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南北朝小傳系列/不定期更新/檀弓(撰文)|
傀儡皇帝,就是空有皇帝之名,沒有作為皇帝的最高權力。實權往往掌握在另一人(往往是權臣、太後或他國國君)手裡。
——百度百科
自秦始皇首稱皇帝以來,皇帝成為帝制時代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号稱"天下大事決于一人",其地位至高無上,但一旦在皇帝前面加上"傀儡"二字,這個皇帝的含金量就大打折扣了。
宋文帝劉義隆繼位之初便是傀儡,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将軍謝晦、護軍将軍檀道濟廢殺宋少帝劉義符,而立劉裕的第三子劉義隆,乃是貪圖其為人和善,母家又沒什麼勢力,這種皇帝立了之後好控制。
漢獻帝——傀儡皇帝的代表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稚嫩的新君</h1>
但劉義隆也并不是什麼勢力都沒有,東晉時期皇權羸弱,門閥士族往往通過出鎮地方以強大武力壓制中央,百餘年間多次發生的"荊揚之争"便是地方與中央沖突的代表。
荊州地處南朝上遊,兵強馬壯,荊州刺史往往還能同時都督附近的一些小州,憑借如此強大的實力,是以掌握荊州的實力派一般權勢滔天,能借此倒攻中央。劉裕建宋後雖然鑒于東晉的教訓,削弱了荊州的實力,但荊州依然是地盤廣大、人口衆多、經濟發達的超級大州,有鑒于此劉裕死前曾有遺诏,讓子孫後代輪流擔任荊州刺史,以防止個别宗王長期管治荊州,進而做大。
《宋書·劉義宣傳》:初,武帝以荊州上流形勝,地廣兵強,遺诏諸子次第居之。
但徐羨之他們想要迎立劉義隆為帝的時候,劉義隆恰好正在擔任荊州刺史。因而劉義隆接到徐羨之等人的消息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趕往建康(今江蘇南京)繼位,而是想憑借荊州強大的實力,以平定傅亮等人作亂為借口,起兵東下建康、奪取皇位。
王敦之亂可以說是第一次荊揚之争
能有這個想法,說明兩點,一來劉義隆害怕自己一去建康就會成為徐羨之、傅亮、謝晦等人的傀儡,這是人之常情;二來則是劉義隆當時的政治眼光還很稚嫩。荊州是兵強馬壯,但時年才18歲的劉義隆坐鎮荊州不過幾年,勢力能有多深,要知道後來劉義隆的六弟劉義宣掌控荊州刺史近二十年,一旦起兵,還是失敗,就知道據地方造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況且徐羨之等人是借太後旨意誅殺的劉義符,程式是合法的,再來朝廷中央有徐羨之、傅亮等人把控,外有大将檀道濟為外援,内外成掎角之勢,地方各大實力派在沒清楚局勢走向前,不可能出手相助任何一方。這種情況下,劉義隆僅憑自己不太強大的力量想挑戰宋朝中央,無異于以卵擊石。
檀道濟
如果劉義隆當時真這麼做了,也就沒有後面的事了,或許傅亮、檀道濟等人會在平定劉義隆之亂後,再立一個更加軟弱的皇帝。幸好劉義隆最終沒這麼做,原因是有人勸他,王華(琅琊王氏、劉義隆心腹)告訴劉義隆"徐羨之等人是以要立劉義隆,不過是想讓少主重用依靠他們罷了,以保證他們掌握大權鞏固自己的地位,是以放心去好了。"劉義隆的大将到彥之(這個人很重要)也勸他"荊州的兵力根本不足以争奪天下,現在皇位自己飛過來,自然要抓住他,應當立刻趕往建康,遲則生變。"
《宋書.王華傳》:祖入奉大統,以少帝見害,疑不敢下。華建議曰:"羨之等受寄崇重,未容便敢背德,廢主若存,慮其将來受禍,緻此殺害。蓋由每生情多,甯敢一朝頓懷逆志。且三人勢均,莫相推伏,不過欲握權自固,以少主仰待耳。今日就征,萬無所慮。"
