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北朝史:名将檀道濟,廢帝計劃的幸存者,最後功高震主全家被殺

檀道濟,山東省濟甯市金鄉人,南北朝時期稱山東為高平郡。檀道濟從小父母雙亡,兄弟幾人都由堂叔檀憑之撫養長大。公元404年,北府兵出身的劉裕率領舊北府兵起義反抗恒氏篡國。檀道濟就跟随兩個哥哥投奔了劉裕,并且随劉裕攻破了建康,趕跑了恒玄。

在讨伐恒玄初期,檀道濟兄弟幾人就展現出了強大的軍事能力。在趕走恒玄後,急需軍事人才的劉裕讓檀道濟做了建武将軍參軍。在後面消滅恒氏的戰争中,檀道濟往往都是一馬當先,這讓劉裕看到了自己平定孫恩起義時的影子,對檀道濟兄弟也是格外的看重。

在剿滅恒氏的殘餘力量時,檀道濟生擒了恒玄的兒子桓振,立下大功的檀道濟被劉裕任命為輔國參軍加封南陽太守。檀道濟兄弟幾人之是以能征善戰,不得不感謝他叔叔檀憑之。檀憑之原本就是東晉大将,從小跟在叔叔身邊長大的檀道濟兄弟,對行軍布陣也是信手拈來。

南北朝史:名将檀道濟,廢帝計劃的幸存者,最後功高震主全家被殺

檀道濟自從軍以來,跟随劉裕四處征戰,從消滅恒氏叛亂,平定盧循起義、司馬休之作亂等戰役中都有很好的表現。劉裕任檀道濟為征虜司馬,加号冠軍将軍。劉裕北伐後秦,以檀道濟為北伐先鋒,消滅後秦,占領長安後,檀道濟被任為征虜将軍、琅琊内史。

劉裕知道檀道濟在軍事方面有很高的才能,劉裕就把檀道濟安排在了長子劉義符身邊做西中郎司馬,兼任世子中庶子。劉裕篡晉基本上是闆上釘釘的事情了,劉裕稱帝,世子劉義符就是太子,也就是将來的皇帝。劉裕把檀道濟安排到這樣的位置,可見對他是有多麼的看重。

劉裕稱帝沒多久,身體出現了不适,長年的征戰,沒日沒夜的處理政事,劉裕病倒了。劉裕知道大限快到的時候,心裡還是很擔心的,因為幾個兒子都還小,太子劉義符才十六歲。必須要給太子培養一些勢力,不然等他劉裕一死,觊觎這個皇位的大有人在。

劉裕把目光投向了檀道濟,他對劉裕一直是忠心耿耿,而且一直在太子身邊做事。能力方面那更不用多說,随劉裕征戰的這些年裡,劉裕是最清楚不過的了。劉裕提拔檀道濟出任為監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諸郡軍事、鎮北将軍、南兖州刺史。一時間檀道濟可謂是權利滔天,這也就是他能成為托孤大臣的原因。

劉裕死之前任命的四位托孤大臣,徐羨之,文有傅亮,武有檀道濟、謀有謝晦。這幫人都是劉裕的開國元勳。目前他四人在朝中權利最大,劉裕這樣做,其實也是想讓他四人互相制衡。

宋少帝劉義符即位後的第二年,北魏進攻青州,時任青州刺史的竺夔向朝廷告急。劉義符下诏加官檀道濟為使持節、監征讨諸軍事,領兵前去支援竺夔。等檀道濟的援軍一到,北魏軍隊連夜撤退了。無功而返的檀道濟回軍後仍鎮守廣陵,從此也就和北魏開始了争鬥。

少帝劉義符即位後,經常幹些事情讓大臣們不爽,特别是托孤大臣的徐羨之和少帝劉義符沖突日益嚴重。感覺自己受到威脅的徐羨之就有了廢黜少帝劉義符,擁立其他皇子為帝的打算。但這個事也不是他說了算,是以他隻好找到傅亮來商量。

