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朝劉宋大将檀道濟,功高震主遭猜忌,皇帝就算吃敗仗也要殺了他

檀道濟,不知何年何月生人,高平郡(今山東)人,東晉末年名将,南朝宋的開國元勳。

檀道濟很小的時候便經曆了喪親之痛,而且是父母雙亡。長大後參軍成為北府兵的一員,在劉裕賬下奔走,随着劉裕一同平定了桓玄之亂,盧循之亂,在戰鬥的路上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将軍,滅後秦,北伐北魏,可謂戰功赫赫,可謂劉宋柱石。

南朝劉宋大将檀道濟,功高震主遭猜忌,皇帝就算吃敗仗也要殺了他

而這樣一位國家柱石般的将軍,在沒有做出謀反舉動的時候,僅僅因為對皇帝有威脅,是以遭到了皇帝的殺害,也為後世留下一個成語“自毀長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位大将的偶然的人生和必然的結局。

一、

南朝劉宋王朝第一個皇帝武帝劉裕死了以後,輔政大臣徐羨之、傅亮等人廢掉少帝劉義符,迎立劉裕第三子劉義隆即皇帝位,史稱劉宋文帝。

南朝劉宋大将檀道濟,功高震主遭猜忌,皇帝就算吃敗仗也要殺了他

在這件事情上,徐羨之等人“黜昏立明”本沒有錯,但是,在做這件事的過程當中,這幫人不僅殺掉了少帝劉義符,而且還殺掉了沒有一點過錯的廬陵王劉義真,僅僅因為劉義真是老二,這個天然的排序擋了老三劉義隆做皇帝的道。

這一點清代史學家王鳴盛頗不了解,他在《十七史商榷》說,“徐羨之、傅亮、謝晦等廢昏立明,忠也。然少帝已幽于吳,文帝已入,可無後慮。即有慮,應讓文帝自為之,乃必弑少帝,何意?且并殺無過之廬陵王義真,又何意?”

如果說徐羨之等人這一連串的殺戮行為是為劉義隆考慮,那麼他們的這種行為就是超越了自己的本份,做了他們不該做的事情。

凡事不可做的太絕,否則結果很可能會偏離最初的本意,這便是是一例。

在這件事情當中,不僅由輔政大臣徐羨之、傅亮謀劃主持,而且謝晦和大将軍檀道濟也參與了,雖然二人都不是主謀,在當事人劉義隆心裡還是留下了陰影。

南朝劉宋大将檀道濟,功高震主遭猜忌,皇帝就算吃敗仗也要殺了他

曆史上這種事情向來如此,如果不幸蹚入皇室的這種渾水,便注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劉義隆掌權以後,時間僅僅過去一年,就先殺掉徐羨之和傅亮,接着劉義隆利用檀道濟除掉了謝晦,十年以後,劉義隆終于對檀道濟下手,一代名将,最終還是逃脫不了兔死狗烹的結局。

二、

應該說從内心講,劉義隆是不想殺檀道濟的。檀道濟從小是孤兒,苦出身,後來參加劉裕的軍隊,打仗很勇敢,《南史》說,“武帝北伐,道濟為前鋒,所至望風降服。”

不僅如此,此人還是不殺俘虜,攻取洛陽以後,有人提出盡殺俘囚,“以為京觀。”要擺擺威風,檀道濟不同意,說:“吊民伐罪,正在今日。”結果把人都放了。

檀道濟軍功卓越,威信很高,劉裕死後,他是輔政大臣之一,不過一直在外帶兵,劉宋文帝劉義隆即位以後,對檀道濟這個人内心一直很沖突,雖然知道他參與了殺戮自己兩位兄長的行為,但并沒有追究他的責任,不僅不追究,而且還讓他帶兵讨伐遠在江陵的謝晦。

三、

謝晦在廢黜與弑殺少帝和劉義真事情上罪不至死,謝晦看到劉義隆殺掉徐羨之和傅亮以後,遠在千裡之外的謝晦非常害怕,為了保全自己,也做了一些工作,一方面他深交劉義隆身邊的侍中王華,“藉以免禍。”

另一方面,他主動與皇室結為親家,一個女兒許給彭城王劉義康,另一個女兒許配給新野侯劉義賓。

但是劉義隆顯然不為所動,派檀道濟率大軍西征江陵,《南史》說,“時晦本謂道濟與羨之同誅,忽聞來上,遂不戰自潰。”

