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孝廉賢守陸績與長壽之鄉港南

作者:當代廣西

一位文化名人會成長為一個地方的名片,例如柳宗元之于柳州、蘇東坡之于合浦、黃庭堅之于賀州。

三國東吳第一才子陸績是人們熟悉的曆史人物,他的孝義和清廉為世人傳頌,被譽為“孝廉賢守”,有懷橘遺親、廉石壓艙等典故。陸績和貴港市港南區的淵源很深,據考究,他在郁林郡任太守時修建的古城,就在今天港南區江南街道南江社群一帶。陸績勤政為民,修城挖井,引進先進生産技術,加快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融合,鞏固了中華民族的統一。他的孝義與清廉,對古郡新城的長壽之鄉港南産生了深遠影響。

孝廉賢守陸績與長壽之鄉港南

港南區江南街道南江南社群的古樹。梁勇 攝

孝義清廉世代承

陸績從小聰明伶俐、才智過人,懂禮節,守孝悌,年少揚名。一次,他跟随父親到九江拜見袁術,袁術讓人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偷藏了幾隻橘子在衣服裡。要回家時,陸績彎腰行禮作别,橘子掉落在地。袁術問清緣由(橘子甜,想帶回家給母親嘗嘗)後,大為驚喜,連連贊歎:小小年紀,就懂孝順母親,孝心可嘉,長大後必有所成。這就是懷橘遺親的故事,列入“二十四孝”,世代流傳,家喻戶曉。

陸績不但聰穎别于常人,學習更是刻苦用功,博聞強記,學富五車。《三國志》裡說他“博學多識,容貌雄偉”,且有一顆仁愛厚道的善心。陸績時常成為孫策的座上賓客。有一次,張昭、秦松等人談論天下大事,主張用武力一統天下,陸績據理反駁,舉例說管仲給齊桓公當“宰相”,統領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沒有用武力;孔子說遠方的人如果不肯臣服,就該用仁愛來招徕他們,若不以德服人,隻懂動用武力,我為你們的過激想法深感不安。年紀雖小,語驚四座,令人折服。

或許有人認為:這樣的揚名不過出于偶然。比如,孔融讓梨讓得天下人皆知,陸績“偷”橘子上榜二十四孝。其實不然,千百年來讓梨、“偷”橘的人定然不少,為何世人隻記得孔融、陸績?就因為他們是孔融、陸績,而不是别人。流芳百世之人必有過人之才、不一般的品質。陸績到郁林郡擔任太守後,除了勤政為民,還特别注重教化群眾,移風易俗,特别注重孝敬老人、仁義禮節、清廉自律等,影響和改變這片土地的民風民俗,為後來形成地方的壽文化、廉文化、孝文化、荷文化等幾大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優良代代相傳、蔚然成風。

至明清時期,出自港南的兩位儒生進士李彬和宋運新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孝義與清廉,為群眾樂道。明崇祯六年(1633 年),李彬出生于今港南區新塘鎮,曾居住于南山寺附近,後搬到新塘鎮烏桕村。康熙九年(1670 年),李彬考中進士,因來自僻遠的邊境,背景純淨,才學紮實,朝廷任命他為内閣中書。不久,李彬請求辭官還鄉,李彬隐居南山,潛心讀書,但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光緒《貴縣志》記載,土寇楊奇清作亂,挾持一千多平民百姓,李彬得知後,憑自己的名望和才智與楊奇清“談判”,使百姓免遭殺身之禍。事後,有人帶金銀首飾登門道謝,李彬一概拒收。有人贈送當時流通的“吳逆币”,李彬更毅然拒絕。“吳”即吳三桂,先引清兵入關,做上平西王後又在衡州稱帝,叛逆清朝廷,反複無常,李彬對這類人“敬而遠之”。

康熙十八年(1679 年),平南王尚之信率軍追擊叛軍,路過當地,得知李彬大名,邀他出山“慷慨報國”,李彬婉言謝絕。李彬回家後,欣然賦詩言志:“年來身世幾寒酸,富貴不求也自歡。聲價好同珠換餅,簪纓争似楮為冠。何當推解笙簧劇,竊喜侯門禮數寬。乞得一麾歸絕澗,白雲猶滿菊花團。”展現出他淡泊名利、自在隐居的志趣。