南北朝史:名将檀道濟,廢帝計劃的幸存者,最後功高震主全家被殺

傅亮一介老儒生,思想必然陳舊,是以對少帝劉義符的所做所為也有點不滿。徐羨之在一旁添油加醋的說了一番,又讓朝中一些大臣中傷少帝。這讓領兵在外的檀道濟更加堅信少帝無德,不能振興劉宋江山。

徐羨之和劉裕次子劉義真更加不和,廢了皇帝以後,有能力來接班的就是劉義真。徐羨之心裡肯定是一百個不答應,要是擁立劉義真為帝,那還不如讓劉義符繼續當皇帝。徐羨之故意安插罪名給劉義真,要把劉義真貶為平民,檀道濟知道後不答應。最後劉義真還是給徐羨之外放的時候派人給殺了。

劉義真一死,隻好讓徐羨之看好的劉義隆來即位。傅亮去接回劉義隆,并請他登位,劉義隆雖小,但是兩個哥哥被徐羨之弄死這個事。他可是一直記在心裡,是以暗中也就讓自己的心腹到彥之四處部署,将來好為兩個哥哥報仇。

徐羨之擔心劉義隆繼位後,會将荊州重鎮委給心腹,徐羨之殺了兩個皇子,他也擔心劉義隆會找他算賬。是以就找了幾個理由任命謝晦為都督荊湘等七州諸軍事,掌握長江中遊的軍權。意思是讓謝晦在外作為自己在朝中的外援。劉義隆幹脆裝傻,你弄你的,我搞我的,這個仇我是一定會報,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謝晦自從和徐羨之殺了宋少帝和劉義真以後,一直擔心劉義隆會找他算賬。當得知要出任荊州刺史時,謝晦也是放下了那顆顫抖的心。連續殺了皇家兩個兒子,一個還是皇帝,這換作誰都不安。

劉義隆經過兩年的部署,認為報仇的時候到了,下令逮捕了徐羨之和傅亮。徐羨之無奈隻好自殺,傅亮一生為朝廷,劉義隆心裡清楚傅亮沒二心。殺他兩個哥哥的主謀是徐羨之和謝晦,但傅亮參與了密謀。劉義隆隻是賜死了傅亮,善待了他的家人。

南北朝史:名将檀道濟,廢帝計劃的幸存者,最後功高震主全家被殺

在荊州擁兵自重的謝晦,聽說徐羨之和傅亮被殺,也是清楚劉義隆準備秋後算賬了。手裡有人,謝晦也不懼,橫豎都是死,幹脆起兵反叛。至于為什麼劉義隆這時不找檀道濟的麻煩。

一是劉義隆不想兩線做戰,如果他選擇同時向檀道濟和謝晦開戰,自己必敗無疑。第二檀道濟隻是廢帝計劃的執行者,他的出發點是好的,而且當時少帝被徐羨之所殺。檀道濟擔心朝局有變,親自帶兵穩定混亂,直到自己順利登基為止,殺死兩個哥哥的事和他也沒什麼關系。

第三個是這時的北魏常年騷擾劉宋邊境,邊關統帥離不開檀道濟。最後由于檀道濟一直以來軍功顯赫,在朝廷上下有很高的威望。在檀道濟和劉義隆心腹大将到彥之的攻擊下,謝晦兵敗被俘,謝晦全家被殺。

謝晦的反叛被平定後,宋文帝劉義隆開始了他的北伐政策。對北魏的戰争中,到彥之的攻城略地,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感到頭疼。到彥之一度領兵攻取洛陽、虎牢關等地。最終在拓跋焘的親自領兵反擊下,又把幾處失去的城池收了回來。

