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都柏林:我與這座城市的漫長一天

都柏林,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杯咖啡,安逸、悠閑是這個城市的一種基調,隻是也正如咖啡所呈現的:濃郁的香甜中帶有一絲苦澀,這裡也包含了太多深刻的東西。

在都柏林嚴格來說隻呆了“一個晝夜”,不過就好比《尤利西斯》中所寫的“漫長一天”,這一天所見到的比有些呆了好長時間的地方還要複雜——

《尤利西斯》這本書我并沒有讀過(也許今後我會找來這本書讀讀看),不過大緻的内容梗概我還是知道的,在6月16日的”漫長一天“裡,一個都柏林普通市民一天下來的“奇遇”,而且我也知道這本小說裡出現了很多如今還依然可以在都柏林找到的地名。至少在我到達都柏林的第一個夜晚,是的,我想應該是晚上23點?從火車站一出來所到達的第一個地方就是在小說中出現過的海關大樓。

我很喜歡在都柏林期間居住的青年旅社的名字——Time Hostel,時間總是給人一種很珍貴的感覺,至少從國小到的那些諺語和名人名言都是這麼說的,不過在都柏林,這個東西似乎變得沒那麼重要了,因為在這裡,以前我的一種時間概念全部消失了,有時候總覺得自己從一個景點到另一個景點好歹也會花半個小時吧,但沒想到最後卻隻過了5分鐘而已。在這裡,一天真的會很“漫長” 。

都柏林:我與這座城市的漫長一天

夜晚的都柏林街道,甯靜的讓人沉醉

上午10點——

我覺得我是被歐洲人的“懶惰”的作息時間影響到了,既然不用上學不用工作,出去玩起那麼早幹什麼呢?于是撿了這麼個時間再出去也不算什麼意外了,我甚至覺得我還可以起得更晚點,因為在我離開房間時同房還有好多人依然躺在床上呢(當然大部分是因為前一天到酒吧裡喝醉了,後話)。

我住的這青旅就在三一學院的對面,是以這個大學自然就成為了我的第一個目的地,但是這也是最讓我失望的一個地方,當然原因在我自己,誰要我非要在寒假期間來呢,學院裡最值得參觀的老圖書館和凱爾經都沒有開放參觀,而且“屋漏偏逢連陰雨”,這話有一半誇張一半真實:屋子沒漏,但雨是有的。

好在在學院附近的Grafton Street還挺不錯,當地華人喜歡叫它“寡婦街”,音譯過來确實是挺像的。這估計是都柏林最商業化的地方了,不過還是有很多挺有個性的小店的,而且這條街上有好多街頭藝人彈唱,不得不佩服在冬天早晨下雨的時候他們還能如此堅持。其中有一個人唱得真的好厲害,那會兒挺想買一張他自己澆灌的CD,殊不知被告知已經被搶光了,看來他已經“小有名氣”了啊。

都柏林:我與這座城市的漫長一天

都柏林三一學院

都柏林:我與這座城市的漫長一天

“寡婦街”

上午11點——

我不記得我是怎麼從寡婦街穿到聖斯蒂芬斯公園的了,好像這條街的終點就是這個公園?其實聖斯蒂芬斯公園并沒有太多好看的,很幽靜卻又給人帶來一絲頹廢的地方,這會兒雨下小了些,公園裡面沒有太多人,幾隻天鵝帶着幾隻鴨子在湖裡面遊蕩,還有一種我不知道該怎麼稱呼的鳥。當然了,這個公園我并沒有久待,公園中心我似乎也并沒去到,隻是我的興趣不在于此,是以也不必花太多時間在這個公園裡了,隻當到此一遊吧,當然我也明白不要在公園的某棵樹上刻上“到此一遊”這類,雖然我看到了某國(至少不是亞洲的)遊客當時正在做此事。

都柏林:我與這座城市的漫長一天

聖斯蒂芬斯公園

從聖斯蒂芬斯公園往西走不遠就到了聖帕特裡克教堂了,好像這個教堂在愛爾蘭的地位就像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倫敦的地位一樣,埋葬了很多愛爾蘭名人。聖帕特裡克教堂前面有一個大廣場,和教堂融合在一起感覺挺和諧的,而在廣場的一角有一堵名人牆,這堵牆上刻畫的都是愛爾蘭曆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愛爾蘭文學在世界上非常有地位,至少現在說得出名字的文學家就包括喬納斯、蕭伯納、貝克特、斯威夫特,而文學作品裡,除了我說的《尤利西斯》,還有《等待戈多》和《格列佛遊記》,至少後兩本我都曾經拜讀過。

都柏林:我與這座城市的漫長一天

聖帕特裡克教堂

中午——

這會兒還絲毫感覺不到餓,我的旅行總是這樣的,之前标準的飲食作息總是會被徹底打亂,既然不餓的話就繼續吧。這會兒我到了都柏林城堡,這名字聽起來真夠威風的,不過走進去一看感覺也“不過如此”啦,氣派自不用說,不然也叫不起城堡這個名字,而且這個城堡在建築上也确實夠宏偉,可以被稱為一個“小城”了。隻是由于有了類似風格的葡萄牙辛特拉的pena宮在先,都柏林城堡還是有些被比下去了。

這個城堡裡面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後面的大花園,這個花園可以說把所有風格的歐洲花園都包含了一點,比如籬笆造成的迷宮,隐藏在各個角落的小型噴泉,當然還有花園正中心一個包含了似乎是一個圖騰的大廣場。

都柏林:我與這座城市的漫長一天

都柏林城堡

不知道自己又在周圍饒了多久,總之我不知不覺的就到了另一個景點——聖三位一體教堂(我更喜歡叫這個名字,事實上更多人是叫它“基督新教大教堂”),來到這個教堂的時候自己真的很走運,那會兒雨停了,天空剛剛放晴,于是天空上出現了一道彩虹,而這道彩虹恰好跨過了整個教堂的屋頂,就好像迪斯尼的那個經典标志一樣!