李彬出生于書香門第,天資聰慧,博學多識,擅長詩文,有《愚石居集》流傳于世。他樂善好施,孝義兩全,設管教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設義渡以濟行人,修邑乘與宗譜,以厚人心而聯族誼”,為人稱贊和傳頌。李彬因品行端莊高潔,心胸寬廣豁達,好人獲得好報,罕見地高壽九十歲,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去世,時任廣西學政的徐樹屏為他撰寫墓志銘及挽聯“清朝高潔無雙士,南國端方第一人”,後來這副挽聯被刻在新塘鎮上蘭村莊稼地裡四五米高的石柱上,邊上就是他的墳墓。今天留存于新塘鎮烏桕村的烏桕李氏祢廟也踏石留痕地記錄着這位“品行冠一邑”儒士的不少故事,彰顯李彬的芬芳氣節。

李彬的同鄉宋運新,1710 年出生于今港南區新塘鎮新和村。他年少時父親去世,由母親撫養長大,是以十分孝敬長輩。他秉承母親教誨,逆境發奮,勤學好問,修煉品行,終于苦盡甘來,考取進士。宋運新有一個外号叫“外公知縣”。他曾連任貴州省黎平府錦屏縣知縣,錦屏縣是黔北的一個貧困縣,有溺嬰的惡俗,影響當地發展和穩定。宋運新到任後,下令嚴禁溺嬰,悉心理政,引導百姓發展耕種,安居樂業。他平日帶頭捐資救濟貧困産婦,庇護不少女嬰長大成人,深受當地婦孺的愛戴,那些受過他恩惠長大的女嬰奉他為再生父母,昵稱他為“外公”。宋運新生活節儉,在外當官多年,他老家的舊居卻從來沒有做過太大的改建或裝飾。他飲食簡樸,時常是腌頭菜伴粥吃就得一餐(因而又被喚作“頭菜知縣”),知道這事的人對他肅然起敬,欽佩有加。

宋運新解任還鄉後,大行善舉,設學館教學,籌資建義渡,造福鄉裡。他重孝道,擅堪輿,經常為人葬親勸孝,言傳身教,引人共鳴,共揚孝義,方圓鄉裡,民風淳樸,宛如世間桃源。

時代滾滾向前,孝義清廉世代傳承,融入在這片土地上生養成長的人們的血肉,深深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影響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與态度,同樣影響他們的人生、價值觀以及生命的延綿……

孝廉賢守陸績與長壽之鄉港南

紀念陸績的廉石。潘大林 攝

廉石故裡美名揚

經過秦漢時期對嶺南地區的“整治”,三國時期嶺南地區的民族融合程序進一步加快,嶺南真正意義上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在這過程中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被譽為亂世中的江南第一才子——陸績。與衆多曾在這片土地留下“赫赫戰功”不大一樣的是,陸績用悲憫的人文關懷與樸素的平等意識照亮了這片土地。

漢建安十三年(208 年),赤壁大戰後,東吳的孫權任陸績為偏将軍,帶領兩千人馬(不少是老弱病殘的),奔赴郁林郡。陸績到郁林郡相當于流放邊境,被迫接受一場人生大考,他能不能考好?當時的郁林郡沿習秦漢舊制,郡治依舊設在布山縣,郁林的“郁”字繁體字(“鬱”)筆劃多達 28 劃,反映當年郁林郡的實際情況:林木茂盛、雜草叢生。而漢末各地混戰連年,屍橫遍野,疫病流行,地處僻遠的郁林郡同樣水深火熱,天災人禍,吏治腐敗,匪患猖獗,民不聊生。陸績剛到任,好些官員就以接風洗塵為借口送錢送物,陸績牢記父母叮囑,廉潔自律,統統拒絕。後來,連郁林郡的百姓也登門來訪,說要給陸績的公子過生日送賀禮,陸績同樣拒絕。他了解是有人暗中使壞,鼓動大家送禮,想拉他同流合污。陸績召集郁林郡官員及其家屬集會,講述曆朝曆代貪官的下場,敲打警鐘,蕩滌污濁,整饬吏治,終于刹住這股歪風。

