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理性分析:姚雪垠的《李自成》真的美化了農民起義嗎?

作者:孔甲丙

“看曆史,必須曆史地看。沒有前因,就沒有後果。隻看‘名’,不看‘實’,咬文嚼字,死扣字眼,那不叫‘嚴謹’,隻能叫‘鑽牛角尖’。“著名學者、教育家易中天在《品三國》中這樣寫道。

對于同一個曆史疑問,不同讀者都有自己的看法。《李自成》是現代著名作家姚雪垠的長篇曆史小說,描寫了明末農民起義的曆史事件。該作品在19年入選了“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在該小說中,明末農民起義的領袖李自成胸懷天下,有着全局意識和戰略思想。有讀者不禁思考,姚雪垠先生筆下的農民起義是否過于美化了呢?作品中的李自成是否過于美化了呢?這還需我們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姚雪垠的《李自成》真的美化了農民起義嗎?

一、 長篇曆史巨著

《李自成》這部長篇曆史小說共有五卷。自1957年姚雪垠動筆開始,到1999年8月五卷書全部出齊,整整過了四十二年。姚雪垠本人也于1999年4月逝世。

《李自成》全書約230萬字,一經出版就引發較大影響,并于1982年獲得首屆“茅盾文學獎”。作家茅盾曾評論姚雪垠為“填補空白的第一人”,因《李自成》這本書中再現了封建社會複雜變換的沖突本相,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來解剖當時的社會。

《李自成》這本小說将明末李自成上司的農民起義軍作為線索,以起義軍由弱變強,轉敗為勝,成功推翻明朝統治,以及抗擊南下的清軍為主體,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展現了農民起義軍從勝利轉為失敗的悲劇。

其間,明末清初的山川景物、風土人情,以及風雲變幻的曆史風貌展露無遺。該作品中,李自成、崇祯皇帝等一系列曆史人物形象鮮明,農民戰争的緊張殘酷驚心動魄。

理性分析:姚雪垠的《李自成》真的美化了農民起義嗎?

明朝末年,在朱王朝統治二百多年後,國家搖搖欲墜,風雨飄搖。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受明朝總督洪承疇圍剿,轉戰各地。這位洪承疇是崇祯帝的爺爺萬曆帝在位期間的進士,後參政數年,因圍剿起義軍聞名。

崇祯八年,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首領曾群聚開會,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案,為衆首領贊同。後來,李自成投奔的舅父“闖将”高迎祥被明朝所殺,“闖将”殘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便被衆人推為“闖王“。

李自成原打算在隴東南整修部隊,卻遭到屬下背叛。原打算從潼關附近突破,卻遭到洪承疇等人的埋伏,起義軍受到重創,躲入商洛山。李自成在商洛山期間,圍剿起義軍的洪承疇等人被調走抗擊入關的清軍,這便給了李自成喘息的時間。

理性分析:姚雪垠的《李自成》真的美化了農民起義嗎?

在商洛山,李自成收留饑民、開倉赈濟百姓,深得民心。這期間,李自成曾因堂弟侵犯民女而将其斬首,起義軍因而紀律嚴明。這期間,李自成的軍隊由剛逃到商洛山的十幾人發展為數萬人。

後李自成殺萬曆皇帝的兒子朱常洵,占領陝西全省,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大順的疆域包括了如今的陝西、甯夏、山西、青海等地。李自成上司的大順軍隊所向披靡,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盡,明朝滅亡。

但李自成入住北京後,不知善待百姓,不懂得建立根據地。農民軍逐漸開始四處抄家,驕奢搶掠。城中氣氛恐怖,李自成逐漸失去民心。再加上錯用牛金星,誤殺李岩等失敗措施,以及吳三桂降清等事件,李自成最終失敗。

這期間,我們看到一個深謀遠慮,具備其他農民起義領袖不具有的全局觀念、天下意識的英雄人物,也看到一個深陷封建思想,逐漸失去民心的失敗者。

理性分析:姚雪垠的《李自成》真的美化了農民起義嗎?

二、 農民起義是否被美化

如何評價農民起義?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農民起義總是情緒沖動、略帶上司力的農民奮起反抗,總是缺乏專業軍隊的嚴明紀律,且最終總因其見識短淺,以失敗告終。

在《李自成》一書中,農民起義的人物形象、事件過程似乎并非想象的粗糙、缺乏智慧。這是對其的美化嗎?

