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争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争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會戰開始于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中國軍隊投入80萬人,日本軍隊投入20萬人。
淞滬會戰标志着中日全面戰争的真正開始,中國軍隊英勇并徹底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戰役持續了三個月,中國軍隊死傷30萬人,先後有14位将軍為國捐軀,有13位少将、1位中将。3個月30萬中國軍人,1個月10萬中國軍人,這意味着每天有3000多中國軍人戰死沙場。

親曆者張治文在數十年後,這樣回憶淞滬會戰中的犧牲:“那時,我們沒有飛機、我們沒有大炮,我們甚至連掩體也沒有,我們隻有步槍。要我們堅守陣地,拿啥子去抵擋日本人進攻……裝備拼不赢他們,我們就拿命去拼、拿命去擋!看到鬼子的坦克來了,兄弟夥些抱起炸藥就往鬼子坦克底下鑽。那麼多好弟兄啊,就那樣子死了!”張治文在淞滬會戰結束後,繼參加了淮南戰役、安慶保衛戰、武漢外圍戰、江西武修戰役等硬仗。但在所有戰役中,他一直認為淞滬會戰是“最驕傲一仗”。一寸山河一寸血,保衛祖國,無數鐵血男兒用血肉之軀築起了夢想與光榮,至今讓人難以相忘并無限景仰。
今天,我們一起來講述英雄解固基的故事。
<h1>近5000人被打得隻剩下700多人</h1>
解固基(1898—1937年),原崇甯縣竹瓦鋪(現四川郫縣新勝鎮)人,淞滬會戰中任四十三軍二十六師一五二團團長。1937年8月,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後,該軍奉命出川參加淞滬抗戰,乘船沿長江向上海進發,進至浏河、蘊藻浜至大場一線布防。
四十三軍二十六師是一支川軍部隊,裝備很差。全師不足5000人,下轄四個團和一個通訊連、一個工兵連,每個團有三個步兵營和一個迫擊炮連(有四門迫擊炮),每營有三個步兵連和一個重機槍連(有四挺重機槍),每連有三個步兵排,每排有一挺輕機槍。全師沒有一門大炮,沒有後勤,沒有野戰醫院。士兵們不僅缺衣少穿,槍支更像是燒火棍,有的步槍缺少零件,有的槍栓用麻繩系着,否則就會掉下來。然而,就是這樣一支槍不硬的部隊,人卻很硬。
接到開赴前線的指令後,解固基在寫給母親的信中說:第43軍26師152團團長解固基給母親留下絕命書:“兒已開赴前線抗日,古人雲:‘能盡忠則不能盡孝。’兒願移孝作忠,以報國家民族,請不要以我為念。”并寫下一副對聯:“死後願為沙場鬼,生前不作故鄉人。”行軍途中,他還這樣囑咐部下:“國戰已開,關系存亡,吾輩報國之日至矣。軍人若不舍死,民族何由複興?我部倘一人有幸存之心,不但為人所不齒,尤為軍法所難容……”
10月,這支裝備落後、衣衫褴褛的部隊到達淞滬前線,17日,奉命接防大場陣地。大場是一片開闊地,地勢平坦,無險可守。戰士們就在棉花地裡挖出塹壕,作為掩護,修築了一些小型工事。師的指揮所也設在棉花地裡,平地向下挖出一個坑連起塹壕,上面橫搭上一些木梁,再蓋上泥土,就算是最好的軍事設施了。
就在這樣的戰場環境裡,二十六師全體将士在日軍的飛機大炮輪番進行轟擊下,于一片火海裡浴血奮戰七晝夜。戰後全師僅幸存600餘人,被調往江西湖口、彭澤地區進行休整。
<h1>胳膊被炸掉半截仍然喊:兄弟們,跟我沖!</h1>
二十六師在被投入淞滬會戰之前,很多官兵都沒有經曆過這樣的戰場陣勢。剛進入戰場就有200多少被“不知為何物”的敵人大口徑榴彈炮在悶雷般的響聲裡瞬間奪去了生命。但就是這樣一的支部隊,卻在“鎮靜”下來時越戰越勇。炮擊過後,敵軍步兵開始沖鋒,敵我雙方多次發生肉搏,陣地失而複得。有的士兵甚至把戰友的屍體當作工事,有的士兵從死人堆
裡爬出來繼續戰鬥。每當敵人的坦克沖過來,總一些士兵不約而同地在身上捆上七八個手榴彈,爬上敵人坦克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于盡。敵人的進攻被打退後,又開始炮擊我軍陣地,如此反複,緻使我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23日,我軍将士堅守陣地已到第7天,戰事進入白熱化階段。當日拂曉,解固基站在陣地上指揮戰鬥,4連連長趕來彙報戰情:“團長,兄弟們快雷射了,抵擋不住了。”此時,遭到日軍進攻的4連,出現了士兵後退的情況。随即,陣地上傳來另一位團長的大喊:“解團長,你的4連退下來了!”
解固基大怒,拔槍向4連連長開了一槍,擊中其右肋。4連連長仍舉手敬出一個軍禮,轉身走了幾步後,摔倒在地。随後,解固基舉起手槍大吼道:“1連跟我來!”率隊直奔4連陣地而去。
日軍的炮火像雨點般打來,随着“轟”的一聲,士兵們看到,解固基的左臂隻剩半截在搖晃。血流如注,但解固基仍然高喊:“兄弟們,跟我沖!”竭力往前沖。士兵們呼嘯而上,但另一顆炸彈又又緊挨着解固基爆炸了。塵土散開,哭喊着的士兵們再也沒找到解固基的屍體,隻在戰場上散落的衣服碎片中,找到一截戴有他的胸章的血衣。
<h1>父親陣亡,首先得到消息的是隻有7歲的女兒</h1>
解固基陣亡後,首先得到消息的是他隻有7歲的女兒。那天,女兒見到兩位“軍人叔叔”在一起談論前線的事,因為父親也是軍人,女兒便停下來聽。兩位叔叔說,國軍将士前線作戰英勇,特别說到了一位團長被掉胳膊仍然沖鋒,最終犧牲。
回家後,女兒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媽媽,但媽媽怎麼也不相信,理由是前線的團長多了,怎麼可能是爸爸呢?然而,不久,家中接到了解固基犧牲的通知。解固基的母親看着兒子當時為自己寫來的那封信,整日以淚洗面,而他7歲的女兒當時已經意識到自己再也見不到爸爸了。
1938年,解固基的公祭儀式在成都崇甯縣(今郫縣)的成南街萬壽宮内舉行,解固基的遺像高懸在素幕正中,兩側挂有鄧錫侯撰寫的“枕戈以待,破釜而來,撐持半壁河山,黃浦灘頭催戰鼓;裹革無屍,沉沙有鐵,留得一抔淨土,青楓林下葬衣冠”挽聯,當地上萬群衆為解固基送行。
解固基這位抗日英雄犧牲的時候吸有39歲,他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地留存在淞滬那片土地上。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之後,崇甯縣百姓為其修建衣冠冢以供祭奠。
“父親為我取名濟黎,有救濟黎明百姓于水火的意思。多少年了,我們一家都一直在父親的遺囑下,為救濟百姓,幫助他人而努力。”解固基的女兒解濟黎在2015年代父領取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時,面對記者說,“現在,我依稀還能記得父親穿軍裝的樣子,在我5歲時,他曾帶着我和媽媽一起合了張影,那是我們家人一起留下的唯一一張照片,但是未能儲存下來……”是年,這位老人已經80多歲了。(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