謝晦本來以為檀道濟要與徐羨之等人一起被殺的,他想錯了,低估了劉義隆的智力,檀道濟非但沒死,而且被皇帝委以重任,帶兵殺上門來。

南朝劉宋大将檀道濟,功高震主遭猜忌,皇帝就算吃敗仗也要殺了他

謝晦的謀略在檀道濟之上,但帶兵作戰不是檀道濟的對手,謝晦最終被押回建邺(南京)處死。

謝晦像其他謝家的人一樣,《南史》說他,“美風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發如墨。”而且博學多才。

謝晦臨死還續了幾句詩,“功遂侔昔人,保退無智力。既涉太行險,斯路信難陟。”說自己功業與古人一般無二,但卻不知道全身而退,慨歎自己沒有這個智慧,但他又說,既然自己走得是一條如太行般的險路,那麼就注定是充滿艱險的,雖然有點遺憾,有點不甘心,但不後悔。

謝晦的問題是一開始方向就錯了,接下來的事情怎麼做都不會對,臨死都不悟。

四、

檀道濟無疑是國家的柱石、棟梁,身為大将乃國之長城,應該說劉義隆一開始并不想加害檀道濟,檀道濟的死與其說是參與了弑殺少帝和劉義真,不如說是因為他的威名,功高震主。

南朝劉宋大将檀道濟,功高震主遭猜忌,皇帝就算吃敗仗也要殺了他

劉義隆忌憚這位先朝的功臣,之是以開始沒有殺檀道濟,是想利用它,劉義隆委任檀道濟西征謝晦時,有人提出此人不可靠,“不可”。

但劉義隆說:“道濟從人者也,曩非創謀,撫而使之,必将無慮。”就是說,劉義隆對檀道濟的人品還是認可的,至少他認為這個人不至于反對皇室。

檀道濟到底有多大的威名呢?可以從對手北朝那裡得到印證,其中有一件事很能說明問題。

《北史》說到這位南朝大将軍,“魏甚憚之,圖之以禳鬼。”就這麼厲害,将他的畫像挂在門上,用以驅鬼消災。

正因為檀道濟有這樣的威名,又有參與弑殺的前科,由此便成了劉義隆的一塊心病,《南史》是這麼說的,“文帝寝疾累年,屢經危殆,領軍劉湛貪執朝政,慮道濟為異說,又彭城王義康亦慮宮車晏駕,道濟不可複制。”

你看,首先是皇帝身體有疾,幾次都幾乎病死;其次是朝臣貪權,怕檀道濟幹涉;第三是親王怕皇帝死了以後,沒有人能夠制約這位大将軍。上上下下都忌憚這位大将軍,如此,檀道濟還能活嗎?

五、

元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435年,劉宋文帝病的非常重,《南史》稱:“上疾笃。”看樣子馬上就不行了,于是,找借口召檀道濟入朝。

南朝劉宋大将檀道濟,功高震主遭猜忌,皇帝就算吃敗仗也要殺了他

這種事連檀道濟的妻子都看得很清楚,說:“夫高世之勳,道家所忌,今無事相召,禍其至矣。”這裡所說的“道家所忌”,大概有這麼兩個意思,一是物極必反,二是老子所說的要“功成身退”。

這個劉義隆也怪了,病的那麼重,看到檀道濟回京,病馬上就好了,真讓人懷疑是真病還是裝病,是身病還是心病。

時間過了一年,看看也沒什麼事,就放檀道濟回去了。

可是,在檀道濟剛準備收拾行李出發的時候,皇帝又“病”了。

這次檀道濟是非死不可了,這些人終于痛下殺手,随便安了一個罪名,将檀道濟“收付廷尉”,将檀道濟以及他的八個兒子以及幾個親信将領一起殺害了。

“道家所忌”四個字分量太重了。《南史》記載,“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而間引飲一斛。乃脫帻巾投地,曰:‘乃壞汝萬裡長城’。”

南朝劉宋大将檀道濟,功高震主遭猜忌,皇帝就算吃敗仗也要殺了他

檀道濟一死,劉義隆的病又好了,而且再也沒有病過。

一個做皇帝的,不能容人,而且是威震敵國的功臣,這種胸懷,怎麼能成大事,難怪辛棄疾說:“元嘉草草。”沒有什麼作為。

六、

檀道濟被殺十五年後,元嘉二十七年,即公元450年,宋文帝北伐失敗,北魏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攻到瓜步這個地方,宋文帝劉義隆登上石頭城看到敵國的軍隊,非常憂慮,歎息說:“若道濟在,豈至此!”

又過了四年,宋文帝劉義隆想要廢太子,誰成想太子反戈一擊,竟反殺了這位“自毀長城”的“機智皇帝”,不知道算不算是無意中為檀道濟報了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