都柏林:我與這座城市的漫長一天

基督新教大教堂

中午1點——

“趕完”一些景點,可以稍微“迷路”一下了,這次選擇迷路的地方是都柏林的自由區,“自由區”這名字來的真夠諷刺的,事實上這裡生活的人應該說都不怎麼“自由”,這片區域裡生活的很多是一些底層人物,比如附近健力士黑啤酒廠的勞工,或者幹脆就是一些整天無所事事的無業遊民。不過也是在這裡,看到了一個比較原始的都柏林,事實上如今的都柏林很多是在上世紀90年代才改造來的,而在這之前,整個都柏林給人更多的是一種诙諧乃至頹廢的感覺:失業人群衆多,生活壓力巨大,而當年的都柏林市民也因為這種生活節奏變得有些無奈和焦躁。

說起這些,其實我也是在小說裡看到的,這裡要說的就是塔娜法蘭奇的小說《帶我回去》,其實這是一篇懸疑小說,但整個故事的背景瞄準了都柏林,尤其是這片自由區裡的市井生活。瑣碎、灰暗、幻滅,這是愛爾蘭文學的幾個代表風格,有時隻是一個簡單的小故事,甚至沒有可能結局,但就因為這件事情發生在愛爾蘭,發生在都柏林,使得這個故事也變得更加深刻了。

都柏林:我與這座城市的漫長一天

都柏林“自由區”

中午2點——

這會兒大部分人都去參觀健力士酒廠去了,不過我可對這個不感興趣,繼續往西走吧,走着走着就走到城市邊緣了,從Heuston火車站穿過了利菲河,對面就是号稱“歐洲最大的城市公園”——鳳凰公園,這個點通常是一個地方最熱,冬天應該說是最暖和的時候,在冬日暖陽的映襯之下,整個公園有一種平時估計看不出來的美感。這會兒也是我在暴走了四個小時後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坐下來享受了一下。

都柏林:我與這座城市的漫長一天

鳳凰公園

在已經徹底沒有了時間概念的情況下,我已經不記得自己是幾點離開的鳳凰公園了,隻記得那會兒天色有一點暗下去了,于是我沿着利菲河邊開始往回走,利菲河算是都柏林的“母親河”了,整個都柏林應該說就是沿着這條河展開的。在這條河上也跨越了各式各樣的橋梁,有古典感覺的,也有現代感十足的,這裡面印象最深刻的一座橋是一個白色的現代橋,這座橋被做成了豎琴的樣子,要知道豎琴實際上就是愛爾蘭的國徽,可見這個樂器是有多麼重要,而這座橋的名字則是以愛爾蘭文學家貝克特命名的。

都柏林:我與這座城市的漫長一天

利菲河

下午4點——

在還沒有天黑之前,我終于來到了一般大多遊客開始都柏林一日遊的地方O’Connell大街,這條街上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根直聳入天的“大柱子”,這根柱子算是都柏林的地标了。不過在這大柱子的一旁還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比如大柱子前後都有很多人物的塑像,這些人物說實話我一個都不認識,不過那些動作卻讓我印象深刻,聽說這些雕像中的人都是當年為愛爾蘭共和國成立而做出貢獻的重要人物。

都柏林:我與這座城市的漫長一天

O’Connell大街

晚上10點——

暴走了一個白天後,知趣地回到了青旅的床上補了一覺,晚上十點的時候才又一次出門。至于這會兒要做的就是看看愛爾蘭人的夜生活了。這一塊兒的最著名的就是Temple Bar一帶,四周酒吧林立,到了晚上,整個地區各個酒吧裡都放着愛爾蘭經典的“酒吧歌曲”,這就是愛爾蘭人的夜生活,不像西班牙那樣歌舞升天,更多的是一種欣賞,對音樂,對啤酒的“欣賞”,至于放的是什麼歌,我想看過2012年歐洲杯愛爾蘭VS西班牙那場比賽的人都會有印象的。

而愛爾蘭的酒,最著名的當屬健力士黑啤了,這種啤酒烈性不高,挺适合作為消遣時使用的,跟我平時喝慣了的西班牙啤酒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啤酒完全不同,不光是顔色上的。但相比之下更讓我銘記的卻是“愛爾蘭咖啡”,這個“咖啡”真是帶有欺騙性,因為這其實是一種威士忌,很多人介紹時是說在咖啡裡加入了威士忌調料,但在我喝了以後發現根本不是這回事,倒更像是在威士忌酒裡面倒了些咖啡,而且是無糖的。

伴随着手上的愛爾蘭咖啡,感覺慢慢的有了些醉意,時間慢慢的走下去,我好像就要沉睡在酒吧的櫃台上了,唯一不變的還是耳邊不斷回響的愛爾蘭民歌,以及那幾個正在看英式橄榄的球迷。

都柏林:我與這座城市的漫長一天

夜晚的愛爾蘭酒吧

繼續閱讀