怨的琵琶聲。曠野雲霧茫茫萬裡不見城郭,雨雪紛紛籠罩着無邊的沙漠。哀鳴的胡雁夜夜從空中飛過,胡人士兵也觸景生情,潸然淚下。聽說玉門關已被擋住了歸路,戰士隻有追随将軍去與敵軍拼命。年年戰死的屍骨埋葬于荒野,換來的隻是西域葡萄送漢家。

詩人描寫的戰前場景令人身臨其境,我們從詩中看到了邊塞的烽火台、看到了戰馬飲水、看到了風沙遮天蔽日,再加上夾雜着的琵琶聲無不訴說着戰前的肅殺感。

出征的戰士們,身後的玉門關已經關閉,他們隻能跟着将軍去拼命,戰死沙場隻是為了換取葡萄,這難道還顯示不出皇帝的草菅人命嗎?李颀在詩裡諷刺意味濃厚,在他心中頗有張養浩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之感。

全詩巧妙地運用音節來表情達意。第一句開頭兩字“白日”都是入聲,具有開場鼓闆的意味。三、四兩句中的“刁鬥”和“琵琶”,運用雙聲,以增強音節美。中段轉入聲韻,“雙雙落”是江陽韻與入聲的配合,猶如雲鑼與鼓闆合奏,一廣一窄,一放一收,音節最美。中段入聲韻後,末段卻又選用了張口最大的六麻韻。以五音而論,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節錯落,各極其緻。全詩先後用“紛紛”、“夜夜”、“雙雙”、“年年”等疊字,不但強調了語意,而且疊字疊韻,在音節上生色不少。

浪子回頭的邊塞詩人李颀,盛唐詩人圈裡有他一席之地

在《批點唐音》中說:“李颀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與七言律皆有高處。”李颀詩有一大特點,詩作暗含音律,很有古代《詩經》的特色。

詩歌成就:

邊塞詩:描寫塞外景象寫實,文風多豪邁、直抒胸臆,情調多沉郁悲涼。代表作:《古從軍行》、《古意》。

描寫音樂的詩:唐朝胡樂傳入中原,為樂曲增加了很多異域音調。李颀将詩與音樂結合創作了很多描寫音樂的詩,像《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

除此之外,李颀于修道也多有感觸,有很多這方面的詩作。但内容多消極,在這裡不足道也。

浪子回頭的邊塞詩人李颀,盛唐詩人圈裡有他一席之地

李颀于751年去世,此時唐朝還處于巅峰盛世時期。他沒有看到不久後的安史之亂,是極幸運的。他作品中的憂國憂民,讓我們看到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文/阿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