檀道濟在和北魏的作戰中,衍生了一個成語“唱籌量沙”。成語的由來是拓跋焘戰敗到彥之,檀道濟領兵前去救援,多次擊敗北魏軍隊。最終因為敵衆我寡,劉宋防守的滑台失陷。宋軍戰敗,糧草不足,檀道濟軍中有一個士兵臨陣叛逃到北魏。說了宋軍缺糧的事,北魏方面也不确定此事的真假,但又不想錯過剿滅檀道濟的機會。

北魏派大軍圍住了撤退的宋軍,就在軍心動搖時。檀道濟立即下令,讓軍隊就地安營紮寨。面對數倍于自己的敵軍,檀道濟還能保持的相當冷靜。當天晚上檀道濟帶着管糧食的所有官員士兵,在軍營中盤點糧食。

一些士兵拿着竹籌唱着計數,另一些兵士用鬥子在量米。北魏派來的探子見狀後回去禀報,說宋軍有足夠的糧食,可以支撐他們繼續作戰。北魏方面一聽探子的報道,當場就斬殺了叛變過去的宋軍。

這是檀道濟把白沙跟糧食放在一起,用來迷惑北魏探子的計謀。是以這就是“唱籌量沙”的由來,成語出自《南史 檀道濟傳》。

南北朝史:名将檀道濟,廢帝計劃的幸存者,最後功高震主全家被殺

在劉裕沒死的時候,檀道濟在軍中就有很高的威望,加上這幾年經常統兵北伐,威望更勝之前。這也為他召來了殺身之禍,自古功高震主,不知收斂的都沒好下場。特别是檀道濟的幾個兒子都很有才能,而且在朝中都擔任高位。

成年後的劉義隆,是個病秧子,而且性格多疑。擔心自己死了就沒人壓的了檀道濟一家,彭城王劉義康是劉裕的第四子。也許是想到兩個哥哥被權臣所殺,看三哥劉義隆一副要嗝屁的樣子,擔心自己會走老路。在公元436年,劉義隆召檀道濟進京,随即下令處死,檀道濟和幾個兒子也一并被殺。這個時間段正好是徐羨之三人伏誅後的第十年。

《宋書》和《南史》對檀道濟的死記載不同,《宋書》中記載劉義隆說檀道濟的死是罪有應得。檀道濟死後,宋文帝劉義隆還大赦天下來慶祝。一個功高震主的權臣,又是曾經殺自己兩個哥哥的幫兇,是以宋文帝要檀道濟死是理所當然的。

幾百年後的《南史》中又提到,是彭城王劉義康矯诏誅殺了檀道濟一家。理由是宋文帝劉義隆和北魏的多次作戰中都失利,劉義隆還感慨要是檀道濟還在,宋軍不至于敗的這樣慘。

《宋書》的成書時間是在劉宋時期,而《南史》是幾百年後的作品。是以《宋書》的可信度較高,但不管怎麼樣,檀道濟的軍事才能和對劉宋江山做出的貢獻這是事實。北魏拓跋焘對檀道濟的評價是:“彼公時舊臣雖老,猶有智策,知今已殺盡,豈非天資我邪?”。

甚至北魏軍隊知道劉義隆處死了檀道濟,都互相慶祝,“道濟已死,吳子輩不足複憚”,意思是檀道濟死了,南朝就這也沒有讓他們忌憚的人了。

南北朝史:名将檀道濟,廢帝計劃的幸存者,最後功高震主全家被殺

檀道濟被處死後,宋文帝問中書令殷景仁,誰可以接替檀道濟的位置,殷景仁的回答是沒人能接替。把檀道濟比作漢将李廣,“不然,西漢時李廣在朝廷,匈奴不敢南侵,能夠接替他的還有誰?”。

我們熟知的成語“自毀長城”,這個典故也是發生在檀道濟身上。彭城王劉義康奉旨捉拿了檀道濟一家十幾口人,檀道濟被捕時:“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 帻投地,曰:乃壞汝萬裡長城。”出自《南史 檀道濟》,後來慢慢變成了“自毀長城”。

冷知識,檀道濟和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是好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