陸績很注重發展生産,引進中原地區的燒窯、煉鐵、紡織等手工業技術。他拖着一條行走不便的病腿深入民間,發動群眾,開鑿水井,改善飲水,減少疫病。結合實際,肅匪治安,廣交能人賢士,促進文化交融,民族團結,固邊富民。經過幾年嘔心瀝血治理,陸績終于打造出戰亂中的一方人間田園,郁林郡成為當時東吳的大糧倉,他給世人(其次是朝廷)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閑暇之餘,陸績沒有丢下對學問的鑽研,一邊寫書、注釋《易經》,一邊制作渾天圖。這時,陸績夫人生下一個女兒,陸績給她取名“鬱生”,表明他對這片灑滿自己汗水、心血的土地的眷戀之情。陸績在郁林郡任職期間積勞成疾,身體不适,向孫權請求辭官還鄉,獲得準許,朝廷下旨,令他回故鄉蘇州調養。回鄉不久,這位亂世才子就逝世了,年僅三十二歲。臨終前,陸績在遺囑裡預言:六十年後天下将歸于一統,隻恨自己看不到那一天了。後來曆史的事實證明了他的卓越遠見。

陸績給郁林郡後人留最珍貴的财富,除了孝義,還有橘井和廉石,甘甜的井水象征他的勤政為民,廉石表明他的清廉高潔。陸績登船還鄉時,本地百姓自發來到碼頭的揮淚送别了這位好太守。行船的路線是:由郁江南岸登船,船行西江,出珠江口,再繞海路回蘇州。因為陸績行李少,隻有簡單的行裝和幾箱書籍,唯恐船輕不勝風浪難以入海航行,隻好叫船工搬取一塊江邊的大石頭,穩住船艙,才得以平安傳回故裡。陸績去世之後,他從貴港市港南區帶回家鄉的那塊大石頭一直被閑置他的舊宅中,悄無聲息地隐藏一個動人的故事。到了明代,蘇州監察禦史樊祉聽說陸績的事迹和壓艙石的故事,大為感動,叫人把這塊大石頭從陸績故居門前移到蘇州市觀前街玄妙觀内,并為其造了一座亭子,又令工匠在石頭上刻上“廉石”兩個大字,供世人瞻仰。鬥轉星雲,時至今日,廉石依然矗立在紀念範仲淹的蘇州文廟明倫堂前,與紀念萬世先師孔子的大成廟為鄰,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寶藏裡的一顆閃閃發亮而沉甸甸的明珠。

在廉石的故鄉、今天貴港城區郁江南岸的南江社群一帶,随處可見許多和廉石相仿的石頭,那是廉石曾經的小夥伴、廉石的親朋好友。那些江邊石頭也曆經千年風霜,守候和庇佑着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與蘇州的廉石大哥遙望相應。廉石是陸績的化身,這些江邊石頭則寄寓許多郁林郡百姓的善美靈魂,默默無語,息息相通。

港南詩人梁帆曾寫過一首《廉石禮贊》:“海雨天風送遠流,遙遙歸路雁橫秋。召棠甘露千年仰,懷橘孝心百代讴。贈策布山施善政,禦波江石穩輕舟。萬家憂樂胸中繞,正氣淩空問鬥牛。”道出了陸績與廉石的彼此關聯與互相成就,恰恰印證那一句老話: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孝廉賢守陸績與長壽之鄉港南

港南區江南街道南江南古碼頭。梁勇 攝

橘井名區綻新顔

想了解陸績古城的秘密,可到港南區江南街道南江社群走走。南江社群一帶作為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郁林郡治、布山縣治的古城遺址,南江古碼頭的濱水區域是西瓯部落的聚居地和西瓯王都所在地。清朝的《浔州府志》錄有州官胡南藩作的《讀浔州名宦志》(之四谷永):“夷巢十萬古西瓯,聚嘯南江最上遊,一自漢家開置後,曾煩鑿井郡東頭。”此詩稱贊漢代郁林郡太守谷永招撫、安穩當地人的事迹,也為後人探尋這座古城提供精确的地标。現在,南江社群仍留存許多古城的印記:古碼頭、古馳道、古牌坊、舊大街、橘井名區等。中國文化報曾刊登《貴港——多元文化并存的嶺南古國》,中央電視台在南江社群古城遺址拍攝了《神秘的南越古國》及《地球的故事》,使得這個小村引起人們的關注。2009 年 5 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機關,南江古碼頭遺址(包括南江渡口石級、中山公園馳道牌坊、南江舊街、亞魁牌坊、古馳道)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是貴港市的第五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宋代名将李綱被貶後,流放南方,當他到達當時的貴州(現在的貴港)時,從南江古碼頭登岸,沿渡口石級而上,到南江社群探訪陸績古城,并前往南山探尋葛洪遺竈等遺址遺迹,寫下詩歌《次貴州二首》。其一寫道:“青楓夾道鹧鸪啼,古郡荒涼接島夷。陸績古城依石巘,葛洪遺竈俯江湄。風光冉冉吹香草,煙雨濛濛濕荔枝。欲作終焉蔔居計,自應勾漏不吾欺。”詩以言志,這首詩的最末兩句反映出他想暫時隐居此地的願望。