正是在群臣的勸解下,生性多疑的劉義隆才下定決心去建康登基。想要憑借荊州起兵,是劉義隆最可能走錯的一步,幸好其選擇了正确的路。但危機才剛剛開始,到了建康後,面對權臣,劉義隆從這時開始一步也不能錯,錯一步便是萬劫不複,而劉義隆直到鏟除權臣為止,确實一步也沒錯,正是通過這件事,劉義隆從一名普通藩王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
二、權臣的修養
權臣何以能成為權臣,自然是因為其從中央到地方安插上自己的人馬,全面掌控國家軍政大權,令皇帝政令不出宮門(最好宮内也沒用),總的來說一句話就是盡可能掌握最大的權力,以防止皇帝日後反攻倒算。徐羨之等人作為政壇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油條,自然深谙此理。
是以在劉義隆啟程前往建康接任皇帝之前,徐羨之等人就利用權力真空時期,以中央的指令下诏由謝晦接替劉義隆出任荊州刺史,此舉一舉兩得,既可以防範劉義隆登基後委任他人擔任荊州刺史,在地方上培植保皇派;又可以憑借荊州強大的實力震懾中央,使劉義隆不敢輕舉妄為。
《宋書·謝晦傳》:少帝既廢,司空徐羨之錄诏命,以晦行都督荊湘雍益甯南北秦七州諸軍事、撫軍将軍、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欲令居外為援,慮太祖至或别用人,故遽有此授。精兵舊将,悉以配之,器仗軍資甚盛。
對此,劉義隆展現出了高超政治智慧。傀儡皇帝勢力弱小,要想奪回權力,必然隻能智取,最好是先讓權臣麻痹大意,再暗中培植自己勢力,隻等時機出現,一舉拿下。相反如果不自量力,想要硬碰硬,高貴鄉公曹髦就是鮮活的例子。
曹髦
對徐羨之等人的要求劉義隆一一滿足,進徐羨之為司徒,傅亮加開府儀同三司,檀道濟加号征北将軍,同意謝晦的赴任荊州刺史的請求,希望暫時能夠安撫這些權臣。但劉義隆也并不是一味退讓,也開始任命自己的親信,其即位後即任用王華、王昙首(二人是從兄弟)為侍中,王華等人都是從荊州就跟随劉義隆的從龍功臣,至于為什麼要任用他們,放到下面說。
謝晦本來是領軍将軍,現在外放為荊州刺史,領軍将軍一職自然要有人接任,劉義隆屬意自己的心腹大将到彥之,而徐羨之等人也預料到劉義隆會任用到彥之,是以極力向劉義隆推薦到彥之出任雍州刺史(治所在今湖北襄陽),然而劉義隆堅決拒絕徐羨之的提議,堅持要召到彥之入京為中領軍接替謝晦。劉義隆連老巢荊州都能讓給謝晦,為何在此事上寸步不讓,因為領軍将軍掌管宮廷禁軍,等于說劉義隆的身家性命全在此人手上,如果不是自己信得過的人,劉義隆是絕對不會放心的。
北周權臣宇文護
交鋒的結果是劉義隆獲勝,掌控了禁軍軍權。徐羨之等人作為權臣難道不知道掌控禁軍的重要嗎,怎麼甘願将如此重要的職位拱手讓人!原因很複雜,但大緻能分為兩個方面。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皇帝與權臣</h1>
徐羨之、傅亮等人壓根不是合格的權臣。什麼叫權臣,當然是大權在握,甚至可以随意廢立皇帝了。但權力越大,風險也就越大,是以自古以來權臣要想不被扳倒,就必須盡可能的壟斷大權、架空皇帝,而這決定了——權臣絕不能與他人分享權力,是以無論是西漢的霍光還是清初的鳌拜,都是在掌權途中幹掉了其他輔政大臣,最終自己獨攬大權、乾坤獨斷。
霍光劇照
這倒不是這些權臣心黑,而是由于權臣這個職業,要是人一多,難免會有分歧,輕則打嘴炮,重則刀兵相向,不得不這樣做。春秋時期的魯僖公曾有言:"一國三公,吾誰适從?",而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竟然有四個權臣,權臣一多自然便會有分歧,比如顧命大臣檀道濟,在一些重大問題的處置之态度上與徐羨之等三人有所不同,例如他就不主張殺害廬陵王劉義真(劉裕次子)。
