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東漢末年,袁術占據淮南割據一方,很多地方官吏都依附于袁術,也包括廬江太守陸康。
有一年,陸康到九江拜見袁術,陸康6歲的兒子陸績跟随,有幸見到了當時的實權人物。
袁術見到陸績非常喜歡,便命人端上橘子給陸績品嘗。
陸績偷偷地将三個橘子放到自己的口袋裡,離去的時候給袁術叩頭,懷中的橘子就都掉了出來。
袁術和賓客們哈哈大笑,袁術說道:“陸郎來我這裡做客,還要揣着橘子走嗎?”
陸績跪下叩頭說道:“準備帶回去給母親嘗嘗。”
袁術聽了,臉色一下子嚴肅起來,對這個孩子的孝心驚訝不已。
為這事,數十年後陸績被諸葛亮一頓嘲笑。
當時劉備兵敗荊州,被曹操數萬大軍尾随。
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孫權安排一衆謀士先與諸葛亮辯論,其中便有陸績。
小說中,陸績說道:“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卻是相國曹參的後人,劉備雖說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卻是缺乏證據,目前隻是織席販屦,無法與曹操抗衡。”
結果諸葛亮開口便嘲笑:“這便是當年在袁術座下偷橘子的陸郎嗎?!”
一席話下來,諸葛亮自然是說的陸績無言以對。
《三國志》記載:“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橘,績懷三枚,去,拜辭堕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
由于小說的演繹,幾千年來陸績一直被人嘲笑,然而事實上,陸郎并非如此不堪。
02
話說孫策占據東吳之後與袁術分庭抗禮,選擇吳郡作為治所,十幾歲的陸績也投奔到孫策帳下。
有一天,孫策召見文武大臣,商議如何建功立業平定四海。
孫策帳下張昭、張纮、秦松是上賓,坐在孫策身邊,三人都建議:應該用武力征服天下,大家都認同三人意見,并對征伐的路徑和順序争論不休。
陸績當時還年輕,坐在衆人的最末座,一直靜靜地聽大家争論。
在讨論的最後,陸績站起來大聲喊道:“當年管夷吾擔任齊國齊桓公的相國,九次會盟諸侯,一直匡扶天下,用的可不是兵車。孔子也說‘遠處的人不服從,就修繕文采德行讓人臣服。’,如今大家都不讨論如何建立功德讓遠處的人敬仰,而是崇尚武力,陸績雖然年輕,但是也聽不下去了。”
聽了陸績一番話,張昭等人驚訝得無言以對。
《三國志》記載:“孫策在吳,張昭、張纮、秦松為上賓,共論四海未泰,須當用武治而平之,績年少末坐,遙大聲言曰:‘昔管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車。孔子曰:'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今論者不務道德懷取之術,而惟尚武,績雖童蒙,竊所未安也。’昭等異焉。”
03
陸績從此少年成名,而且他的學識遠超很多比他年長的人,陸遜、張敦、蔔靜等人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虞翻是東吳的舊臣,龐統也是荊州的名士,兩個人都比陸績大很多,但是都和他關系很好。
孫策遇刺之後,孫權掌管江東政權,任用陸績為曹掾,因為堅守正道,是以很受大家的敬仰和信賴。
後來周瑜去世,龐統攜周瑜靈柩回到東吳,陸績同全琮,顧邵一起去吊喪,龐統被陸績的才華折服,主動與之結交為好友。
龐統對陸績評價非常高:陸子可謂驽馬有逸足之力。
也就是說:陸績是千裡馬,将來定能馳騁天下。
後來,孫權任命陸績為郁林太守,加偏将軍,統率兩千士兵。
陸績有腳疾,而且志向在于治學,是以沒有走仕途。
《三國志》記載:“虞翻舊齒名盛,龐統荊州令士,年亦差長,皆與績友善。孫權統事,辟為奏曹掾,以直道見憚,出為郁林太守,加偏将軍,給兵二千人。績既有躄疾,又意(在)儒雅,非其志也。”
04
後來有一段時間,陸績專注于軍事,但仍努力地著書立說。
陸績通曉天文曆法,星曆算數無不涉覽。
據說陸績寫了一本《渾天圖》,解釋天文地理和玄學,流傳于後世。
陸績能預知自己的死期,還在自己的遺言中說道:“大漢朝的志士陸績,自幼通曉詩書禮樂,後來奉命南征,不行遭遇厄運,真是可憐啊!”
陸績死前高喊:“從今天開始,六十年後,天下車子走同樣的路,寫字用同樣的書法,可以天下一統,可惜我是看不到了!”
《三國志》記載:“雖有軍事,著述不廢,作渾天圖,注易釋玄,皆傳於世。豫自知亡日····又曰:‘從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車同軌,書同文,恨不及見也。’年三十二卒。”
陸績英年早逝,三十二便去世了,他兩兒一女也非常孝順友愛,同族陸瑁将他們養大,自小從不分離。
到了元代,郭居敬将陸績懷橘的故事編入《二十四孝》,才給他徹底平反了。
魚公子覺得:小說有時候也挺害人的,明明是一個大孝子,卻被貶低的一文不值。
策劃:魚羊史記 監制:魚公子
撰文:長嘯 制作:吃硬碟吧、發達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