陸績之是以被後人銘記,緣由很多,孝義忠貞、學問淵博、宅心仁厚、勤政為民、為官清廉,等等,但最讓人欽佩的是他那廣闊博大的胸懷——放下等級觀念,與老百姓為伍,與群衆同甘共苦,加快嶺南地區和中原地區的融合,影響深遠。五代時南漢貴州判史劉博古因敬佩陸績懷橘遺親的孝道,在水井邊種上一株橘子樹,于是陸公井又叫做“橘井”。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時任貴縣知縣的東莞人蔣航把古城遺址一帶命名為“橘井名區”,牌樓仍儲存至今。

今天,當你走進港南區江南街道南江社群,陸績古城的印記依然呈現眼前。古樹蒼勁,遮蔭蔽日,樹下有不少的古建築,牌坊、宗祠、祭社、廟宇、老宅、舊鋪子等,顯示厚實的底蘊。陸績的身影就在懷橘坊、三多社、橘井名區、橘井遺迹等古迹當中。說起世代傳說的橘井,南江社群的人都為自己祖先與陸績的淵源感到自豪,橘井直呼“懷橘井”,地方命名為“懷橘坊”,會興緻勃勃引領你尋找當年陸績鑿井取水的大概方位,介紹陸公井改名橘井的故事,講述祭祀拜神時橘子是不可缺少的祭品。

隋唐時期,因貴港城區郁江南岸地處低窪,常遭受水患,郡治古城往郁江北岸轉移,今天可看到的橘井方位被南湖淹沒,橘井的遺迹現已可望不可觸及。2017 年 7 月,飛架貴港城區兩岸的羅泊灣大橋建成通車,南岸引橋飛翔于南湖之上,成為定湖神針。而南江古碼頭因曆史的選擇與沉澱,注定要成為貴港旅遊的壓軸大戲。羅泊灣漢墓群、郁林郡古城遺址遺迹(包括古馳道、陸績橘井、橘井名區、亞魁牌坊等古迹)是一冊冊珍貴的史書,随着羅泊灣大橋、青雲大橋的建行通車,中心城區出現三橋并架(加上原有的西江大橋)的壯闊場面,陸績古城又将重煥生機。近幾年,投資 20 多億的貴港“園林”工程——郁江兩岸綜合整治工程如火如荼建設,南岸青雲大橋至南江村段竣工、通過驗收,在 2020 年元旦向市民開放。南山名勝風景區擴建的新貌令人期待,南湖(橘井)公園的也在規劃推進,港南區加快推進江南新城的建設,打造“新江南水系”:通過貴港航運樞紐二線船閘,引水到南山寺,由南山寺流經南湖彙入郁江,貫通郁江、南山、南湖水系,引領貴港水系新景觀。建設的同時,保護和利用好陸績古城的遺址遺址,把江南城區打造成半城江水半城人文的南國故郡,使“江南水鄉”煥然一新。或許,這才是陸績臨終前所預言的百姓安居樂業的“天下歸于一統”,隻是他沒能看得到。

《三字經》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孝敬父母長輩,天經地義,理所當然;遵循内心,講仁義禮信,為人準則。孔子有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王冕也有詩句“不要人誇顔色好,隻留浩氣滿乾坤”,則表明清正廉明對人修養品行至關重要。陸績在郁林郡任太守不過短短幾年,卻穿越千百年為不同年代的人們所銘記,隻因他的孝義與清廉深得民心,胸懷敞亮,天地寬廣,與日月争壽。時至今日,被良好風氣滋養的港南區已悄然成長為一方長壽之鄉,截至 2020 年 6 月,港南轄區内的百歲老人 93 人,占人口比例 13.2/10 萬,中國認定的長壽之鄉的标準比例是 11/10 萬,港南已遠超這一标準。飲水思源,這一切不得不提起那位亂世江南才子、千古孝廉賢守——陸績!

(作者簡介:梁勇,廣西作協會員,作品發表于《廣西文學》《紅豆》《三月三》《當代廣西》《青年作家報》《廣西日報》等報刊,入選《文學桂軍20年散文卷》等選本,獲得第二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散文一等獎、慶祝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文學創作征集活動小說二等獎、貴港市文藝創作荷花獎等獎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