我們或許看過不少材料,不少趣事,對人物形象略知一二。但當我們真正開始閱讀相關書籍,在具體事件的描寫中體會人物性格後,會發現農民起義的重要人物都有血有肉、個性鮮明。這些人物形象逐漸立體起來,再不是故事中的扁平人物。

理性分析:姚雪垠的《李自成》真的美化了農民起義嗎?

甚至,在很多人身上,我們竟能找到他們的影子。此時,在了解具體事件之前的模糊印象、刻闆印象,一定會在閱讀後被徹底打破,揭開新的一面。

此外,對于農民起義相關的描述内容,也需辨清其講述者為誰,講述背景如何。在不同朝代、不同社會背景下,不同人對同一件事的說法不同。

不同講法,有時帶有或主觀或客觀的原因。若對其目的、背景置若罔聞,僅将部分語句抽離,則有斷章取義之嫌,很可能對該描述産生不必要的誤解。

如此一來,我們能看到,篇幅巨大的曆史著作都經曆了漫長的寫作過程,其産出極為不易。遙遠的明末,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理性分析:姚雪垠的《李自成》真的美化了農民起義嗎?

人物的生卒年,朱家帝王世系的名諱、廟号、谥号、年号、在位時間等,這些數字、名詞,可達到較為粗略的準确,但這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并非熟知幾個人物趣事就能完整串聯。

取各家之言,仔細甄辨,或能漸漸摸得一幅較為接近的圖樣。我們清楚,白紙黑字雖已不能改變,但其記錄的事件、人物卻是流動變化的。赫赫有功、守衛邊疆的老将,也有因A錢腐敗、返職不能的局面。

“外族人“與明朝邊界沖突不斷,但明朝官紳對”本族人“的掠奪剝削也不可忽視。明朝最後一代皇帝崇祯帝也曾想聯合後金力量,全力對付農民軍。

在複雜多變的明末形式面前,農民起義的意義何在,難以用三兩句簡單概括。若能這樣概括,事件發展是否過于線性了呢?

理性分析:姚雪垠的《李自成》真的美化了農民起義嗎?

三、 與史學家同行

誠然,諸多曆史愛好者會被跌宕起伏的曆史趣事,以及縱橫交錯的人物形象所吸引,被銀屏上生動的曆史影視作品所吸引。在這些故事中,我們仿佛置身于各個朝代,經曆了幾遍不同的人生。

但在碎片化資訊流行的時代,我們很多時候隻能提取片段資訊,聽到一家之言。不少内容雖參考了相關史實,卻依然有不可忽視的缺陷。另一方面,由于時間的限制,不少内容重在抛出觀點,提供相應依據。

這些因素都在無形中略微限制了曆史全貌的展現。但在學問淵博的讀者眼中,這些觀點與内容難免存在漏洞。優秀的武俠小說雖虛構成文,但也不能任意歪曲曆史背景之大關節。

理性分析:姚雪垠的《李自成》真的美化了農民起義嗎?

如果按照個人的意願,将李自成寫得一無是處,或是具有新時代的革命頭腦、無産階級革命者之風,則對于讀者而言是真正的誤導。

曆史文獻浩如煙海,一代代曆史研究者中也不乏學問精純,根底深厚,文章平正笃實的史學大家。閱讀這些史學家的文字,從最易了解的作品讀起,想必别有一番風景。

對于曆史愛好者,無論是否擁有曆史專業背景,無論正在輸入或是輸出,我們都可以在數不勝數的曆史讀物中撷取感興趣的朝代,恣意徜遊。

理性分析:姚雪垠的《李自成》真的美化了農民起義嗎?

但越是與史學大家接觸,我們越能發現自己對某問題的認識深淺;越是接觸其他讀者的看法,越能了解不同知識背景下的角度選擇。對于同一個疑問,另一位讀者可能從我們未思考過的角度引據發言。

姚雪垠的《李自成》真的美化了農民起義嗎?農民起義在曆史上有怎樣的地位?農民起義為什麼總是失敗?諸多問題,有待我們在與史學家同行的路上,不斷完善舊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