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和蔡京同為北宋大臣,同為書法家。而且來自同一族裡,論輩分蔡襄還是蔡京的堂哥。
但是兩人的為官之路卻大相徑庭。蔡襄勵精圖治,修橋鋪路,造福一方,萬民愛戴;而蔡京位高權重,卻深受诟病,歧途不返,留下千古罵名。

<h1 class="ql-align-center"> 北宋大臣:兩位來自家鄉的蔡氏名人</h1>
在我的家鄉,福建省仙遊縣,有兩位曆史名人。一位功成名就,萬人敬仰,一位臭名昭著,不願提及。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北宋“一代名臣”,端明殿學士、書法家、文學家、茶學家。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五度稱相、官至太師、書法家。
知曉曆史的朋友們應該都會知道,他們是同姓同宗同朝,有着血緣關系的堂兄弟。
可是他們給後人留下的功過是非,評價褒貶完全不同。
<h1>曆史是怎樣評論他們的?</h1>
蔡襄-----清廉之臣、耿直之士、萬代傳誦
蔡襄為官一生,保持着清廉剛正,勤政愛民,為民造福的父母官本色,真正做到了為國事盡忠、為百姓立命。蔡襄讀書時就有這樣的志向。他曾寫過這樣一首《詠松詩》 :“誰種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齊。世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自低”。簡單的詩句中透露着蔡襄自幼立志,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猶如大樹,頂天立地。
他興修水利,組織建造了著名的曆史遺産---泉州洛陽橋(古時也稱萬安橋);他以民為本,發展民生,編寫了《荔枝譜》和《茶錄》等産業著作;他不顧個人安危,為官敢于直谏,留下代表性著作《四賢一不肖》。
“四谏經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濟衆,今朝古道肅觀瞻。”這是在蔡襄墓的石柱上所镌刻的對聯,正是蔡襄一生的寫照。
南宋理學大師這樣稱贊蔡襄:“前無貶詞,後無異議,芳名不朽,萬古受知。”這是何等的殊榮。
同時,蔡襄的後裔也頗有造詣,其家族中産生了20多名進士,先後有多人任過知府以上的官員,造就了當時了整個族裡文風鼎盛,官路連綿,被後人贊譽為“五世十知州”。
蔡京-----才華出衆,權傾朝野,止于品格
蔡京自幼天資聰慧,過目不忘,書法超群,23歲就中進士。之後官路一路飙升,中間雖有幾度浮沉,但仍然長時間把控國家中樞的核心官位。在執政初期,他尚能推動國家積極變革,尤其在經濟、醫療、農業等諸多方面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但據史料記載,在位極人臣後,蔡京一度把所有的才華都拿來權力争鬥,培植黨羽,迎合皇權,大興花石綱,漠視宋徽宗的荒淫無度,軍備實力日益衰落,社會沖突不斷激化,國家終究難逃靖康之變的厄運。在北宋政壇上活躍了半個世紀的蔡京也淪為被發配嶺南,客死潭州的悲劇。
更為糟糕的是,北宋六賊: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李彥。蔡京被定為六賊之首。當時的北宋歌謠:“打了桶(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猶如魔咒傳到今天。
抛開可能還存在的曆史疑雲,但已經知曉的這些史實,都是伴随着蔡京犯下的過錯所磨滅不了的批判之音,也成為了後代人所争議的話題。
縱有萬千才華有何用?
<h1>蘇黃米蔡中的“蔡”到底是哪個蔡?</h1>
宋代書法名家,“蘇黃米蔡”。前三個分别是蘇東坡,黃庭堅,米芾。唯獨這個蔡存在過争議。
衆所周知,蔡襄和蔡京在書法上都有着很深的造詣。尤其是蔡京,書法的才華極高,他也是以閱聽人人追捧,尤其是收到了皇帝的偏愛。要知道,當時的宋徽宗也是書法名家,其"瘦金體"堪稱一絕.
關于他們的書法,啟功先生曾這樣評價過:
“北宋書風,蔡襄、歐陽修、劉敞諸家為一宗,有繼承而無發展。蘇黃為一宗,不肯接受舊格牢籠,大出新意而不違古法。二蔡(指蔡京蔡卞兄弟)、米芾為一宗,體勢在開張中有聚散,用筆在遒勁中見姿媚。以法備态足言,此一宗在宋人中實稱巨擘。”
是以,蔡京的書法造詣及其留下來的名作都是無可厚非的。最早的北宋四大書法名家,“蘇黃米蔡”,确實有記錄是蔡京。但是由于其個人官場名聲的敗壞,以及所處時期國家命運的惡化,後人直接用才華和品行俱佳的蔡襄取代了蔡京。
畢竟,沒有良好口碑的佳作是無法長久的;
沒有品行做支撐,縱有萬千才華,也是得不到尊敬的。
<h1>是非功過:有的錯誤一輩子都不能犯</h1>
在蔡襄的家鄉,福建仙遊。始于明代重修的一座蔡襄陵園,至今仍儲存完好,且祠堂塑像,鮮花綠蔭,規模龐大,供後人瞻仰膜拜。
而在1168年,蔡京後裔把其骸骨從客死之處遷回家鄉仙遊安葬,至今蔡京墓也仍然在世,已成為當地的曆史保護文物。
兄弟墓地,同歸故裡,隻不過一處規模龐大、令人稱贊;一處稍顯凋零,引人深思。
早年間蔡京的子孫很多都改名換姓,不敢承認是其後代。近幾年,故裡後人們以及一些史學家希望蔡京能得到更為公正的評價。畢竟在曆史的長河中,幾度拜相,起起落落,流落至死的人生不應隻得到“奸臣”的罵名。
但是一部《宋史》寫盡人生鉛華,畢竟有些錯誤終究是不能犯的。
蔡氏二臣雖是兄弟血脈,曆史上卻少有兩個人關于生活、官場方面交集或者溝通的曆史記錄。相反的是,隻剩下對比,替代,似乎一方的存在都隻是讓另一方顯得更加的高大或者卑微。
或許他們的存在都改變過曆史車輪前進的方向。
作為後世的我們,觀察車轍碾過的痕迹,隻能不斷地要求自己理性客觀,敬畏曆史。
<h1> 鄉音回望:如果曆史能夠重來</h1>
走在蔡氏故裡的街頭坊間,每當提及蔡襄、蔡京兄弟的曆史故事,不管是兩鬓斑白的老人還是正當年的年輕小子,似乎都有一肚子話要說,又有太多欲言又止:
“蔡襄1067年去世,蔡京于1070年才進士及第。蔡襄比蔡京早登朝堂近40年,如果當時有蔡襄這個老大哥帶帶這個小弟,或許他不會這樣犯渾。”
“一朝天子一朝臣。二蔡雖同一朝,所處的政治環境根本不一樣,‘奸臣’評論對蔡京太過苛刻”
“蔡襄的家教比較好,屬于家族的開創者,知恩圖報;蔡京太早發迹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呢!”
“宋徽宗無能,北宋滅亡的主因就是宋徽宗父子。蔡京隻是樹大招風,政治犧牲罷了”
“蔡京的字是确實好。”
“蔡襄是我們這裡的曆史名片。蔡襄故裡,文化名城”
“蔡京的結局不應該是這樣“
。。。
鄉音如此可愛,如此有力。
如果曆史能夠重來,所有的故鄉人都願睜大眼睛,還原并記錄最真實的曆史結局。
如果曆史能夠重來,我們不願看到,一脈相承的手足兄弟,同在一片藍天下,卻走入不同的境地。
如果曆史能夠重來,我們願珍惜每一份才華,并在正途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