後來劉義隆正是根據這一點,分化這些權臣,并将檀道濟收為己用,檀道濟是四大權臣中武力值最高的,他的反水使得徐羨之等人失去了武力對抗的可能,後來謝晦據荊州造反,就是檀道濟和到彥之平定的。乃至于後來徐羨之、傅亮等人想通過放棄權力,換取家族保全,但是那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總之以徐羨之等人為首的權臣集團始終沒能完成整合,推舉出一個帶頭大哥,而造成各方分歧,政令不一,為劉義隆逐個擊破他們提供了好機會。徐羨之等人為何沒能完成整合,有内部各方牽制的原因,這來自劉裕臨終的布局,輔政大臣各掌一部分權力,但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壓到其他所有人。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外部原因,也是劉義隆能鏟除權臣的第二個原因。
士族門閥的反撲。東晉末年以來,士族門閥逐漸腐朽堕落,喪失了最高公權力,劉裕建宋以後,士族門閥雖不甘心,但礙于實力也不得不俯首聽命。然而劉義符之死和劉義隆繼位,給沉寂已久的門閥士族帶來的機會。本來徐羨之等人廢殺劉義符,造成建立不久的劉宋政權急劇動蕩,如果就此能造成劉宋的垮台,那麼門閥士族便可趁機恢複其在東晉的榮光,然而劉義隆繼位了,劉宋延續了下去。
但這并不意味着門閥士族一點機會也沒有了,徐羨之等權臣與皇帝劉義隆的沖突令他們看到希望,如果能夠協助劉義隆将徐羨之等人趕下台,那麼其就能夠代替徐羨之等人掌權(當然這種掌權是在皇權的控制之下),算起來也算不錯的交易。徐羨之、傅亮等權臣之中始終不能決出一個帶頭大哥,就是因為外有門閥的相逼,權臣集團中除了出身陳郡謝氏的謝晦(是以後來陳郡謝氏在南朝一蹶不振),均是寒門出身,與門閥士族有天然沖突,如果其内鬥必将給門閥士族機會,是以雖然權臣之間有沖突,但是為了安全起見,暫時不能"攘外必先安内"。
隻是這樣一來内無主心骨,外有門閥士族與皇權兩重壓力,這種權臣集團是不會長久的。還記得上文提及的王華、王昙首嗎,他們就是琅琊王氏出身,也是門閥士族的代表,透過他們,劉義隆将大部分門閥士族拉倒了自己這一方,并利用徐羨之等人的沖突,慢慢削弱其權力。
劉義隆繼位之初形勢
元嘉三年(426年),最後攤牌的時刻到了,劉義隆宣布徐羨之、傅亮及謝晦擅殺少帝劉義符及劉義真的罪行,要将徐羨之及傅亮治罪,并決定親征謝晦,命雍州刺史劉粹、南兖州刺史檀道濟、中領軍到彥之先行出兵。徐羨之聞訊自殺,傅亮被捕處死,謝晦則出兵反抗,但知檀道濟協助劉義隆讨伐即惶恐不已,無計可施,不久謝晦軍隊潰散,謝晦試圖逃走,但被擒處死。劉宋初期,盛極一時的權臣集團就此滅亡,而劉義隆也趁機将大權收回。
縱觀劉義隆收回皇權的過程,可以說雄才大略,但也是時事所緻。固然劉義隆政治手段豐富,但是如果沒有南朝這一特殊時期,門閥這一特殊階層的存在,造成徐羨之等寒門出身的權臣投鼠忌器,劉義隆想要收回大權之路不會這麼好走。
劉義隆初到建康的時候,徐羨之曾問傅亮對新君的感受,傅亮回答說其在晉文帝、晉景帝之上。徐羨之對傅亮說,那劉義隆一定能明白我們的心意,傅亮說了意味深長的一句話"不一定"。後來的發展果如傅亮預言。
劉義隆掌權後,由于東晉末年聯合劉宋初年的連年戰亂,南朝國力不斷衰弱,因而劉義隆首先要做的便是重振南朝。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宋書》、《魏書》、《南史》、《北史》、《宋文帝與父皇劉裕的顧命大臣》(唐春生)
END
圖檔來源于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贊賞一下表達支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